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工

石工

《石工》是居斯塔夫·庫爾貝1849年創作的一幅油畫,原收藏於德勒斯登國立畫廊。1945年該畫不幸被燒毀,如今只有複製品留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工
  • 規格:縱160厘米,橫259厘米
  • 現收藏地:德勒斯登國立畫廊
  • 畫作類型:油畫
  • 創作年代:1849年
  • 作品別名:打石工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作者資料,

畫作內容

石工
畫面描繪了兩個衣衫襤褸的工人在一處土石坡下敲石頭勞動的情景:在烈日燒灼下,一個較年長者頭戴麥桿草帽,彎著腰,半跪在地下用錘子敲打石頭,他的粗布的褲子上打著補釘,腳上穿著古老的木鞋,破襪子露出腳。在老人旁邊是個滿頭塵土,皮膚被太陽灼成褐色的少年,用膝蓋吃力地頂著裝滿石子的羅筐在搬運。畫面上兩個人物看不到面部表情,差不多是背著觀眾,但從他們的姿態中,能夠感受到他們的處境和感情。畫家有感幹這樣的生活,把兩個農民邀請到自己的畫室里完成了這幅畫。在這幅作品裡表現了歷史的真實性,也體現了畫家的思想傾向,這幅畫在公元1850年“沙龍”公開展出時,被認為是“暗示出一種社會主義的危險思想”而引起資產階級上層人物強烈的不安情緒。庫爾貝在這幅畫裡以樸實的技巧和沉著的色彩,創造了明朗而略含冷灰色調的畫面,以正面光的設計突破了古典繪畫理想光源的程式。

創作背景

在這一幅160×259厘米的大畫面上,畫家突出了兩個和真人一般大小的石工。一老一少,穿著粗布衣,腳蹬簡陋的木底鞋,正在路邊鑿打和搬運石塊。這場景是庫爾貝在途中親見的一幕,石工艱苦的勞活使他震驚了。1849年11月20日,庫爾貝寫信給他的朋友說:"我乘了我們的四輪馬車到梅齊埃爾附近的聖·但尼宮去。在路上我停下來看了一下兩個在路旁打石頭的工人。比這更充分地表現出貧困的場面,是不大容易碰見的。" 他決心去描繪他們。他把兩個石工請到自己的畫室,請他們做模特兒。自己又到現場畫了一些寫生稿。為了強調這種野外修路工的艱苦生活,除了在畫幅上猶如浮雕般立體地展現兩個形體高大的石工之外,還在背景處添畫了銅鍋等炊具,周圍則是一片荒涼不堪的山坡。在炙人的烈日下,兩個石工就在道旁的溝邊勞動。畫幅的上部是遮頂的山崗,在右角山坡的後面,僅透露出一角藍天。庫爾貝說"我每天散步時都看到這些人。而且,這個階級的人們往往就是這樣度過一生的。"

藝術鑑賞

庫爾貝蓄意用高貴的油畫藝術去描繪"石工",是否蘊有某種政治意圖呢?不,1848年的法國革命儘管促使庫爾貝對現實生活作冷峻的思考,但描繪這個場面僅出於一種對貧苦不堪的人民生活的深切同情。這幅畫雖是在畫室里請兩位石工充作模特兒畫成的,但他是畫家的親眼感受,他以精確的寫實方式,毫不誇張地突出兩個石工形體,目的是寄寓形象以貧困、疲憊、聽天由命、衰老和希望的思想主題。觀眾只要仔細鑑賞畫上形象的真實的感性一面,就能立刻理解,庫爾貝反映的目的,在於為他們呼籲。但也有人指出,他"自己並非有意或者只是為了指出一種不公正,而在這兒提出了一個社會問題。"(狄德維爾的評語) 畫上那個老工人形象非常感人。他跪著一條腿,在低頭砸石塊,對照身後那個年輕石工,他的勞動量似乎是超負荷的。再從藝術形式處理上看,畫家以兩個背朝著觀眾的石工姿勢來展現,目的是要加強生活形象的偶然性,決非人為化,可是畫面的構圖顯得不大平衡。觀眾只能注意到人物的動勢。正因為這樣,畫幅在沙龍展出時,使人頓時感到十分意外。一種可以說是熟視無睹的勞動場面,在這裡反使人惴惴不安,從某種程度上看,它與米勒的《拾穗者》有某種共同的內涵。
庫爾貝的《打石工》是內涵很深的一幅畫作。情節發生在烤人的陽光下,在路旁的溝邊,一老一小兩名石匠背對我們,微微弓起的脊背突出在高聳的暗綠色與土黃色的山坡前面,山坡幾乎填滿了整個畫面,上面壓著厚重的雲層,只有一小角藍天,出現在畫面的右上角山坡的後面。卷邊的帽子、鐵鍬、錘頭、條筐、鋁鍋,年輕石匠身上的破綻、年老石匠膝蓋上的補丁以及他莊嚴的表情赫然在目。畫家精確而有力地表現。這種直面現場的真實感令人有大震撼,產生大悲憫、大嘆息。
因為庫爾貝竟把一些"下等人的勞動"和"卑俗的鄉下人"搬進了高貴的藝術殿堂。在一片攻訐聲中,只有蒲魯東獨挽狂瀾,讚揚這幅畫"具有深刻的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畫家的知友、民主主義評論家尚弗勒里也積極支持他的藝術,認為他將前途無量

作者資料

居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1819--1877)法國畫家,寫實主義美術的代表。  自幼天賦聰穎、相貌出眾,既高傲自大、自命不凡,又熱情奔放、慷慨大方,從中學時代;就成為同齡朋友們心悅誠服的領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