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山文化,海南省海口市文化習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山文化
- 所屬地區:海南省海口市
石山文化,海南省海口市文化習俗。
石山文化,海南省海口市文化習俗。羊山地區地處海口市區西南部,面積約1000平方千米,是火山噴發後形成的火山熔岩地區,屬地新裂谷型基性火山活動地質遺蹟。其行政區域,主要包括秀英區的石山鎮、永興鎮、東山鎮北部部分區域、長流鎮...
曇石山文化鳳鼻頭文化卵點紋,彩陶紋飾。海峽兩岸的福建、台灣,氣候炎熱,濕潤多雨,植物茂密。這一地區的新石器時代的居民主要從事半魚半農經濟,由於人們以海生貝類為主要食物之一,遺址中有大量的貝殼類堆積而具有特色。閩、台地區新石器時代裝飾紋樣主要保存在陶器上,並且在彩陶和原始印紋陶上的紋樣有著相近的...
曇石山文化遺址土壤為紅壤,呈酸性,土層較厚,粘性強。谷地為灰黃沙塘,土質肥沃。曇石山屬於白堊紀之火成岩系,是紅砂山。山上有一片龍眼和橄欖樹,兼有少量雜木。閩侯縣閩江北岸山地屬鷲峰山的支脈,由閩清、古田蜿蜒入境,海拔均在800米以上。氣候 曇石山遺址沿海臨江,屬於海洋件氣候,夏長無酷暑,冬短無...
曇石山文化陶器是曇石山文化遺址中、下層出土的陶器。歷史文化 曇石山文化是閩江下游地區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文化。下層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為公元前1300年。因首次發現於福建閩侯曇石山而命名。藝術手法 以細砂紅陶為主,多手制,採用泥條盤築法,有的口部經過輪修。曇石山遺址中層陶器以粗砂繩紋...
《海峽文明之根——曇石山文化陳列》是曇石山遺址博物館新館的基本陳列,展線長約220米,面積1460平方米,由序廳、第一展廳小序廳、第一展廳場景廳、休息廳、第二展廳等組成。展出內容 展覽以半個多世紀以來考古發掘出土的曇石山文化遺物為陳列品,充分運用雕塑、仿真場景、多媒體、圖片、文字資料和聲光電等多種...
紹興刻石山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於2017年07月26日成立。法定代表人陳仁林,公司經營範圍包括: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策劃;承辦展覽展示活動;自產自銷:香樟等城鎮綠化苗、香榧等普種經濟林苗;養殖:淡水產;種植:蔬菜;批發、零售:初級農產品、文化用品、工藝品(除文物外);農家住宿服務;餐飲服務;休閒觀光服務;養老...
南強史學叢書-曇石山文化研究 《南強史學叢書-曇石山文化研究》是2005年嶽麓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鐘禮強。推薦閱讀並收藏本書。
白石山以西數里有飛鼠岩。一座石山,兩塊如山大石互相撐持,構成“八”字形的洞口,這就是飛鼠岩。岩的四周丘陵起伏,利於飛鼠棲息活動。岩內洞廳高50餘米,寬30餘米,深20多米,棲息飛鼠數以十萬計。每到傍晚時分,飛鼠成群結隊由洞中飛出覓食,黑壓壓的一大片,在空中形成一朵烏雲,發出類似海濤一樣的巨大響聲...
《曇石山文化志》是福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曇石山的自然環境、出土文物、遺址博物館、文化研究等。作品目錄 封面 曇石山文化志 《曇石山文化志》編纂委員會 編輯部 凡例 圖片 江澤民題詞 賈訂林題詞 王漢斌題詞 黃瑞霖題詞 潘心城題詞 2001年8月27日,文化部部長孫家正在時任...
海南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海南省海口市西南部,是集觀光、休閒度假、礦泉養身、科普考察、生態與文化旅遊、鄉村旅遊於一體的熱帶海島火山型地質公園,總規劃面積為107.80平方千米。海南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地處海南島北部的第四級台地,火山群集中在西北-東南向的斷裂帶,為火山——玄武岩丘陵地貌,...
