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床,中藥名。為鐘乳滴下後凝積成筍狀者。分布於山西、陝西、甘肅、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溫腎壯骨之功效。用於筋骨痿軟,腰腳冷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床
- 別名:乳床、逆石、石筍
- 化學式:CaCO3
- 分子量:100
- 晶系:三方晶系
- 比重:2.6-2.8
- 硬度:硬度3
- 顏色:類白色,灰白色或淺棕黃白色等
- 光澤:玻璃光澤或暗淡
- 採集:石灰岩山洞中採集
- 毒性:無毒
- 貯藏:置乾燥處,防塵,防潮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炮製,採集加工,炮製方法,形態特性,生長環境,藥材性狀,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鐘乳滴下後凝積成筍狀者
性味
味甘,性溫。
功效
溫腎壯骨。
主治
用於筋骨痿軟,腰腳冷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打碎先煎;研末,1.5-3g。
炮製
採集加工
石灰岩山洞中採集,除去雜石,洗淨。
炮製方法
洗淨,砸成小塊,乾燥。
形態特性
晶體結構屬三方晶系。呈扁圓錐形、圓錐形及圓柱形。表面粗糙,凹凸不平。類白色,有的因含雜質而染成灰白色或淺棕黃白色等。玻璃光澤或暗淡。硬度3,性脆。斷面較平整,可見同心層狀構造成放射狀構造,中心有的有空心。相對密度2.6-2.8。
生長環境
鐘乳石系含碳酸鈣的水溶液,經石灰岩裂隙,從溶洞頂滴下,因水分蒸發,二氧化碳散逸,使析出的碳酸鈣澱積而成,且自上向下逐漸增長,倒垂於洞頂。分布於山西、陝西、甘肅、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藥材性狀
略呈圓錐形,似冰柱,接近地面上部分。表面白色或類白色。其他特徵同鐘石乳。以色白,有亮光,無雜石者為佳。
相關論述
《新修本草》:“酒漬服,與殷孽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