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市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14-2020年)

針對石家莊市氣象災害防禦2014-2020年規劃

為進一步強化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推進石家莊市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建設,加強氣象災害的科學預測和預防,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避免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我們編制了《石家莊市氣象災害防禦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本《規劃》適用於石家莊市區域範圍,規劃期為2014-2020年。

通知,內容,

通知

石家莊市人民政府檔案石政發〔2014〕2號
石家莊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石家莊市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14—2020年)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
《石家莊市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14—2020年)》已經市政府第16次常務會議研究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本部門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石家莊市人民政府
2014年1月29日

內容

石家莊市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14-2020年)
氣象災害防禦規劃,是氣象災害防禦工程性和非工程性設施建設及城鄉規劃、重點項目建設的重要依據,也是全社會防災減災的科學指南。為進一步強化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推進我市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建設,加強氣象災害的科學預測和預防,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避免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國務院關於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意見》和《河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辦法》等法律法規,我們編制了《石家莊市氣象災害防禦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本《規劃》適用於石家莊市區域範圍,規劃期為2014-2020年。
第一章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1.1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最大限度減少經濟損失,保障社會穩定為主要目的;以防禦突發性氣象災害為重點,著力加強災害監測預警、防災減災、應急處置工作,建立健全“政府領導、氣象部門組織實施、相關部門協作配合、全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以促進全市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宗旨,充分發揮政府各部門、基層組織、各企事業單位在防災減災中的作用。
1.2基本原則
1.2.1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在氣象災害防禦中,把保護人民生命財產放在首位,完善緊急救助機制,最大限度地降低氣象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改善人民生存環境,加強氣象災害防禦知識普及教育,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1.2.2堅持預防為主原則。氣象災害防禦立足於預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非工程性措施與工程性措施相結合。大力開展防災減災工作,集中有限資金,加強重點防災減災工程建設,著重減輕影響較大的氣象災害,並探索減輕氣象次生災害的有效途徑,從而實行配套綜合治理,發揮各種防災減災工程的整體效益。
1.2.3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原則。實行“統一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的原則。採取因地制宜的防禦措施,按輕重緩急推進區域防禦,逐步完善防災減災體系。集中資金,合理配置各種減災資源,減災與興利並舉,優先安排氣象災害防禦基礎性工程,加強重大氣象災害易發區的綜合治理,做到近期與長期結合、局部與整體兼顧。
1.2.4堅持依法科學防災原則。遵循國家和河北省有關法律、法規及規劃,並依託科技進步與創新,加強防災減災的基礎和套用科學研究,提高科技減災水平。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工程建設應當科學合理避災,氣象災害防禦工程標準應當進行科學論證,防災救災方案和措施應當科學有效。
1.3氣象災害防禦目標與任務
1.3.1總體目標
加強氣象災害防禦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建成結構完善、功能先進、軟硬結合、以防為主和政府領導、部門協作、配合有力、保障到位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提高全社會防禦氣象災害的能力。到2020年,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GDP的比例減少20%,人員傷亡減少40%;工農業經濟開發以及人類活動控制在氣象資源的承載力之內,城鄉人居氣象環境總體優良;氣象災害應急準備工作認證達標單位占應申報單位的65%以上。
1.3.2主要任務
1.3.2.1推進氣象災害防禦應急體系建設。以建立健全社會氣象災害防禦體系為目標,逐步形成防禦氣象災害的分級回響、屬地管理的縱向組織指揮體系和信息共享、分工協作的橫向部門協作體系。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防汛抗旱應急預案》、《小流域防洪專項預案》、《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冰雪災害應急預案》、《雷電災害應急預案》等專項預案。進一步細化各部門和各縣(市)、區各災種專項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組織開展經常性的應急演練。
