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格租村隸屬於一街鄉團山村委會,屬於山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格租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
- 面積:1.18 km
- 人口數量:307人
石格租村隸屬於一街鄉團山村委會,屬於山區。
石格租村隸屬於一街鄉團山村委會,屬於山區。村情概況位於鄉人民政府西南邊,距離村委會2.00 公里,距離 鎮12.00公里。國土面積1.18平方公里,海拔1,620.00米,年平均氣溫18.50 ℃,年降水量778.00毫...
該行政村隸屬於雲南省紅河州建水縣建水縣青東龍鎮,地處青龍鎮西邊,距青龍政府所在地13公里,到青龍道路為彈石路,交通方便,距縣28公里。村情概況 東鄰青龍,南鄰官廳鎮 ,西鄰牛街,北鄰排樓坡。轄大領乾、法依、紅坡、腦耳山、石二、石一、田房、新二、新一、秧上、秧下、業租、邑格等14個村民小組。
謝租村隸屬雲南省紅河州建水縣建水縣官廳鎮,地處官廳鎮東北部,距官廳鎮政府所在地6公里,到官廳鎮道路為彈石路,交通方便,距縣城43公里。東鄰車家村民委員會,南鄰龍潭村民委員會,西鄰板井村民委員會,北鄰磨玉村民委員會。轄謝租、養牛寨、雙水溝、梅格沖、中寨、山官寨、朝陽村、桔格等8個自然村9個村民...
太室石闕,位於嵩山太室山前中嶽廟南約一里處,分東西二闕,以條石及塊石砌成。有兩段隸書銘文,行間均有直向界格。闕身其餘石面均滿雕各種姿態生動的人物、車馬、動植物等圖案,為研究漢代繪畫及社會風習的珍貴實物資科。《太室石闕銘》的隸書圓潤古樸,兼有篆意,為傳世西漢碑銘之上乘。少室石闕銘 少室...
租權驗收至北山村,租簿上,定有千畝總額,卻缺欠佃戶姓名,方小川為施展其淫威,先寵絡北山村豪紳,接著便派出官差、兵役在村後蓮花山上,撇下粗糠,時逢嚴冬,北風呼嘯,糠隨風飛,橫直數里,再由本地豪紳,視糠飄落田丘,丈量面積,登記佃戶姓名,貼出告示,限期一年,還清肖家轉讓給方家的三年租債。飛...
白土鎮,安徽省宿州市蕭縣轄鎮,因地下蘊含豐富白瓷用的陶土而得名,在唐宋時是中國南北瓷業交流的重鎮。位於蕭縣東南部,距蕭縣城區13千米,北靠徐州銅山區,全鎮面積65.41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2月,白土鎮轄5個行政村、2個社區,共33個自然村,總人口3.3萬人。2023年,白土鎮累計完成投資4645萬,規上工業...
3、石埡子有一處贔屓背碑雕刻,當地俗稱龜背碑,屹立石壩陡崖之上,風吹日曬,字跡難以辨認。4、龍台山村通往騎龍村林間小路旁有80年代所雕刻大幅石刻雕像(劉關張、觀音)及線條雕像(桃園三結義、周倉、天女散花、劉備入川、二桿子、翹鬍子、騰龍、躍虎、觀世音菩薩等),此處200米外,建於明末清初,後毀於火...
上甘村簡介 上甘村距白舍鎮約17.5公里,與三溪鄉僅隔一座雞月嶺,徒步10公里。村落依山而建,地勢向南平坦開闊。村外有一條溪水,因其走向如“了”字,名為“了溪”。村中有《了溪甘氏族譜》,原譜大部分在文革時散佚、燒毀,1996年重修,將所剩部分合訂成一本。據《了溪甘氏族譜》記載:唐朝元和(812-...
30年春,有龍鄉(今馬坡鎮)、清秀村(今沖)鐘姓紳士鐘國祚等倡議,將鐘清連祖嘗及日新學會會租提撥1240餘石(稻穀)為經費,興辦私立清秀初級中學。同時南興區開明人士劉耀東和紳士謝春生、李元章等倡儀,調撥該區老義會田租125石,並議定區內各姓按丁口認撥租額700餘石為經費,於良田街賓興祠復辦私立南興...
解放前榆林人郭鐵匠吸菸,把自己的唯一長女賣與二石磕村做童養媳,最後把老婆賣于波羅人牛三羔,現住內蒙城川生子4人,郭鐵匠早已不知去向。這類事情村村皆有。鴉片菸民國二十三年(1934)剷除煙苗,加強禁菸,終在解放後絕跡。還有不上隱的煙從甘肅運來水煙名“黑牛王”甘字煙,還有小包潮煙白條煙,價錢便宜沒...
“糧田”,是指土司轄區內,由農民“分地而耕,納租於主(土司)”的田地。改土歸流後,地權歸屬於王朝,改向朝廷上糧,即稱為“糧田”或“公田”。耕種“糧田”的人,稱為“糧莊百姓”或簡稱“糧莊”,他們除繳納租賦以外,還要擔負印田的無償勞動。(2)“私莊”和“私莊百姓”。所謂“私莊”,是指...
李鄭屋邨前身為李屋村和鄭屋村,處於尖山(或稱鷹巢山)及筆架山(畢架山)的山腳交匯,早在清代已有長沙灣李屋村的記載,當時以村中大姓命名村名已非常普遍。1950年代前為西洋菜田及木屋區,自1953年,石硤尾木屋區大火後,政府先後在石硤尾徙置區、大坑東徙置區及李鄭屋徙置區興建徙置大廈來安置災民。1955年...