主要山峰有南樓山(海拔1404.8米,為吉林市最高山峰)、肇大雞山(海拔1257米)、鍋盔頂子山(海拔1052米)、鹼草山(海拔846.1米)。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柜子石山山因有一巨石形如櫃狀,故得此名。生態保護 清福陵生物多樣性封育保護地,平均海拔70~80米,位於吉林哈達嶺向西南延伸的余脈,地勢逐漸降低,止於...
石山村 石山村是浙江省湖州市東林鎮下轄村。所獲榮譽 2022年1月,入選2019年浙江省3A級景區村莊名單。
石山農民自衛軍舊址位於海豐縣黃羌鎮石山寨羅屋倉,是當時地主的收租屋。旅遊信息 1925年秋,莫退、林道文同志指導建立石山農民自衛軍,石山張初金、張木榮、張娘順等四十多人參加了自衛隊。1925年10月6日,國民黨羅一東率部700餘人進攻麻竹、石山,為保衛“廣東省農會”在麻竹、石山的領導同志,石山自衛軍與...
書中記錄的這些珍貴的資料對於曇石山遺址及曇石山文化的深入研究有重要意義。 《閩侯曇石山遺址第八次發掘報告》適合從事史前考古研究以及相關領域研究者參考。圖書目錄 一 緒言 二 遺址現狀及地層堆積 三 一期文化遺存 四 二期文化遺存 五 三期文化遺存 六 四期文化遺存 七 歷史時期層位中的早期文化遺物 ...
曇石村史資料 曇石村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是福州古文化的搖籃、先秦閩越族的發源地,福建文明從這裡開始。曇石山文化的遺址就是在曇石村被發現並挖掘的,是中國東南地區最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遺存之一,距今4000~5500年,曇石山是一座高出江面20米長形山崗。以閩江中下游為中心連線閩台兩省的曇石山文化,是...
遺址基本上代表了福建西北部史前遺址的文化內涵,與東部沿海同期的曇石山文化有一定的相似之處,為研究福建與台灣地區史前遺存間在聚落方式與規模、文化交流、山地居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等方面關聯,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南山遺址考古工作的重大收穫,對構建閩西北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義,對探討福建青銅...
靈山遺址出土了大量的泥質灰陶器,其年代不早於崧澤文化(BC5800-BC4900),但在地緣關係上,與河姆渡文化分布區更為接近,而遺址中挖掘出的炊器又證明,靈山遺址跟福建閩江流域的曇石山文化又有著一定的淵源。值得關注的是,雖然遺址中也出現少量的截面呈T形和方柱形、圓錐形鼎足,但炊器以陶釜為絕大多數,陶...
器形有罐、鼎、豆、簋、盆、碗等,有的器物形態類似曇石山文化陶器,其年代大抵與曇石山文化相當,距今4000年以前。上層是青銅時代文化遺存,發現是一座平面呈曲尺形“乾欄”式建築基址。房基由3~5塊河卵石成組平鋪,分兩行呈曲尺形排列,東西13.5米,南北14米,寬5米。房基鋪墊河卵石,應是在河卵石上架設...
在曲靖市富源縣大河鄉茨托村瘌石山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進行的首期發掘工作中發現兩個不同時代的舊石器洞穴文化遺址。其中,一號洞發現大量石器和原始人的用火遺蹟——灰坑;二號洞則發現一可能的石器加工場和原始人用於裝飾成進行原始宗教儀式的養料——赭石。在首期發掘中,共發現石器石製品三百多件,大熊貓——劍齒...
文化內涵 莊邊山遺址如同曇石山遺址一樣,文化層中包含大量蛤蜊殼,文化內涵與曇石山遺址類似。莊邊山遺址文化堆積劃分為上、下兩層:下層出土的生產工具以小型石錛為主,陶器以泥質灰黑陶和夾砂陶為主,有釜、罐、壺、豆、碗、杯等,與曇石山遺址的中層下層相一致,同屬新石器時代晚期曇石山文化;上層出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