1.3.2.2完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平台建設。按照氣象防災減災要求,建立“統一業務、統一服務、統一管理”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平台,並與城市數字管理平台對接,形成綜合觀測、數據傳輸和處理、預報預警、信息發布為一體的氣象業務系統,不斷提高氣象災害精細化預報預警能力。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服務客群面達95%以上。
1.3.2.3提高暴雨洪澇防禦能力建設。針對可能發生的暴雨洪澇災害,制定防禦方案,為各級防汛機構實施指揮決策和防洪調度、搶險救災提供依據。建立各部門協同作戰機制,做到防禦標準內暴雨洪澇不出險、不失事,確保重要交通幹線安全;遇超標準洪水,通過科學調度和全力搶險,確保崗南、黃壁莊、口頭、橫山嶺、白草坪等水庫重要水利工程安全,避免人員傷亡,減少經濟損失。
1.3.2.4完善城鎮和區域防洪排澇設施。進一步加強重點城鎮防洪工程建設,不斷強化城區水文監測功能,完善中心城市防洪標準,城市新區建設地面標高達到有關防洪排澇要求,避免市區內澇成災。健全區域防洪排澇措施,結合大水系工程,完善河道堤防加固加高和水閘排澇站的改造。
1.3.2.5加強山洪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開展旅遊景區山洪和地質災害調查,對景區開發中形成的山洪和地質災害進行跟蹤管理,對景區內的重大工程建設項目進行山洪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以強化監管和動態監測為重點,鞏固前期工程成果,預防和有效遏制因氣象災害引發的突發性山洪和地質災害以及人為引發地質災害隱患的形成,完成其它一般防治點的防治工作。
第二章氣象災害防禦現狀
2.1氣象災害概述
氣象災害受天氣條件和自然因素、人為因素控制。當發生極端天氣事件後,由於自然條件限制或者應急處置不利,易造成次生災害或者衍生災害,從而造成生命和財產損失。石家莊市地處中緯度歐亞大陸東緣,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太陽輻射季節性變化顯著,地面高低氣壓活動頻繁,四季分明、寒暑懸殊、雨量集中、乾濕期明顯,夏冬季長、春秋季短。我市是氣象災害比較嚴重的地區,氣象災害直接威脅著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可給經濟建設造成巨大損失,使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制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2.2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能力狀況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各級、各有關部門對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以人為本、關注民生的防災減災理念日益堅定,科學防災、綜合減災的防災減災思路日益強化,廣大人民民眾的防災意識和防災知識明顯提高,我市的氣象災害防禦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氣象災害防禦的效益十分顯著。
氣象災害監測預報能力穩步提升。全市完成了自動氣象站、區域氣象站、雨情自動採集、視頻天氣會商、衛星雲圖接收、人工增雨作業指揮、氣象應急指揮、閃電定位儀等一批氣象現代化建設項目,有力提升了氣象防災減災服務能力。市氣象局設有氣象台、氣象探測中心、氣象服務中心、生態與農業氣象中心、氣象災害防禦中心、人工影響天氣指揮中心、環境氣象中心、防雷中心等業務機構,用於監測、分析、發布氣象災害性天氣信息,服務功能基本滿足社會需求。
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手段不斷拓展。依託市農村科技信息服務村村通工程,逐步形成了以新農村大喇叭、信息員、電視、網路、電話、手機簡訊“六位一體”的氣象信息服務模式,建立了為農氣象服務信息庫和服務平台,氣象服務覆蓋全市所有行政村。成立了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出台了《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管理辦法》,安裝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與廣電、通信等部門建立了預警信息發布“綠色通道”。
氣象防災減災服務能力日漸提升。氣象防災減災服務深入到30多個行業,服務產品數十種。重點加強暴雨、雷電、大風、冰雪、霧霾等災害天氣的監測預報服務工作,氣象已成為黨委、政府指揮防災減災工作的第一道防線,防雷減災及突發公共事件的保障服務得到加強。
氣象防災減災應急聯動機制逐步建立。市、縣相繼成立了氣象災害防禦指揮部,制定了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完成西部山區縣(市)山洪災害防治規劃非工程性措施氣象項目編制。市氣象災害應急指揮平台投入業務套用。市政府有關部門與市氣象局建立了氣象災害應急聯動機制,水務、農業、林業、交通、城管等部門與氣象部門開展防災減災合作,新聞媒體及通信企業為氣象防災減災信息傳播提供“綠色通道”。
氣象災害防禦組織體系初步形成。基本建立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全市已建成鄉(鎮)氣象服務站194個,全市備案氣象信息員5578名。氣象信息員重點承擔農村氣象預警信息傳播、災情調查、氣象設施維護、氣象科普宣傳等工作,成為氣象災害防禦基層組織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氣象災害防禦政策法規日趨完善。氣象災害防禦與有關法律法規建設密不可分,目前我國初步構建起氣象災害防禦法規制度框架,《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氣象災害防禦條例》,以及《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與傳播辦法》、《防雷減災管理辦法》、《氣候可行性論證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已頒布實施;河北省頒布了《防雷減災管理辦法》、《人工影響天氣管理辦法》、《氣象災害防禦條例》等地方規章,上述法律法規為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提供法制保障。
2.3氣象災害防禦工程現狀
石家莊市城市防洪工程主要是針對滹沱河(崗南、黃壁莊水庫)、太平河(古運糧河)、洨河三個水系所採取的措施。
石家莊市城市外圍防洪工程由南、北防洪堤與泄洪渠組成,主要防禦西部山區洪水。防洪堤總長32.932km,其中北防洪堤長11.212km,南防洪堤長20.383km,南、北防洪堤連線段長1.337km。市內排澇工程有排水管網、排水明渠、排水泵站等組成。
2.4氣象災害非工程減災能力現狀
