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伯拉罕·戈特洛布·維爾納,1749年生,德國地質學家,他是第一個使地質學系統化成為一門科學的人,提出了著名的水成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亞伯拉罕·戈特洛布·維爾納
- 外文名:AbrahamGottlobWerner
- 出生地:德國
- 出生日期:1749年
簡介,理論之爭,地質爭論,創立水成論,
簡介
亞伯拉罕·戈特洛布·維爾納(AbrahamGottlobWerner,1749年9月25日-1817年6月30日),德國的地質學家,1775年起一直擔任弗萊貝格礦業學院的礦物學教授。
維爾納是第一個使地質學系統化成為一門科學的人,提出了著名的水成論。
理論之爭
水成論與火成論之爭,發生在18世紀末。爭論的焦點在於岩石的形成理論,一方以德國科學家亞伯拉罕·戈特洛布·維爾納(AbrahamG.Werner)為代表,強調形成岩石過程中的水的作用;另一方以蘇格蘭科學家赫屯(JamesHutton)為代表,強調火的作用。
現今已經知道,岩石主要由三大類構成,除了水成為主的沉積岩和火成為主的岩漿岩,還存在一類變質岩。水成過程和火成過程在岩石的形成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地質爭論
其一為水成論與火成論之爭,發生在18世紀末。爭論的焦點在於岩石的形成理論,一方以德國科學家亞伯拉罕·戈特洛布·維爾納(AbrahamG.Werner)為代表,強調形成岩石過程中的水的作用;另一方以蘇格蘭科學家赫屯(JamesHutton)為代表,強調火的作用。現今已經知道,岩石主要由三大類構成,除了水成為主的沉積岩和火成為主的岩漿岩,還存在一類變質岩。水成過程和火成過程在岩石的形成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地質學系統化為一個學科的是德國科學家維爾納。維爾納是水成論的創始人,主張地球上的岩石都是在水中沉積形成的。與之相對的是由英國地質學家赫頓提出來的火成論。火成論不否認水的沉積成岩作用,但強調火山噴發和演講侵入等作用形成火成岩的重要性。這兩種理論引發的“水火之爭”是地質學史上的首次學術爭論,最終以火成論勝利而告終。這次爭論大大推動了地質學的發展。
其二為災變論與漸變論(也稱均變論)之爭,發生在19世紀早期。持災變論觀點的學者認為,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大的災難,是災難導致了舊的物種的滅絕和新物種的再創造。持漸變論觀點的學者認為,物種演化的動力來自於微弱的地質作用在地球演變過程中的長期積累,不依靠大型的災難也能夠發生。
第三場爭論是固定論與活動論之爭。固定論學說認為地殼的位置是永遠不變的,其運動方式以垂直運動為主。傳統的地槽、地台學說就是一種固定論學說。活動論學說認為地殼的運動是以水平運動為主的,垂直運動雖然存在,但是是水平運動過程中派生出來的(比如兩地塊水平擠壓處地殼向上隆起)。活動論隨著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逐漸被學者所認同。
創立水成論
石油無機成因說主張烴類起源於地球深處,由與地球形成無關的材料演變而來。石油無機成因說形成於20世紀初,當時科學家們認為石油是太陽系形成留下的殘留物,或是地球深層的化學活動的產物。元素周期律的發現者——著名的俄國化學家迪米特里門捷列夫認為石油源自於地球深層,源自於無機物而非由古生物遺體。他認為石油的出現是由大尺度的地殼特徵導致的,比如山脈和大峽谷;而不是由沉積岩經過多年沉積而來。此後,其他科學家們都認同了他的觀點。今天,石油無機成因說聲稱,現代科技獲得的數據證明了他們的觀點,同時削弱了烴類純有機成因論。石油無機成因論者從以下幾點為他們的觀點辯護:
(1)石油和甲烷(天然氣)常常存在於與深層的大規模的地殼結構相關的長線或弧地理格局,而不是規模較小的沉積岩床。
(2)烴類豐富的地區在很多地層都很豐富,向下延伸直到沉澱物之下的結晶基底。
(3)更深和更炎熱的地層的石油幾乎完全缺乏生物起源的證據。
(4)很多領域都認為甲烷的成因不可能是生物成因。
(5)大面積的油氣藏往往表明其常見的化學特徵與各種成分或其所在地層結構的地質年齡無關。
(6)石油生物起源理論不能解釋烴類和惰性氣體、氦、含油氣區高層次的自然氦泄露的地域性聯繫。石油非生物成因假說認為石油是由深層的積碳形成的,也許能追溯到地球的形成。非生物成因假說的支持者們認為地球上存在著比普遍認為的更多的石油,石油可能源自於從地幔向上移動的含碳流體。土星的衛星土衛六上存在甲烷,且在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氣圈中均發現甲烷的存在,都證明了烴類的形成與生物無關。在發現委內瑞拉東北海岸的庫馬納海灣存在石油後,亞歷山大馮洪堡最早提出石油無機非生物成因的假說。1804年,他被引述說:“石油是地球深處飽含火山活動的壓力的地下原始岩蒸餾的產物。”
18世紀,水成論的創立者亞伯拉罕·戈特洛布·維爾納和其擁護者主張玄武岩岩床被水凝固為石油和瀝青。儘管這些觀點已被證明是毫無根據的,但認為石油與岩漿活動有關的基本觀念還是留存了下來。其他非生物成因假說的突出貢獻者還包括門捷列夫和貝斯勒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