包頭市郊區臨近市區的一些自然村和河東鄉、國慶鄉劃歸東河區、青山區、昆都侖區和石拐礦區。其中,將郊區哈林格爾鄉的和平、南排、勝利三個村委會,新城鄉的曹家營子村委會劃歸昆都侖區管轄,面積9.6平方千米;將郊區新城鄉的昌福密子、武銀福窯子、趙家營子、南四個村委會劃歸青山區管轄,面積7.2平方千米;將...
歷經700多年,念七郎公裔孫繁衍已有30代,主要居住在石坑鎮龍頭村和礤嶺村,楊化、藍坑兩個行政村亦有其裔孫居住,其中龍頭村住戶中的90%以上為李氏。據統計,石坑鎮李氏總人口達5300多人。廣來省內有十多個縣市分布著盤龍圍李氏宗親,而省外支裔則遍及川、桂、閩、贛、滇、湘、陝、新等八省和港澳台地區...
大三家村設施農業建設再掀新高潮,全村幹部民眾為不誤農時及早動手,調整土地、配套水電路、架設棚室、育種移植。2006年以來,三兩鄉因地制宜在大三家村規劃建設了以花卉育種為主體的農業產業園區,並出台了優惠政策,村民每建一個1畝地的冷棚,鄉政府補貼2500 元。為便於生產和管理,大三家村對土地實行反租倒包...
下段俗名石河,為義馬市境內澗河最大支流,發源於澠池縣廣陽山,自石門村北石嘴入義馬市境,進入較平坦的平川,縱貫市域西部千秋鎮的大部分行政村,至石河鐵路橋南,峪口村東與西來之澠水相會東流。境內長8.8千米,坡降3.7%,河床平均寬度120米,最大水域寬度259米,流域面積22平方公。70年代以後,上游水源逐漸...
1947年5月建縣,由藏馬縣的洪凝、街頭、戶部、五蓮和諸城縣的常山、仁里、高澤7個區組成。時轄7個區,縣委、縣政府機關分別駐王家口子村、白廟子村。 1948年2月至1949年3月,實驗縣期間又增設松柏區,時轄8個區,縣委、縣政府機關由王家口子村、白廟子村遷至仁里村。1949年4月,縣委、縣政府遷駐前、後...
1981年1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寧明縣夏石公社劃歸憑祥市。2002年11月,國務院批准憑祥市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直轄市。2003年1月,自治區批准崇左市代管憑祥市。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7年,轄5個鎮。2003年,憑祥市下轄憑祥、友誼、夏石、上石4個鎮,33個村委會,8個居委會,260個自然屯。憑祥鎮:轄北大、南大、...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知州裴鑲將前知州唐瑜舒捐買的義學田二處撥入書院,共收租米41石5斗5升;又每年徵收地租錢159千220文,以為延師膏火之費。如有不敷,由官府捐給。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邑紳周秉忠等修正殿、講堂、頭門,增建兩廊及上中四耳房。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進士王雲清主講東坡書院...
1950年2月,經寧夏省人民政府批准,惠農縣改劃為6個區,27個鄉,187個行政村。同年4月,又將6個區改劃為5個區27個鄉,168個行政村。同年,又將全縣的168個行政村劃為171個行政村。1951年1月,寧夏省政府批准,將黃渠橋、石嘴山、寶豐3鎮定為城市地區。1952年3月,寧夏省政府將惠農縣定為丁一等縣。同時將...
1985年4月,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將末山所轄的掛鈎集體村改為末山鄉,成為場鄉合一的單位。1997年,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末山鄉設立思泉鋪鎮,末山成為場鎮合一的單位。2003年,末山撤銷思泉鋪鎮,將石水、坑林二個村劃歸田心鎮管轄,保留墾殖場。2013年,經省民政廳(贛民字[2013]140號)批准,設立...
從“蔭秀橋”往左,沿曲徑上行便是一座石牌坊。石牌坊被人譽為徽州古代建築“三絕”之一。據統計,單歙縣一地,就保存有石牌坊120餘座。石牌坊是由一種“石墩”演變而來的,至明代才正式形成。明朝以前,徽州有人用石料鑿成柱墩分立在路口、水口兩旁,作為村口或一些建築物的標誌。至明朝,這些“石墩”造型成了...
臨城煤礦遺址,位於縣城西北6千米的祁村村北。總面積0.5平方千米。在遺址的中央,有一對井筒,直徑6米,深200米,井壁用青石和水泥漿砌而成,工程堅固。1882年,洋務派籌集資金139860元開辦了石固煤礦、膠泥溝煤礦。1898年8月,中國與比利時首次合辦直隸臨城煤礦。1903年,中比第二次合辦直隸臨城煤礦,1905年...
③定額實物租。西漢在西北的屯墾,每畝租4斗。北魏民屯,一夫繳糧60斛。明初,遼東每軍限田50畝,租15石。清嘉慶間,伊犁屯田每兵每年交糧13石。屯田保證了邊防軍的糧餉需要,對於開拓邊疆和鞏固邊防有積極作用。又因集中較多人力、物力,可以興修較大的水利工程,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但屯田的成績與歷代屯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