氣象災害監測預報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氣象衛星、天氣雷達和自動氣象觀測系統建設初具規模,初步建成較完整的數值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業務體系;氣象災害應急避險科普宣傳不斷深入,通過氣象科普館、氣象科普講座、大眾傳媒宣傳,普及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增強了公眾防災意識和避險自救能力。通過決策氣象服務外掛程式、應急指揮平台和氣象預報預警簡訊發布平台,實現了選擇區域內政府領導、相關部門和氣象信息員、協理員、災害點聯繫人的針對性發布。
2.5氣象災害防禦存在的問題
儘管我市氣象災害防禦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氣象災害防禦能力仍未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民眾的要求,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氣象災害綜合監測預警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特別是突發氣象災害的監測能力弱、預報時效短、預報準確率不高,不能滿足氣象災害防禦的需求。廣大農村和偏遠地區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覆蓋面還不到位;預警信息的針對性、及時性、發布渠道和手段還不能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
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等制度不完善。缺乏精細、完善的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對城鄉規劃和重點工程建設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氣候可行性論證尚未正常開展。氣象災害防禦的工程性措施不完善、標準偏低,農村氣象災害防禦能力弱。
全社會氣象災害防禦資源亟需整合。部門間合作和信息共享不充分,聯動機制不完善,防災體系不完備;氣象科技支撐能力不強,災害防禦法規、標準滯後;公眾氣象災害防禦知識欠缺,自覺主動防禦災害的能力不強等。
第三章氣象災害及其次生災害
近年來,人類活動對天氣的影響越來越大,伴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氣候事件時有發生,氣象災害的發生頻次和嚴重程度也在不斷增加,石家莊地處太行山東麓,域跨太行山地和華北平原兩大地貌,主要遭受的氣象災害有大風、雷暴、冰雹、乾旱、大霧、暴雨洪澇等。
3.1大風
大風是石家莊市主要災害性天氣之一,一年四季均有發生。由於地處中緯地區,受大陸性季風氣候影響,石家莊大風主要分為4種類型,一是雷雨大風,主要出現在4月下旬至10月,以6、7月份為主。雷雨大風一般由中小尺度天氣系統造成,大風持續時間短,風速大,危害嚴重。二是寒潮大風,多出現在秋末至冬春季節。寒潮大風一般由強冷空氣自北向南爆發引起,均為偏北風,大風持續時間長,風后降溫顯著。三是偏南大風,主要發生在春季及夏初,且多出現於午後。偏南具有明顯的季節特徵,持續時間短,日變化性強,往往會加劇農田乾旱失墒。四是偏東大風,主要發生在春秋季節。偏東大風一般與華北回流天氣有關,有時伴有降水出現。
3.2雷暴
石家莊年平均雷暴日數26天,最多年份41天,西部山區多於東部平原。通過對雷暴及雷電災害的對比分析,雷暴發生的次數與致災次數比例為10:1。雷擊時強大的電流會對人畜、樹木、電力、通訊設施和建築物等造成嚴重的危害。
3.3冰雹
冰雹災害是石家莊發生頻率高、破壞力強的自然災害。石家莊冰雹多發生在春末和夏季,一天中則多出現於午後和傍晚。冰雹影響區域呈帶狀、片狀分布,地域性很強。受地理特徵影響,石家莊冰雹西部山區多於東部平原。冰雹發生範圍小,持續時間短,但來勢猛、強度大,並常伴隨著狂風、暴雨等突發性災害,給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建築設施以及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特別是農業,在冰雹災害面前更具脆弱性。根據冰雹災害資料分析,每年全市平均農田受災面積達54萬畝之多,最多年份達178萬畝。
3.4乾旱
乾旱是石家莊發生最頻繁、影響最大的氣象災害,年發生頻率為10年3遇。乾旱在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春旱、夏旱、秋旱時有發生,春夏連旱、夏秋連旱甚至三季連旱也有發生。隨著人類經濟發展和人口膨脹,水資源短缺現象日趨嚴重,這也直接導致了乾旱地區擴大與乾旱化程度加重,乾旱化趨勢已成為全球關注的問題。就乾旱發生的時間來說,以春旱、初夏旱、伏旱、秋旱為主。
3.5大霧
大霧對交通運輸、人們生產生活和人體健康帶來明顯影響。隨著交通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提高,大霧災害引起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注。石家莊的大霧主要以輻射霧為主,其主要氣象影響因子包括:相對濕度、風速和地面長波輻射通量等。石家莊的霧日年際變化較大。
3.6暴雨
暴雨洪澇是石家莊危害嚴重的主要氣象災害之一。石家莊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降水變率大,時空分布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而夏季降水量又往往集中在1~2次暴雨天氣過程中。
3.7高溫
高溫天氣對各行各業及人們日常生活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高溫出現時,輕則影響工作效率,重則造成人畜中暑甚至死亡;高溫使生活用水、用電量激增,對城市供水、供電帶來壓力,持續高溫常造成供電線路因不堪重負而跳閘斷電,自來水供水量不足,高層樓房出現缺水等現象,嚴重影響市民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隨著氣候變暖和城市化影響,石家莊高溫熱浪呈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0.9天。1972~2007年最高氣溫≥37℃的日數平均每年1.3天,2005年最多,達到14.5天。
第四章氣象災害風險區劃
根據石家莊氣象災害的形成機理、孕災環境等特徵,建立評估模型,對各氣象災害致災因子的強度進行綜合評價,並結合實際情況,將各致災因子的危險性強度劃分為三級。
4.1氣象災害風險基本概念及內涵
氣象災害風險是指氣象災害發生及其給人類社會造成損失的可能性。氣象災害風險既具有自然屬性,也具有社會屬性,無論是自然變異還是人類活動都有可能導致氣象災害發生。
氣象災害風險性是指若干年(10年、20年、50年、100年等)內可能達到的災害程度及其災害發生的可能性。根據災害系統理論,災害系統主要由孕災環境、致災因子和承災體共同組成。在氣象災害風險區劃中,危險性是前提,易損性是基礎,風險是結果。
