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石榴街道位於江蘇省東海縣,於2013年正式成立。
2013區劃調整:撤銷石榴鎮設立石榴街道辦事處,調整後其行政區域面積為79.89平方公里,人口4.35萬人,轄11個村民委員會,7個居民委員會,街道辦事處駐石新路55號。
共轄18個行政村,人口6萬餘人,總面積78平方公里,素有“蔬菜之鄉”美稱。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該鎮始終把突出“超常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深入實施“工業立鎮、科教興鎮、創新強鎮”三大戰略,牢牢把握東隴海產業帶建設的機遇,堅持“只設路標、不設路障;能民則民,能放則放。”全力推進全鎮工業向新型“產業集聚化、企業集群化”方向發展,努力實現全鎮“財稅增長、農民增收、社會共同繁榮”三大目標。
發展狀況
石榴街道是農業大鎮,特色農業呈現勃勃生機:3萬畝創匯蔬菜、4萬畝優質稻米、2500畝的石榴園、千畝溫室草莓園、500畝雪棗等五大特色農業科技園區拉動了全鎮的農業最佳化調整,號稱“淮北第一大果坯基地”的轉水洪村更是享譽半箇中國。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優厚的投資條件使石榴的工業和個私經濟迅速發展壯大,目前鎮裡工業企業已突破680家。以福東正佑照明有限公司為龍頭的“矽資源深加工基地”享譽全球,建設中的石榴工業園區已具雛形。.
石榴街道位於縣城北區,245省道穿境而過,南距新亞歐大陸橋上的東海縣火車站5公里,與徐連高速公路入口處相距7公里,北距310國道10公里,東距連雲港機場,內河碼頭10公里,與連雲港碼頭相距50公里,西與華東第一溫泉接壤。
石榴街道歷史悠久,起初叫“石榴樹”。據傳元朝末期一次發洪水,隨水漂來一棵小石榴樹,退澇後小樹落在而今的石榴鎮境內生根成長,後來這棵樹歷經風雨滄桑,仍然枝繁葉茂,花果飄香。當地人覺得與此樹有緣,便將所在地起名為“石榴樹”。1951——1952年間,曾是東海縣委、縣政府所在地。“石榴樹”先後建立過石榴樹鄉、石榴人民公社、石榴鄉;1994年,經省政府批准撤鄉建鎮;2013年1月,經上級批准設為石榴街道辦事處。2001年7月,按照上級要求,開展合併村工作,取消石榴村,合併到東榴村,取消轉水洪村,合併到柳汪村,取消李白村,合併到姜莊村,取消西馬村,合併到講習村。2001年8月,全鎮原有22個村,精簡為18個村。2010年,全鎮轄18個行政村,15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0019人,其中農業人口5.68萬人,非農業人口3219人。
石榴是遠近聞名的“蔬菜之鄉”。常年蔬菜複種面積為3萬畝,蔬菜品種已由過去單一的大白菜、水蘿蔔、黃瓜等,發展到現在胡蘿蔔、山藥、牛蒡、荷蘭豆、甘理想大根、蒜黃、黃秋葵、甜瓜、甘藍等100多個品種。近年來,黨工委、辦事處著力拉長“蔬菜產業鏈”,相繼出台了農戶建日光溫室給予補貼、土地流轉向農戶傾斜等優惠政策,激髮菜農加大菜園投入的熱情。街道每年用於日光溫室和塑膠大棚建設資金達1000萬元。去年,全街道僅蔬菜一項,收入達7000多萬元,人均增收700多元。
石榴是工業重鎮。目前,全街道工業企業已發展到165家,形成了石英玻璃、碳化矽、機械電子、建築材料、照明器材、木工板材、熔融石英等七大系列130多種產品,出口供貨產品近50個,產品遠銷1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供貨額1億多元。
勞務輸出是石榴的一大特色,目前全街道共有1.42萬人在國內外從事勞務,其中國內1.1萬多人、國外3100人。去年,全街道勞務輸出收入達1.3億元。
石榴歷史
漢武帝時,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所經過的路線,就是絲綢之路的南路。到達大月氏國,相約共同夾攻匈奴。漢武帝派大將霍去病徵西,命張騫作先鋒,時間不久征下了河西走廊。他在西域十三年因征西有功,漢武帝再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所走路線,就是現在所說的絲綢北路。張騫出使西域屢建功勳,漢武帝封張騫為“博望侯”,把東海郡東安縣的博望作了他的封地。張騫就在博望,現在的石榴街道博望村,把從西域帶來的名貴瓜果進行栽培。他選擇在東安南邊,就是現在的石榴樹村栽下了第一棵石榴樹。後來以示紀念,石榴鄉因此而得名。為了供皇帝和顯貴們品嘗石榴,張騫在這裡發展了長約十華里,寬約五華里的石榴園。這裡是淤積平原,河水清清,土地肥沃,不用幾年,石榴園枝葉茂盛,果實纍纍,引得皇帝及達官顯貴們絡繹不絕來東海遊玩和品嘗石榴。張騫呢,把石榴、西瓜、葡萄源源不斷地運往京都。後來年湮日久,馬陵山山洪暴發,把石榴園沖毀了,博望城開始衰落。據說後來有個叫彭霸王的占了博望城,嫌這裡風水不好,下令將博望城遷往海州。一聲令下,四萬兵卒排成一字,從博望排到海州。你傳我接,把一座城池的磚頭,一夜之間全搬到海州,建成了海州城,故民間一直有“先有博望後有海州”之說。後來海州城的西門還一直刻著“博望”兩個大字,直到1957年拆城時才毀掉,
只留下現在的東石榴樹、西石榴樹和柳旺、博望等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