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群山重疊,三面溪水環繞的石峰堡,像一位無家可歸、孤苦伶仃老人似的,靜靜的躺在寺子與隴川鄉交界的十字路口,嶙峋峭拔,險峻異常。只要你一臨近留心,好始它在娓娓動聽地敘述著那個優美的故事傳說和那起軍營林立刀來劍往萬馬嘶鳴,震驚朝廷,轟動半箇中國,被載入國史的“石峰堡事變”。
基本介紹
引子,位置,導火線,刀光劍影,影響,補記,
引子
石峰堡原名“石蜂堡”。古時候山上荊棘叢生,古木參天;山澗清泉淙淙,鳥語花香,景色十分秀麗。傳說距離石峰堡不遠處有個員外,膝下有位長得相貌端莊、眉目清秀、如花似玉的千金,不但心地善良,而且聰明伶俐,琴棋書畫、油鹽醬醋樣樣精通,是一位集美德智慧學識兼備的女子。已經十八歲半了,還仍待在閨中。方圓幾十里內外說媒的、求婚的踩破門檻擠破屋,但她銀中選銀、金中選金,挑來挑去沒有一個中意的。
其實在她心理早已愛上了替她家放養的一個小伙子。這小伙子長得也不賴,而且為人憨厚老實幹起活來更是手腳麻利。二人暗中你來我往,情投意合,百般相好。但員外卻認為小伙子出身清寒貧賤,門不當戶不對,從中百般阻撓,使他倆難以成伴侶。但員外的阻撓卻沒有使他倆的關係破裂,反而在私下的交往中感情與日俱增,已經發展到血肉相連唇齒相依的程度,誰也離不開誰了。
一天晚上他倆有相回在後花園,淡淡的月光照耀下,一對有情人商討著對策,只見女子對小伙子大膽地說:“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我們就仿效當年卓文君和司馬相如,去尋找屬於我們的幸福生活。”小伙子點了點頭表示同意……這一天,他們終於躲過員外的耳目,相約出逃了。一路上,他倆像兩個僥倖逃出牢籠的囚犯,既興奮又緊張,一口氣跑到石蜂堡半山腰時,腿里像灌了鉛一樣似的重,跑得氣喘吁吁的他倆在這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荒野草地上躺下來歇息。就在此時,前方傳來陣陣“嗡嗡”聲,尋聲而去,只見山崖前一群蜜蜂在飛來飛去,仔細一瞧,原來半山腰的石縫裡有一窩蜜蜂,下面是一個碩大的石碗,從石縫中流出的蜂蜜正好滴在裡面,困餓交加的他們看到此情景不勝歡喜,決定就此安家再不遠去。
自從女兒出走以後,員外又氣又急,派人四處打探、八方尋找,終於得只女兒的下落。連夜帶著一班人馬朝石蜂堡奔去。當來到石蜂涯下時,看到盛滿蜂蜜的石碗,貪得無厭的員外早把尋女之事忘得一乾二淨,連忙派人拿來盆罐,想全部取走。但剛一動手,石碗裡的蜜枯乾了,石縫裡也不流蜜了。氣急敗壞的員外拿起手杖發瘋般的一陣亂敲,沒想到一群遮天蔽日的石蜂朝他飛來,片刻將員外渾身上下包得嚴嚴密密,咬得員外哭爹喊娘,連滾帶爬摔到山崖下,一命嗚呼。這事傳開來,一些負心的人在也不敢輕舉妄動。“石蜂堡”的名稱就是這樣來的,後來漫漫地叫成“石峰堡”。
位置
石峰堡四面群山重疊,三面溪水環繞,靜靜的躺在寺子與隴川鄉交界的十字路口。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山頂築土牆一道,高七尺五寸,厚四尺五勺寸。堡外挑壕三層,堡內土牆南北長六十三丈,東西寬十五丈二尺,並無房屋,四面有窯洞百餘座。因該處土性鬆浮,不能開挖寬深,每洞僅容數人。”
導火線
蘇四十三起義被鎮壓後,新教民眾大部被殺滅,或被流放到了邊遠地區,但他們仍在秘密傳布新教,復仇的火焰在繼續燃燒。馬明心教長的名字,就是新教民眾反抗清朝統治的火種。