氣象災害風險是政府制定規劃和項目建設開工前需要充分評估的一項重要內容,目的是減小氣象災害可能帶來的風險,其中一項基礎性工作是氣象災害風險區劃,以確定轄區內氣象災害的種類、強度以及出現的機率和分布。將風險評估與災害天氣(致災因子)和氣象災害預報緊密結合起來,與防災減災、災前災中評估掛鈎,為政府及相關部門防禦決策提供依據,為制定氣象災害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防禦方案、防禦管理等提供技術支撐。
4.2氣象災害風險區劃的原則和方法
4.2.1氣象災害風險區劃的原則
氣象災害風險性是孕災環境、脆弱性承災體與致災因子綜合作用的結果。它的形成既取決於致災因子的強度與頻率,也取決於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背景。我市開展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時,主要考慮以下原則:
(一)以開展災害普查為依據,從實際災情出發,科學做好氣象災害的風險性區劃,達到防災減災規劃的目的,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二)區域氣象災害孕災環境的一致性和差異性。
(三)區域氣象災害致災因子(災害指標)的組合類型、時空聚散、強度與頻度分布的一致性和差異性。
(四)區域孕災環境、脆弱性承災體以及災害產生的原因,確定災害發生的主導因子及災害區劃依據。
(五)劃分氣象災害風險性等級時,巨觀與微觀相結合,對劃分等級的依據和防禦標準作出說明。
(六)可修正原則:緊密聯繫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對承災體脆弱性進行調查。根據發展和防災減災基礎設施與能力的提高,及時對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圖進行修改與調整。
4.2.2氣象災害風險區劃的方法
主要根據氣象與氣候學、農業氣象學、自然地理學、災害學和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等基本理論,採用風險指數法、層次分析法、加權綜合評分法等數量化方法,綜合考慮,給出石家莊市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圖。所需數據主要包括石家莊市、縣常規氣象站和自動氣象站的氣象數據、氣象災害的災情數據(如受災面積、經濟損失、人員傷亡等)、地理空間數據(土地利用現狀、地形、地貌、地質構造等)、社會經濟數據(如人口、GDP等)。
氣象災害的致災因子主要是能夠引發災害的氣象事件,對氣象災害致災因子的分析,主要考慮引發災害的氣象事件出現的時間、地點和強度。氣象災害強度、出現機率來自石家莊市境內及周邊常規氣象站和自動站的氣象要素資料。
孕災環境與承災體潛在易損性,包括人類社會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條件(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河流水系分布、土地利用現狀),社會經濟條件(人口分布、經濟發展水平等),人類的防災抗災能力(防災設施建設、災害預報警報水平、減災決策與組織實施的水平)。
4.3氣象災害及其次生災害風險區劃
根據上面的風險區劃原則和方法,綜合考慮致災因子、孕災環境、承災體三個方面確立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在GIS支持下,分別對石家莊市的氣象災害進行風險區劃。
4.3.1冰雹災害風險區劃
冰雹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冰雹災害風險區劃以縣為基本單元,將冰雹發生的地點精確到鄉鎮,計算鄉(鎮)冰雹發生的次數與該縣冰雹發生總次數的比率,按照冰雹災害發生頻率越高,災害程度越大,影響程度越大的原理,以及“0≤影響度≤1”原則確定冰雹災害風險評估標準,以災害發生風險度≥0.6確定該鄉鎮為冰雹災害高風險區,繪製基於GIS精確到鄉鎮的石家莊冰雹災害風險區劃圖。
4.3.2暴雨洪澇災害風險區劃
暴雨洪澇災害風險區劃著名重考慮致災因子危險性、承載體易損性和孕災環境敏感性。其中致災因子危險性主要依據不同地區暴雨發生的次數;承載體易損性主要考慮地質災害點、水庫、尾礦庫、河流以及地形地貌等;孕災環境敏感性主要包括地均人口和地均生產總值。
4.3.3大霧災害風險區劃
大霧具有區域性特點,依據石家莊市大霧地理分布特徵,以大霧發生的頻次及對交通、農業及人民生產生活的影響分析承載體的危險性評價,將大霧災害的影響劃分為三個等級,依次為高、中、低風險區。
4.3.4大風災害風險區劃
依據石家莊歷年出現的大風日數,求出各站年平均大風日數,根據所得結果繪製年平均大風日數空間分布圖。根據大風出現頻次,結合大風災害危險度及承載體脆弱性,將大風災害風險區劃分為高、中、低三個等級,繪製大風災害風險區劃圖。
第五章氣象災害防禦措施
5.1氣象災害防禦非工程性措施
5.1.1防災減災指揮系統建設
建立石家莊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平台。統一協調災害應急工作,支撐應急預案實施、提高政府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能力。應急平台包括應急日常值守、預案管理、信息接入與整合、應急處置、指揮調度等功能。通過對各職能部門各自分立、互不相通的信息等資源進行整合,形成一個以市應急辦為中樞並面向各職能部門提供服務的、統一的、綜合的應急指揮系統,從而建立“集中領導、統一指揮、結構完整、功能全面、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全面履行政府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職責。
完善石家莊市氣象災害應急指揮平台。石家莊市山區、丘陵、平原、窪地等各種地形地貌俱全,地勢呈西高東低階梯狀,氣候變化複雜,氣象災害種類多。如短歷時強降水、大風、雷電、洪澇災害、秋季連陰雨、暴雪、低溫冷害、大霧等災害性天氣,同時伴隨產生衍生或次生災害。當監測到可能有重大災情發生,石家莊市氣象災害防禦指揮部要迅速反應,根據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及時向有關單位布置防災減災工作,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
5.1.2氣象災害預測預警
開展精細化的氣象災害預報服務。套用各種實時觀測資料,對上級台站的預報進行小空間尺度的訂正,提高氣象災害精細化預報警報質量,實現從災害性天氣預報向氣象災害預報的轉變。
建立完善預報預警業務流程和部門聯防業務。建立我市汛期短時預報、臨近預報和警報的業務流程,能實時發布災害性天氣和氣象災害的種類、強度、落區的警報。開展災害性天氣和氣象災害監測、預報、警報聯防業務。在全市17個縣(市、區)建立氣象服務工作站,各項設施配備到位,並安裝新農村氣象服務平台。
完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網路。不斷完善氣象信息服務方式和發布手段,拓展廣播、電視、電話、手機簡訊、網路、大螢幕、大喇叭等為手段的氣象信息發布渠道,使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更加規範、高效,與水務、農業、林業、環保、廣電等部門建立預警聯動機制。完善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實現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免費全網發布。依託新農村現代氣象服務工作平台、電子顯示屏和氣象預警信息大喇叭自動廣播系統,完善氣象預警信息的發布機制,使預警信息及時傳遞到村和戶。
