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屋子村

石屋子村

石屋子村隸屬萊城區大王莊鎮,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約9公里處。東與王石門村相望,西靠香山,南隔犁鏵尖子山與陡崖搭界,北依高家山。全村耕地97畝,山場7400畝,81戶,205口人。 為改變村裡的貧窮面貌,石屋子人民戰天鬥地,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大幹苦幹,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現在電視、電話機車等進入尋常百姓家,全村有拖拉機、三輪車、機車30多輛,人民的生活由溫飽走向富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屋子村
  • 所屬地區:萊城區大王莊鎮
  • 地理位置: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約9公里處
  • 人口:205口人
地圖信息,
石屋子村隸屬萊城區大王莊鎮,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約9公里處。東與王石門村相望,西靠香山,南隔犁鏵尖子山與陡崖搭界,北依高家山。全村耕地97畝,山場7400畝,81戶,205口人。
石屋子村由上石屋子和下石屋子兩個自然村組成。據《張氏譜》記載,明朝末年張姓兄弟二人遷此分建兩村,因此處有天然石棚,居上的名為上石屋子,居下的稱下石屋子。共有張、蘇兩姓。其中張姓遷自陡崖村,蘇姓由大魚池遷來。
民國24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龍尾鄉·下石屋子”。
1941年5月,石屋子隸屬萊蕪縣香山區;1942年4月,香山、華山兩區所轄村莊進行了調整,石屋子隸屬華山區;1945年9月1恢復原萊蕪縣建制,石屋子村隸屬香山區龍尾鄉;1951年,香山區改為第13區,後復改為香山區;1958年3月,撤區並鄉,香山區分為大王莊、大槐樹兩鄉,石屋子村隸屬大王莊鄉;同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隸屬大王莊公社;1984年3月,大王莊公社改為大王莊辦事處,石屋子隸屬上崮鄉;1985年撤辦事處,建立大王莊鎮,石屋子村隸屬大王莊鎮至今。
石屋子村是一個有著光榮傳統的地方,村民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抗日游擊隊常在此地活動,並在村北設有兵工廠,厂部設在村民蘇孔德家。1942年陰曆8月初2,由於漢奸的告密,鬼子由豬石槽、大王莊兩個據點出發,分東西兩側合擊兵工廠,屠殺我抗日軍民100餘人,釀成慘案。當時一名戰士受傷,被民眾發現後,藏在村北一山洞中養傷脫險。面對敵人的血腥屠殺,許多有志青年踴躍參軍,奔向抗敵前線,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幹部,曾任湖南省中南地質局局長的張志漢就是其中的一員。
解放初期,石屋子村民眾的生活十分困難,主糧是地瓜乾,遇到災害只有以草根樹葉來充飢。1946年,村里進行了土改,1952年,村民自發組成換工組,互助組進行互助合作勞動,解決吃飯問題。1954年成立初級社,1958年加入高級社,後來村里成立食堂、吃大鍋飯,1960年根據民眾一致要求而解散。
為改變村裡的貧窮面貌,石屋子人民戰天鬥地,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大幹苦幹,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石屋子村地處深山之中,原來只有崎嶇的山路與外界相連,1973年,村里集合勞力,依靠肩挑人扛修通了6公里的通龍尾的道路,1997年村民又自發集資用水泥硬化道路2500米。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石屋子修建攔河截流14道,大小橋涵5座,整修土地20多畝,大大改善了生產條件,產業結構也由。增產型”向“增效型”轉變。全村發展生薑、大蒜50多畝,經糧比例達到3:1, 2001年人均純收入達到2500元。1982年前村里只能靠煤油燈照明,是年由上級協調,村里通上了電,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改變。現在電視、電話機車等進入尋常百姓家,全村有拖拉機、三輪車、機車30多輛,人民的生活由溫飽走向富裕。石屋子村隸屬萊城區大王莊鎮,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約9公里處。東與王石門村相望,西靠香山,南隔犁鏵尖子山與陡崖搭界,北依高家山。全村耕地97畝,山場7400畝,81戶,205口人。
石屋子村由上石屋子和下石屋子兩個自然村組成。據《張氏譜》記載,明朝末年張姓兄弟二人遷此分建兩村,因此處有天然石棚,居上的名為上石屋子,居下的稱下石屋子。共有張、蘇兩姓。其中張姓遷自陡崖村,蘇姓由大魚池遷來。
民國24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龍尾鄉·下石屋子”。
1941年5月,石屋子隸屬萊蕪縣香山區;1942年4月,香山、華山兩區所轄村莊進行了調整,石屋子隸屬華山區;1945年9月1恢復原萊蕪縣建制,石屋子村隸屬香山區龍尾鄉;1951年,香山區改為第13區,後復改為香山區;1958年3月,撤區並鄉,香山區分為大王莊、大槐樹兩鄉,石屋子村隸屬大王莊鄉;同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隸屬大王莊公社;1984年3月,大王莊公社改為大王莊辦事處,石屋子隸屬上崮鄉;1985年撤辦事處,建立大王莊鎮,石屋子村隸屬大王莊鎮至今。
石屋子村是一個有著光榮傳統的地方,村民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抗日游擊隊常在此地活動,並在村北設有兵工廠,厂部設在村民蘇孔德家。1942年陰曆8月初2,由於漢奸的告密,鬼子由豬石槽、大王莊兩個據點出發,分東西兩側合擊兵工廠,屠殺我抗日軍民100餘人,釀成慘案。當時一名戰士受傷,被民眾發現後,藏在村北一山洞中養傷脫險。面對敵人的血腥屠殺,許多有志青年踴躍參軍,奔向抗敵前線,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幹部,曾任湖南省中南地質局局長的張志漢就是其中的一員。
解放初期,石屋子村民眾的生活十分困難,主糧是地瓜乾,遇到災害只有以草根樹葉來充飢。1946年,村里進行了土改,1952年,村民自發組成換工組,互助組進行互助合作勞動,解決吃飯問題。1954年成立初級社,1958年加入高級社,後來村里成立食堂、吃大鍋飯,1960年根據民眾一致要求而解散。
為改變村裡的貧窮面貌,石屋子人民戰天鬥地,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大幹苦幹,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石屋子村地處深山之中,原來只有崎嶇的山路與外界相連,1973年,村里集合勞力,依靠肩挑人扛修通了6公里的通龍尾的道路,1997年村民又自發集資用水泥硬化道路2500米。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石屋子修建攔河截流14道,大小橋涵5座,整修土地20多畝,大大改善了生產條件,產業結構也由。增產型”向“增效型”轉變。全村發展生薑、大蒜50多畝,經糧比例達到3:1, 2001年人均純收入達到2500元。1982年前村里只能靠煤油燈照明,是年由上級協調,村里通上了電,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改變。現在電視、電話機車等進入尋常百姓家,全村有拖拉機、三輪車、機車30多輛,人民的生活由溫飽走向富裕。

地圖信息

地址:濟南市萊蕪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