石油無機成因說

石油無機成因說

石油成因的一種假說。這種假說認為,石油是由自然界的無機碳和氫經過化學作用而形成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油無機成因說
  • 外文名:theory of inorganic origin
石油成因的一種假說。這種假說認為,石油是由自然界的無機碳和氫經過化學作用而形成的。石油無機成因說大致分為兩類。①地深成因說,認為烴類起源於地球深處。其依據是:在火山噴出的氣體及熔岩流中含烴,來自地下深處的岩漿岩中發現有 C1~C2的烷烴及可供生成烴類的化學元素;變質岩、岩漿岩及穿入前寒武繫結晶岩的偉晶岩中也見到含油顯示,甚至在結晶基岩中發現可供開採的工業油氣流。②宇宙成因說,認為烴類在宇宙形成階段即已生成。其依據是:在天體中常有碳、氫、氧諸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存在。例如,彗星頭部的氣圈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在太陽系行星的大氣圈中也存在一定濃度的甲烷;在隕石中也已鑑定出烴類化合物。此外,石油無機成因論者還經實驗室試驗證明下列化學反應是成立的:

石油無機成因說
石油無機成因說
基於上述假說,一些學者提出了石油無機成因的各種成油模式。1876年,俄國化學家Д.И.門捷列夫提出石油無機成因的“碳化物說”,認為地球上分布最廣的碳和鐵在地球形成時有可能形成金屬碳化物──碳化鐵。當它與沿著裂縫滲入到地殼深處的熾熱的水相遇時,就可以生成碳氫化合物。因此,“碳化物說”認為生成石油的主要原始物質是金屬碳化物。20世紀50年代,蘇聯學者Н.А.庫德里揚采夫倡導石油無機成因假說,提出“岩漿起源說”。他認為地球深處的岩漿中的碳元素和氫元素在溫度 6000~12000℃ 條件下能生成甲川 【CH呏】,在3000~4000℃條件下能生成甲叉【】,溫度依次降低,碳元素和氫元素還可形成甲基【CH3—】、甲烷及其他烴類化合物。這樣,當地球深處的高溫岩漿離開岩漿源而侵入地殼或噴出地表時,岩漿的溫度逐漸降低,上述化學反應也就依次發生。在溫度和壓力適宜的地方,最終生成石油烴類,再經油氣的運移作用而進入鄰近具有孔隙的沉積岩層或其他岩系。當其他形成油氣聚集的條件具備時,就形成具有工業價值的油氣藏。
石油無機成因說的主要缺陷是單純從化學反應出發來考慮石油的生成,脫離了石油生成的地質條件。多數石油地質學家並不排除在自然界也有非生物起源的烴類,特別是氣態烴。但是,具有工業價值的石油應當是有機成因的。石油勘探的大量實踐表明,世界上99%以上的油氣田分布在富含有機質的沉積岩區,而含有工業油流的火成岩、變質岩與沉積岩毗鄰。油源對比的研究結果表明,這些火成岩或變質岩中儲存的石油,都是由附近沉積岩中生成的石油運移而來。因此,石油無機成因說未能得到石油地質學界的普遍贊同和支持。
參考書目
V.B.Porfirev, Inorganic Origin of Petroleum,AAPG Bulletin, Vol.58, No.1, 197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