完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立“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機制,充分發揮各級氣象災害防禦指揮部和氣象災害防禦中心的作用。強化氣象與各有關部門的合作聯動機制。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向鄉鎮、農村和社區延伸。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和農村、社區氣象信息員實現全覆蓋;重要設施、重要場所、重點單位防雷安全達到有關要求。
5.1.3氣象災害防禦
5.1.3.1暴雨洪澇災害防禦
加強暴雨預報預警和臨近防禦。做好暴雨的預報警報工作,根據暴雨預報及時做好暴雨來臨前的各項防禦措施。認真檢查防洪工程,發現隱患,立即整改。
加強防洪工程建設。在洪澇高風險區,提高水利設施的防禦標準,降低暴雨洪澇發生的風險性。居住在病險水庫下游、山體易滑坡地帶、低洼地帶、有結構安全隱患房屋等危險區域人群應轉移到安全區域。對防洪工程開展綜合治理,修築堤防,整治河道,合理採取蓄、泄、滯、分等工程措施。
加強農田堤壩防護。做好大田作物和設施農業田間管理,遇洪澇災害及時做好排澇。
5.1.3.2山洪防禦
健全山洪災害預警體系。完善山洪災害的監測預警能力,提高山洪防災抗災的時效性。
加強水利工程巡查和監控。加強對上游塘壩、水庫以及河道堤防等水利工程的巡查,密切監視暴雨可能引發的洪災、山體滑坡、土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
落實山洪災害預警措施。在危險區設定警示牌,配備報警器,每個流域、每個村都設定水位、雨量觀測設施,落實預警員、觀測員。
加強高風險區建築物安全管理。山洪高風險區,農民自建房要符合山洪防禦標準。
5.1.3.3地質災害防禦
深入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結合當地實際完成土石流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開展地質災害高風險區調查評價。
建立完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健全和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體系和重要突發性地質災害和地面沉降專業監測網路,實現在汛期,特別是遭遇強降水時地質災害的監測、評估和預報警報。
建立健全地質災害應急處置與救援系統。收到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後,受影響地區公眾應當立即撤離危險區。地質災害發生後,應急隊伍應當立即奔赴事發地點救援,全面提高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能力。
加大地質災害勘查、治理和搬遷避讓。根據地質災害點的規模、危害程度、防治難度以及經濟合理性等實際情況,分別提出實施應急排險,勘查治理或搬遷避讓的具體指標。
加強新農村建設中的地質災害防治。積極做好新農村建設中各項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切實保護好農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做好農村受災被毀耕地及基礎設施的恢復、整理和重建。加強農村地質災害基本知識宣傳,提高廣大農民防災抗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加強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建設。大力推進地質災害防治信息資源的集成、整合、利用與開發,促進信息共享,實現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網路化、信息規範化、數據採集與處理自動化。
5.1.3.4乾旱防禦
加強幹旱監測預報。重視並做好乾旱的監測與預報,開展土壤墒情乾旱跟蹤監測,建立與旱災相關的地面氣象資料、土壤濕度觀測資料和乾旱災害資料庫,對我市乾旱災害高風險區,開展乾旱預測,實現旱災的監測預警服務。
適時開展人工增雨。對出現旱情的地區進行調查,及時開展人工增雨作業,合理開發利用空中水資源,減少乾旱引起的損失。
5.1.3.5大風防禦
加強大風監測預報預警。當有寒潮、強對流天氣來臨時,氣象部門做好大風的監測預報,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和大風防禦指南。
加強大風災害防禦。在接收到大風預報或預警信息後,相關部門,縣(市)、區,企事業單位以及社會公眾應根據防禦指南及時科學地採取有效措施,防範大風災害的影響。
加強防風設施建設。建築或農業產業、農業設施應根據大風災害風險區划進行規劃建設。要規劃建設好果園、花卉、苗木園防風林帶。
5.1.3.6雷電防禦
建立防雷管理機制。有關部門和縣(市)、區建立從設計、施工、驗收到檢測維護一整套完善的農村防雷管理機制。
加強縣(市)、區雷擊防禦。各縣(市)、區和有關單位應根據雷擊風險等級,提高預警信息覆蓋率,採取定期檢測制度,發現雷擊隱患及時整改,減少雷擊災害事故。
加強科普教育宣傳。依託各種媒體或面對面授課方式,全面介紹雷電科普知識和防雷減災法律法規,講解雷電發生時的防護要領,實現雷電防護知識進村入戶,提高民眾防雷減災意識。增強民眾自我防護和救助能力,有效減輕雷電災害損失。
加強雷電監測與預警。按照“布局合理、信息共享、有效利用”的原則,規劃和建設雷電監測網,提高雷電災害預警和防禦能力;及時發布、傳播雷電預警信息,提前做好預防措施。
加強監督服務與檢測。規範和加強防雷基礎設施建設。做好雷擊風險評估、防雷裝置設計技術性審查和防雷裝置檢測工作。
加強雷擊災害的調查分析。做好雷擊災害鑑定工作,提供雷擊災害成因的技術性鑑定意見,為雷擊災害事故的處理及災後整改與預防提供科學客觀的參考意見。
加強防雷安全技術研究。完善測試檢驗設備,建立防雷產品測試和檢驗技術服務體系,保證防雷產品的質量安全。
5.1.3.7冰雹防禦
提高冰雹監測和預報水平。運用氣象雷達跟蹤探測技術和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的天氣模式在監測預報上的套用,製作冰雹臨近預報,進一步提高預報準確率。
積極開展人工防雹。通過人工作業,在冰雹雲中加入催化劑產生人工雹胚,爭奪雲中的水分,使得雹胚的成長受到遏制。採用催化劑防雹法,使過冷卻水滴儘快降落,以斷絕雹粒增長的原料,促使過冷卻水滴儘快凍結成冰粒,增加雹粒個數,減小體積,減輕危害。
5.1.3.8高溫熱浪防禦
做好高溫的預報與預警工作。做好高溫的監測和預報,及時通過多渠道向民眾發布高溫預警信息以及防禦對策。
做好防禦高溫熱浪的準備工作。根據高溫預報做好各種防暑準備,做好供電,供水、防暑醫藥和清涼飲料供應準備,改善工作環境及休息條件,減輕高溫災害。
科學設計房屋建築。在高溫風險度較高的區域,房屋住宅建築設計應當充分考慮防暑設施,注意房屋通風。
5.1.3.9雪災防禦
做好大雪監測預報和預警工作。對容易產生降雪的天氣系統進行實時監測和準確預報。對於雪災高風險區進行密切監測,當有較大降雪量時,做好暴雪預警信號的發布,對相關部門做好防禦指引。開展雪壓預報,為設施農業服務。