寧夏的田五、紅澇壩的李自覺、李可魁與通渭的張文慶、馬四蛙楊填四等新教眾阿訇聚眾商議,給馬、蘇報仇,派人分赴鹽茶廳、安定、通渭、靖遠、會寧、靜寧、莊浪、華亭、隆德、秦安、伏羌、秦州等周邊十二縣回民聚居地,宣傳新派教義鼓動串聯,發展教徒五千多人,安營駐紮在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地勢十分險要的石峰堡。以此為據點,構築工事,製造器械,憑險聚守,準備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五月初五發動反清起義。不料此事因被叛徒告密,起義不得不提前到四月十五日進行。
刀光劍影
起義發動後,起義軍由張文慶、馬四娃等繼起領導,先後攻靖遠、會寧不下。此時,“李侍堯逗留靖遠,藉審訊餘黨為名,不親赴督剿;剛塔又誤用賊謀,嚮導官兵於無賊之地,故賊益熾。五月,賊從靖遠渡黃河,陷通渭,脅從數千。西安副都統明善,以兵千二百,由靜寧進,長驅深入,陷伏死。”起義的烈火愈燒愈旺。於是,乾隆下詔逮捕總督李侍堯,而剛塔亦以失機革職逮問,改命福康安、海蘭察前往會剿。不久,又命阿桂領健銳火器營二千以往。
六月七日,福康安、海蘭察抵達起義地區,他們企圖先撲滅隆德、靜寧的起義,然後圍困石峰堡。起義的民眾在鹽茶、靖遠、安定、會寧、伏羌、通渭、固原、靜寧、隆德、秦安、華亭各州縣之底店山、潘隴山、鹿盧山、雲霧山、翠屏山、崆峒山等山嶽地帶與敵人展開周旋。他們採用巧妙的戰術,引導敵人在山中團團轉。
由於清兵不斷縮小包圍圈,起義者及其家屬只好退到石峰堡一隅之地,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重蹈了蘇四十三的覆轍。起義者最後的戰鬥據點石峰堡,位於通渭縣北亂山之中。清政府急命固原提督剛塔率二千精兵,馬不停蹄晝夜兼程的前往追剿鎮壓,起義軍英勇奮戰,初戰告捷,短短時間內箭傷剛塔,馬家堡施“空城計”,破通渭縣城,並燒毀城隍廟、縣置大堂和民鋪十餘處,搶劫銀庫,打開監獄放走囚犯,智擒副都統明善,將他幫在堡內高桿上,懸掛三日,亂箭穿身等一系列勝利,使回民的反抗士氣高漲,活動區域迅速擴大,隊伍壯大至萬餘人。
此事不但驚動了朝廷,而且使乾隆帝大吃一驚,下旨要不惜一切代價剿滅起義。從乾隆四十九年四月至七月,整整四個多月中,先後接連下旨多達156道,從京都、成都、川北、雲南、阿拉善、寧夏陝西、山西、河南、甘肅等省調集官兵4萬4千多人涌如此地,圍剿起義軍,在刀來劍往、殺聲震天的激烈廝殺中,遍野屍體,血流成河,起義軍終因以寡不敵眾退至堡內,清軍將石峰堡圍得水泄不通,又斬斷通向堡內的水源,堡內斷水多日的回民,忍受不了乾渴的折磨,偷偷翻出堡牆來到山下河邊引水時,被駐守在這裡的清軍一個個殺死在河邊,至事變平息,被殺被流放的回民達數萬人。
影響
補記
田五:中國清代乾隆年間甘肅回族穆斯林起義領袖之一。又名田富。回族。固原州鹽茶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小山人,伊斯蘭教哲赫林耶派創始人馬明心弟子。乾隆四十六(1781),馬明心被清廷殺害,蘇四十三領導的哲赫林耶穆斯林起義失敗,清廷下令對“通省新教(即哲赫林耶)回民密行查辦,斷絕根株”,地方官橫加罪名,濫肆捕殺迫害,回民一片恐怖。田五遂同張文慶、馬四娃等秘密聯絡,選擇據點,製造器械、旗幟,以“為馬明心報仇”、反對“剿洗回民”、“洗滅新教”作口號,分頭到各地發動回民。田五被推為首領,計畫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七八月間莊稼收穫同時起義。後因走漏風聲被人告發,田五便提前於四月十五日率領百餘人(一說300餘人)在小山地方發動起義,並攻占西安州營土堡。在進攻靖遠縣時,因城中內應回民盡被捕殺,清軍亦來增援,該城未能攻克。田五率眾撤往馮家園一帶,擊敗清軍守備池清的進攻,將其士卒殺傷大半。四月二十五日,清軍在打喇赤(打拉池)馬營水莊突向義軍反撲,田五在戰鬥中不幸腹中槍傷,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