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彝族自治縣因石林而更名,石林縣原名路南縣。路南一詞為彝族語語言,路為石頭,南是黑色,路南意為長滿黑色石頭的地方,亦可意為石林之鄉或岩溶之鄉。在石林縣境內,許多地方都被石灰岩掩蓋,經過雨水和地下水的長期溶蝕,到處可見岩溶窪地、石芽、溶洞、石林、孤峰、地下河、鐘乳石、天生橋等典型的岩溶地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林題刻
- 地區:石林彝族自治縣
- 時間:1931年
- 景觀類型:石林碑刻
關於石林,舊時石林交通,石林歷史,天下第一奇觀,解放後題刻,
關於石林
石林風景區雖形成於千萬年前,由於歷史、地域、交通等原因,人們知曉較晚。明代顧炎武在《肇域志》記載:“石門在州西平壤之中,石筍森密,周匝十餘里,大者高百仞,參差不齊,望之如林。”清代何彤雲曾撰詩文《石林並序》:“陸良道中有石高下卓立,大者數十尺,小者丈許,彌望成林,疏密有致,奇觀也。余往過來之,輒為流連。”
舊時石林交通
車馬疲奔,遊人望石林興嘆。抗日戰爭時期,西南聯大遷入昆明,在石林(原路南)縣設分校,師生共游欣賞,撰寫詩文、遊記介紹,石林才漸為世人知曉,聞名天下。“石林”風景區的題刻除導遊標誌性的大石林、小石林、望峰亭……等外,共有30多處。體裁多樣,有詩文、聯語、銘文、遊記和跋文。時間上從上世紀二十年代始至新中國成立後。“石林”正景題刻,是石林風景區的象徵。“石林”兩字,原為龍雲先生1931年題(龍雲,1884—1962年,曾任雲南省政府主席、國民黨雲南省黨部主任委員、滇黔綏靖公署主任。解放前夕,脫離國民黨,擁護共產黨,1950年到北京,歷任西南軍事委員會和西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職務),周鐘岳書寫(周鐘岳,1876—1955年,曾任雲南省省長,國民政府內政部長、考試院副院長、總統府咨政、1953年任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石林歷史
“石林”兩字原為行書
字的左下方有一跋語,同為周鐘岳書寫。文革期間被改刻、塗鑿。現已修復並上紅漆,中外遊客都競相在此留影紀念。今“石林”兩字為碑隸,仍從碑帖中選“石林”兩字鐫刻而成。《跋語》全文如下:“路南城西南三十里有疊水,岩高千仞,瀑布飛流。或雲可以設發電機,其力不亞海口(指石龍壩水電站)。今歲春間,雲南省政府主席龍公至舟親往巡視。路經城東李子箐,見怪石嶙峋,如千隊萬騎,叢立奔麟,心甚異之,因題石林二大字以志。歸而告,予考路南縣誌,石林舊有此名,龍公所題,殆與巧合。前州牧蔣元楷、學正張端亮曾作石林歌以傳之,而其名未甚著。今得龍公品題,則此石與三品九華並著天壤雲。中華民國二十年五月劍川周鐘岳記。”
天下第一奇觀
為當時雲南民政廳廳長張維翰題。其餘眾多的題刻無署名,如:“天造奇觀”、“群南岩涌翠”、“南天砥柱”、“無欲則剛”、“劍峰”均為行書。其中“劍峰”兩字,可為石林題刻之首,書法剛勁挺拔秀麗,定形碩大,眾中佳者。遺憾的是原刻石因地震已倒塌斷毀,現系摹擬重刻。“競秀”、“玉樹瓊林”、“雲石爭輝”、“異境天開”、“且住為佳”、“避秦疑無地,到此別有天”、“磅礴凌雲”、“峭壁飛雲”、“頭角崢嶸”、“彩雲深處”、“南天崆峒”等題刻均為解放前鐫刻。
解放後題刻
即:1962年,朱德同志到雲南視察,順路遊覽石林,應石林風景管理處同志的邀請題詞留念:“群峰壁立,千嶂疊翠。”因準備不足,只有八張宣紙,所以朱德同志未落名及時間。1969年,石林風景區管理處在小石林“阿詩瑪”石峰池塘側面,仿照毛澤東同志手書摹刻了《卜運算元·詠梅》詩詞全文。同年,在被稱為“胖人無福”的狹窄石縫處外邊的石峰上,鐫刻行書“極狹通人”四個字。
此外,1965年,陶鑄同志到石林遊覽,曾寫下“風景這邊獨好”六字題詞準備鐫刻。後因文革動亂,此事即廢,隨之連陶鑄同志的手跡亦下落不明。
章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