完善雪災應急預案。制定冰雪災害專項應急預案,落實防雪災和防凍害應急工作。
強化部門聯動。加強氣象與建設、交通、電力、通信等部門的協作和聯動,開展雪災防禦工作。
做好敏感行業雪災防禦。因地制宜組織農業、林業、交通、電力進行抗雪災工作,重點做好農業設施、輸電設施、鋼構廠房的抗雪壓標準化建設,防止因雪災遭受損失。
5.1.3.10低溫冷害的防禦
提高預報準確率。開展低溫冷害預報,做好低溫冷害天氣預報服務和預警信息的發布,提醒相關部門和公眾按照防禦指引做好各種防凍保暖措施,儘量減輕低溫冷害帶來的不利影響。
做好農作物防凍工作。加強田間管理,積極採取防凍措施。選育抗寒良種,提高農作物抗寒能力。
5.1.3.11大霧防禦
積極做好大霧天氣預報和服務。加強對大霧天氣的研究,提高大霧預報準確率,及時將預報預警信息傳遞到社會公眾和相關部門。
因地制宜制定應急預案。制定一套適合本地特點、行之有效的應急預案,在大霧出現以後,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正確調度,避免或減輕因大霧而造成的損失。
加強交通大霧防禦。氣象和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加強合作聯動,加強大霧預警,遇大霧天氣,及時關閉高速公路,減輕因大霧引起的交通事故。
5.1.3.12森林火災防禦
做好森林火險等級預報。在冬春林火多發期,製作全市24小時森林火險天氣預報,並通過廣播、簡訊、電視等多渠道對外發布。
適時開展人工增雨工作。在森林防火關鍵期,安排人員24小時值班,嚴密監視天氣變化和森林火險監測信息,適時開展人工增雨作業。
加強宣傳教育確保意識到位。廣泛宣傳森林消防法規、制度和防撲火知識,全面提高廣大民眾的法制意識及撲火人員的安全意識。
加強火險隱患整治。每年開展森林火險隱患整治月活動,對一般隱患落實巡查人員進行循環檢查,對重點隱患落實專人看守。
加強檢查督查確保措施到位。在森林火險發生高風險區和易發時間段,及時組織督查人員到縣(市)、區和鄉村進行檢查指導,加大巡查密度和宣傳力度,嚴控火源管理,嚴管火種進山,減少火險隱患,最大限度遏制火災的發生。
5.2氣象災害防禦工程性措施
5.2.1防汛抗旱工程
流域性防洪排澇工程。完善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改造提升水庫上游除險加固工程和河道治理,對上游亂采河砂、在河內無序選鐵等非法活動進行嚴厲打擊,確保水庫、水源安全。
完善城市防洪排澇工程。與新農村建設相適應,提升和完善防洪工程。與現代農業相適應,改造部分排澇泵站,加固河道堤防。實施小流域整治工程,提升小流域防洪能力。
5.2.2人工影響天氣工程
石家莊市水資源持續減少,旱情發生頻繁,尤以西部更為嚴重。加快石家莊市人工影響天氣基地建設,合理開發利用空中水資源,減少乾旱造成的損失,補充地下水資源,提升水利綜合保障能力。開展人工防雹作業,有效降低雹災損失,保障農業生產穩定發展。
5.2.3防雷工程
針對不同的建(構)築物或場所,針對不同的信息系統及電子設備、電氣設備,針對不同的地質、地理和氣象環境條件,量身定製不同的雷電防護方案與防雷措施。加強雷電探測、預警預報和防雷裝置安裝工程建設,覆蓋率達到100%。重視農村防雷工作,規範和加強農村防雷安全監督和檢測工作。
5.2.4氣象災害信息網路工程
建立氣象災害監測資料實時傳輸網路。完善國家、省、市、縣氣象高速寬頻網和氣象會商系統。完善氣象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立基於GIS氣象災害決策服務系統。完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平台和防汛防旱指揮部信息網路工程建設。建立和完善氣象部門與政府、其他各相關部門、各縣氣象局的信息直通系統。
第六章氣象災害防禦管理
6.1組織體系
6.1.1組織機構
氣象災害防禦工作涉及到社會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門通力合作。各級政府要加強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組織領導,把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納入地方發展規劃。
按照有固定場所、有信息設備、有信息員、有定期活動、有管理制度、有長效機制的基本條件,在每個鄉(鎮)建設農村氣象信息服務站,明確分管領導和工作責任,把氣象災害防禦的各項任務層層落到實處。
各級氣象主管部門要加強對農村氣象信息服務站建設的行業管理、技術指導,明確責任,力戒形式主義,注重工作實效。
6.1.2工作機制
健全“政府領導、部門聯動、分級負責、全民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工作機制。市氣象災害防禦指揮部要加強組織協調,層層落實“責任到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氣象防災減災責任制;要加強分部門、分災種專項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的編制管理工作,並組織開展適當的預案演練。
健全市,縣(市)、區,鄉(鎮、辦事處)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完善應急回響工作機制,形成科學決策、統一指揮、分級管理、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氣象災害應急救援體系。
健全“部門、鄉(鎮、辦事處)、村(社區)”三級信息互動網路機制,完善氣象災害應急回響的管理、組織和協調機制,提高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
6.1.3隊伍建設
市氣象災害防禦指揮部要加強各類氣象災害防範應對專家隊伍、應急救援隊伍、氣象協理員隊伍和氣象志願者隊伍的建設。
各縣(市)、區政府要在鄉(鎮、辦事處)設定氣象協理員(兼職),明確氣象協理員任職條件和主要任務;在每個行政村(社區)設立氣象信息聯絡員,在重點部門、行業、關鍵公共場所以及農村人口密集區建立氣象志願者隊伍。不斷最佳化完善協理員隊伍培訓和考核評價管理制度。
6.2氣象災害防禦制度
推進氣象災害防禦法制建設,完善氣象災害防禦各項制度,提高依法防災減災的工作力度。
6.2.1風險評估制度
風險評估是對面臨的氣象災害威脅、防禦中存在的弱點、氣象災害造成的影響以及三者綜合作用而帶來風險的可能性進行評估。作為氣象防災減災管理的基礎,風險評估制度是確定災害防禦安全需求的一個重要途徑。
建立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制度和相應的強制性建設標準。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村莊、集鎮規劃和重大建設項目選址前,由地質災害防禦主管部門組織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提出預防和治理地質災害的措施,從源頭上控制和預防地質災害,最大限度降低建設工程風險和維護費用。
氣象部門應當組織開展本轄區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和評估,分災種編制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圖,為經濟社會發展布局、編制氣象災害防禦方案和應急預案提供依據。
