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山善書

石山的善書,是石山人一項引以為傲的文化遺產。發源於現武漢市蔡甸區索河鎮石山地區。石山人喜愛善書,民國13年,石山北邊灣人袁東初第一次配合漢川善書大王譚新春、王海元等人登台宣講,因其掌案脈絡清楚,人物個性鮮明,宣詞委婉清亮,淒楚動人,藝在譚、王之上。此後,袁東初便自立門戶,先後在石山授徒鄧流海,彭友祥,嚴天祿,袁大昌等10餘人,率班活躍於川、漢兩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山善書 
  • 地理標誌:蔡甸區索河石山 
  • 發源地:現武漢市蔡甸區索河石山地區 
  • 藝稱:“未開言來,淚流滿面”
基本介紹
善書,屬說唱文學範疇。它有說有唱,說唱結合,俗稱講善書。善書以廣訓先賢為宗旨,懲惡揚善作內容,其評段,經官斷的叫案,沒經官斷的稱書。其表現形式為,由一人掌案主講,由兩至數人分角色宣唱。據說,民間善書傳到皇宮後,乾隆大為讚賞,命令輸林院進行編撰,向人民進行忠、孝、節、義的宣傳教育。
講善書分為春秋兩季。春季多半在正、二兩月,秋季七、八、九月均可。講時,要搭一高台,台上放兩張桌子,台前為講台,台後為案桌。講台、案桌前系有龍鳳呈祥的方形紅緞圍布,台口兩側的台柱上貼有“揚千秋德善,懲萬代邪惡”之類的對聯。當善書先生登台時,焚香燃燭,鼓樂齊奏,鞭炮齊鳴。善書先生在案台作揖行禮後,再到講台開始宣講。善書一般講夜場,也有講日場的,長書一場一案,短案一場數段,一主連講3天。講善書用本地方言,為民眾所喜聞樂見。
據說善書源於漢川,故稱漢川善書。善書於清初傳入索河石山地區。石山人雖喜愛善書,但能登台宣講的人卻不多,也不出名。直到民國13年,石山北邊灣人袁東初第一次配合漢川善書大王譚新春,王海元等人登台宣講,因其掌案脈絡清楚,人物個性鮮明,宣詞委婉清亮,淒楚動人,藝在譚、王之上。此後,袁東初便自立門戶,先後在石山授徒鄧流海,彭友祥,嚴天祿,袁大昌等10餘人,率班活躍於川、漢兩縣。
民國26年,袁東初與王海元在索河集上各自設壇對擂,同時宣講袁的代表作《七層樓》,川、漢兩地均有專人記錄、裁判。開始,兩方的觀眾相差無幾,慢慢地觀眾漸漸被引向袁方,到最後,王方只剩幾個人。講完後王認輸說,我這頂善書大王的帽子應該給袁東初了。
建國後,善書一直處於冷落狀態,直到1977年才得以復甦。袁東初高徒袁大昌一掃前人愚忠愚孝千人一面的模本,淒楚苦澀千部一腔的宣詞,創造出了許多新型社會關係的典型,極富時代精神。袁大昌先後創作,整理了《血手印》、《千秋恨》、《梅花記》等近200種長書短案,並登台主講,成了川、漢兩地最出名的新善書大王。他平均每年要巡迴演出200餘場次。1984年,他與人合作的《梅花記》參加省百花書會,獲創作和演出獎。他創作經漢陽縣文化館修改的《打碗記》入選湖北省第四屆百花書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