6.2.2部門聯動制度
部門聯動制度是全社會防災減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加快完善減災管理行政體系,出台明確的部門聯動相關規定與制度,提高各部門聯動的執行意識和積極性。針對氣象災害、安全事故、公共衛生、社會治安等公共安全問題的劃分,要進一步系統完善政府與各部門在減災工作中的職能與責權的劃分,做到分工協作,整體提高,強化信息與資源共享,加強聯動處置,完善防災減災綜合管理能力。加強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台的套用。
6.2.3應急準備認證制度
為有效促進和提高基層單位的氣象災害應急準備工作和主動防禦能力,推動全社會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基層氣象災害防禦能力和公眾氣象災害防禦意識,有效減輕氣象災害帶來的影響,逐步實現政府主導、自上而下的氣象防災減災與鄉鎮自發、自下而上的氣象防災減災相結合,實施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制度。
氣象災害應急準備工作認證,是對鄉鎮(開發區)、氣象災害重點防禦單位、普通企事業單位、農業種養大戶等氣象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和組織體系進行評定,以此促進氣象災害應急準備工作的落實,提高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接收、分發、套用能力和氣象災害的監測、報告、應對能力,從而確保重大氣象災害發生時能夠有效保護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6.2.4目擊報告制度
目前氣象設施對氣象災害的監測能力雖然有了顯著增強,但仍然存在許多監測的縫隙,需要建立目擊報告制度,從而使氣象部門對正在發生或已經發生的氣象災害和災情有即時詳細的了解,為進一步的監測預警打下基礎,從而提高氣象災害的防禦能力。各鄉(鎮、辦事處)氣象協理員、村(社區)氣象信息員應當承擔災害性天氣和氣象災害信息的收集與上報,並協助氣象等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災害調查、評估與鑑定。及時將轄區內發生的氣象災害、次生衍生災害及其他突發公共事件上報。鼓勵社會公眾向氣象部門、鄉(鎮、辦事處)氣象信息站第一時間上報目擊信息,對目擊報告人員給予一定的獎勵。
6.2.5氣候可行性論證制度
為避免或減輕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後可能受氣象災害、氣候變化的影響,及其可能對局地氣候產生的影響,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和《氣候可行性論證管理辦法》,建立氣候可行性論證制度,開展規劃與建設項目氣候適宜性、風險性以及可能對局地氣候產生影響的評估,編制氣候可行性論證報告,並將氣候可行性論證報告納入規劃或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審查內容。
6.3氣象災害應急處置
6.3.1氣象災害應急指揮
市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是全市氣象災害應急管理工作行政領導機構,市氣象災害防禦指揮部辦公室負責實施氣象災害應急工作和指揮部的日常協調工作。
6.3.2應急流程
預警啟動級別。按照氣象災害的強度及可能或已經造成的危害程度將氣象災害預警啟動級別分為四個等級:特別重大氣象災害預警(Ⅰ級)、重大氣象災害預警(Ⅱ級)、較大氣象災害預警(Ⅲ級)、一般氣象災害預警(Ⅳ級)。氣象部門根據災害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及可能發生或已經發生的氣象災害情況,啟動不同預警級別的應急回響部門服務工作預案,進行工作部署並報指揮長,通知成員單位。
應急回響機制。對於將影響全市的氣象災害,指揮長召集指揮部各成員召開氣象災害應急協調會議,做出回響部署。按照指揮部的統一部署,各成員單位按照各自職責,立即啟動相應等級的氣象災害應急防禦、救援、保障等行動,確保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有效實施。
信息報告和審查。發現氣象災害的單位和個人應立即向氣象部門報告。氣象部門對收集到的氣象災害信息進行分析審查,符合救助標準的,及時提出處置建議,報告氣象災害防禦指揮部和上級氣象主管部門。
災害先期處置。氣象災害發生後,事發地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責任單位應及時、主動、有效地進行處置,控制事態,並將事件和有關先期處置情況按規定上報氣象部門和氣象災害防禦指揮部。
應急終止。氣象災害應急結束後,由氣象部門提出應急結束建議,報當地氣象災害防禦指揮部同意批准後實施。
6.4氣象災害防禦教育與培訓
6.4.1氣象科普宣傳教育
制定氣象科普工作長遠計畫和年度實施方案,建立氣象科普實踐教育基地。動員基層力量廣泛開展氣象科普工作。由氣象信息員、氣象宣傳員、氣象志願者等組成氣象科普隊伍,經常向民眾宣傳氣象科普知識。廣泛開展全社會氣象災害防禦知識的宣傳,增強人民民眾的氣象災害防禦能力。
6.4.2氣象災害防禦培訓
把氣象協理員隊伍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學習納入培訓體系,利用現有社會資源,在節省人力、物力的同時,儘可能使培訓常態化、規模化、系統化,為氣象協理員隊伍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定期組織氣象災害防禦應急演練,提高全社會災害防禦意識和正確使用氣象信息及自救互救能力。
第七章氣象災害評估與恢復重建
7.1氣象災害的調查評估
7.1.1氣象災害的調查
氣象災害發生後,以民政部門為主體,對氣象災害所造成的損失進行全面調查,水務、農業、林業、氣象、國土、建設、交通、保險等部門按照各部門職責共同參與調查,及時提供並交換水文災害、重大農業災害、重大森林火災、地質災害、環境災害等信息。氣象部門還應當重點調查分析災害的成因。
7.1.2氣象災害的評估
市氣象局應當開展氣象災害的預評估、災中評估和災害評估工作。
災前預評估。氣象災害出現之前,依據災害的風險區劃和氣象災害預報,對將受影響區域和等級作出可能影響的評估,預評估應當包括氣象災害強度、可能影響的區域、行業和不同風險區應當採取的對策等。
災中評估。對於一些影響時間比較長的氣象災害,如乾旱、洪澇等,應當及時進行災中評估。套用雷達、衛星、自動氣象站等先進技術,跟蹤氣象災害的發展,快速反映災情實況。預估已造成的災害損失和擴大損失,同時對減災效益進行預估。開展氣象災害實地調查,及時與民政、水務、農業、林業等部門交換並核對災情信息,並將災情信息按照災情直報的規程報告上級氣象主管機構和同級人民政府。
災後評估。災後對災害情況和成因、災害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應急處置和減災效益做出全面評估,編制氣象災害評估報告,為政府及時安排救災物資、劃撥救災經費、科學規劃和設計災後重建工程等提供依據。在對當前災情充分調查研究並與歷史災情進行對比的基礎上,針對災害發生的規律、變化、特點,不斷修正和完善氣象災害的風險區劃、應急預案和防禦措施,為防災減災作出更好的指導。
7.2救災與恢復重建
7.2.1救災
開展災民救助安置。建立氣象災害防禦的社會回響系統。由政府相關部門組織實施災民救助安置和管理工作,確保受災民眾的基本生活保障。
實施綜合性減災工程。修訂災後重建工程建設設計標準,包括受災體損毀標準和修復標準、災害損失評估標準、重建工程質量標準與技術規範、重建工作管理規範化標準等。
完善災害保險機制。發展各種形式的氣象災害保險,擴大災害保險的領域,提高減災的社會經濟效益。
7.2.2恢復重建
災後恢復重建既是災害發生後救災工作的繼續,也是建設與發展、對災毀家園的恢復和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根據減災與發展需求,災後重建工作要由傳統的救災安置型轉為適應可持續發展戰略需要的發展型災後重建。各有關部門應當在對受災情況、重建能力及可利用資源評估後,制定災後重建和恢復生產、生活的計畫,報市政府批准後進行恢復、重建。
災害重建需要高新技術的支持和高水平災害科學理論的指導。科研技術部門要加強相關理論和技術的研究,特別是災後重建的重大工程技術研究,如工程建築技術、受災體探傷技術、質量檢驗技術、信息處理傳輸技術等。
第八章保障措施
8.1加強組織領導
氣象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占有不可小覷的支撐地位。為提高全市重大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保障氣象災害應急工作高效、有序進行,市政府成立了氣象災害防禦指揮部,指揮部辦公室設在氣象局。氣象災害防禦指揮部,統一決策實施氣象防災減災過程中的重大問題。
8.2納入發展規劃
隨著我市經濟日益繁榮,人口不斷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也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其中氣象災害及其次生災害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影響較大。在石家莊城市建設過程中,應把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納入到總體規劃之中,把氣象事業的發展納入全市經濟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畫,要在規劃和計畫編制中,充分體現防災減災的作用和地位,明確氣象事業發展思路和重點,實現石家莊經濟社會發展和氣象防災減災的協調發展。
8.3強化法規建設
切實履行社會行政管理職能,加強氣象法制建設和氣象行政管理,創新管理方式,依法管理涉及氣象防災減災領域的各項活動,不斷提高氣象災害防禦行政執法的能力和水平。加大對氣象基礎設施保護和對氣象探測、公共氣象信息傳播、雷電災害防禦等活動監管的力度,確保氣象法律、法規全面落實。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氣象法制和氣象科普宣傳活動,將氣象法律法規納入普法範圍,不斷增強全社會了解氣象、認識氣象、套用氣象的意識。
8.4健全投入機制
穩定的經費投入是氣象防災減災的重要保障。要緊密圍繞人民民眾需求和經濟發展需要,切實加大對氣象災害防禦的財政投入,要將氣象災害防禦經費納入各級財政和各鄉(鎮、辦事處)、部門發展計畫,確保氣象災害得到及時有效的防禦。要在實施全市重大科技計畫中重視氣象災害防禦領域的科學研究,給予大力穩定財政支持,加大對氣象防災減災高新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
8.5促進合作聯動
各級政府、各部門應加強合作聯動,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實現資源共享,特別是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災情信息的實時共享,促進氣象防災減災能力的不斷提高,利用交流合作契機,豐富防災減災內涵。加強與院校間的合作,積極培養人才,挖掘社會潛在資源,促進資源信息共享和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動。努力建設高素質的氣象科技隊伍,積極擴大氣象科技國內外交流與合作,促進氣象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地方經濟發展和防災減災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8.6依託科技創新
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對加快氣象科技創新、促進氣象事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氣象災害防禦工作要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開發和利用氣候資源能力,集中力量開展科技攻關,努力實現氣象科技新的突破,增強全社會防禦和減輕氣象災害能力,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能力,為保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要加強對氣象科技創新工作的領導,增加氣象科技投入,加強對氣象領域高新技術研究和開發的支持,加快氣象科技成果的套用和推廣。
8.7提高防災意識
一是要切實增強應對和防禦氣象災害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要充分認識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嚴峻形勢,克服麻痹思想,加強科技創新,加強規劃、統籌資源,不斷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二是要全面提高應對和防禦氣象災害的綜合能力,不斷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組織領導,加快完善“政府領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和機制;不斷加強氣象災害防禦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和實施,健全“以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為先導,政府統一組織、部門聯動協作、社會共同回響”的氣象災害應急機制;不斷加強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工作,及時做好預警信息的傳播;不斷加強氣象災害普查、規劃編制和科普宣傳,要全面細緻地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做好氣象災害風險區劃,並根據我市氣象災害特點、發生髮展規律,有針對性地制定和完善防災減災措施,繼續推進氣象災害科普基地、示範學校、示範村、示範社區的建設,加快氣象災害防禦知識的普及。
石家莊市人民政府辦公廳2014年1月30日印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