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大乘寺,位於千年古城正定,是中國著名的十大佛教寺院之一的隆興寺,當地人又稱為大乘寺,正定原名真定,清朝為避雍正皇帝名諱而改稱正定,沿用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家莊大乘寺
- 外文名稱:Dacheng Temple
- 地理位置:河北省石家莊市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30
歷史沿革,寺院格局,寺院現狀,
歷史沿革
大乘寺是國內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始建於隋開皇六年(586年),原名“龍藏寺”。宋初,太祖趙匡胤敕令在龍藏寺內鑄造銅佛,並蓋大悲閣,遂大興土,以大悲閣為主體的一組宋代建築先後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間,又兩次大規模維修和增建,寺院發展到鼎盛時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改龍藏寺為隆興寺,俗稱大乘寺。歷代帝王曾多次到此巡境幸駐蹕,上香禮佛,題詩書匾,刻碑立石。
寺院格局
到隆興寺首先看到的就是天王殿,天王殿也是隆興寺的正門剪票處,供奉彌勒菩薩,天王殿門上懸有康熙皇帝手書“敕建隆興寺”金字牌匾。走過天王殿,就是原來六師殿的遺蹟。.繞過台基,便看到了巍峨高大的摩尼殿。
摩尼殿的主體,是一座進深七間,面闊七間的正方形殿堂。摩尼殿中的壁畫、彩塑同樣十分珍貴。摩尼殿殿堂中央為一正方形內槽,這使得殿堂中呈“回”字形。在面南的壁上,為宋塑釋迦牟尼和迦葉、阿難二弟子及明塑文殊、普賢二菩薩塑像。塑像高大、雄渾,氣度不凡。東西兩側及大殿四周繪有明代壁畫。壁畫氣勢恢宏,人物眾多,筆法精細。可惜的是絕大多數已經脫落,真是令人深感遺憾。
最令人稱奇的,是北壁明代通壁懸塑的五彩海島觀音。整面壁上,人物多樣,山石、祥雲縈繞其間。色彩鮮艷,至今仍光彩照人。最特別是北面明朝嘉靖年間重塑的高3.4米的倒坐觀世音(倒坐大致的意思是表明觀世音菩薩不渡盡眾生,永不回頭的大慈大悲),優柔端莊,被魯迅譽為“東方美神”。真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美的觀音.但見她頭戴寶冠,項飾瓔珞,帔巾自肩下垂,身著紅色長裙,右腿屈起擱在左腿,右手搭於左腕抱住右膝,頭微右側,身略前傾,呈大自在狀。一派閒適自若、怡然自得的寫意樣子,更令人叫絕的是當你從不同的角度看這座雕塑中觀世音菩薩的眼睛的時候,總會覺得大慈大悲的菩薩面露笑意的慈眼安撫我們這些愚痴的眾生。
從北面抱廈走出,穿過牌樓門,便可看見戒壇。走出戒壇,便可看到東側的轉輪藏閣和西側的慈氏閣。在慈氏閣里可以看到了宋代木雕天冠彌勒佛。
在慈氏閣北面,是“龍藏寺碑”。據說隋朝保留至今的石碑,在中國只有3塊,但是要以這塊記錄了隆興寺據說刻有約1500字,在書法史上還認為是隸書向楷書渡的典範。龍藏寺碑旁,有兩座御碑亭,黃色的琉璃瓦顯示了其尊貴的地位。兩座御碑亭分別是康熙、乾隆皇帝所立。
御碑亭後便是整座隆興寺的主體建築大悲閣。大悲閣始建於宋代,後毀於戰火,清代曾仿宋代建制重建。九十年代初期,國家撥款將原建拆毀,進行重建。大悲閣高33米,共三層。規模雖比宋時略小,走進大悲閣矗立在面前的,正是被譽為“華北四寶”的正定大菩薩。正定大菩薩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高22.28米,宋代鑄造,是中國古代最大的青銅製藝術品。42臂分別執日、月、淨瓶、寶杖、寶鏡、金剛杵等法器。面部表情端祥恬靜,仁慈莊重。達到了瞻之彌高、仰之益恭的藝術效果。大佛始鑄於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有3000工匠參與鑄造。由於佛像超高,所以採取自下而上,分七段接續鑄造。第一段鑄蓮花座,第二段澆至膝部......第七段澆鑄至頂部,最後添鑄42臂(後被鋸掉,現為木雕而成)。工程浩大,比承德外八廟普寧寺大乘之閣的觀音木雕像難度要高得多。它是北京周邊地區4尊大佛之一,與北京雍和宮大佛、天津薊縣獨樂寺大佛、承德普寧寺大佛齊名。這座青銅製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維護主要依靠國家資金,也接納社會捐助,有意盡心力者,請慷慨解囊。
佛像上部,建有三層閣樓,檐飛角挺,頂蓋筒瓦。中閣為道教天神昊天金闕至尊玉後大帝(玉皇)尊位。意在玉皇在此休息。迴鑾寺因此得名。大殿通面寬十五米,進深十米,為僧眾念經,說法、做佛事場所。
據石壁殘碑與潼川府《新修府志〉》載,大佛為元時大德年間,縣內佛徒為闡釋教義,弘揚佛法,在此鑿造,跑今七百年左右。石刻造像為彌勒尊佛,居縣內寺石佛之首。按佛家“三世佛”學說解釋,佛有過去佛燃燈、現實佛釋迦、未末佛彌勒之分。 《彌勒下生經》載:彌勒原出於婆羅門家庭,後為佛弟子,選佛入滅,上生於兜率天內院,經四千歲(相當於人間五十億七千萬歲)當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有些寺院供奉的笑口常開的袒胸露肚的胖彌勒,實為五代時“契此”和尚的化身。
大佛所以能在盤龍山安營紮寨,民間傳說他和老君、紫蘇從西天竟走到雲台觀履行公事,因為雄雞三唱而停,紫蘇先占雲台,老君只好占了八洞,大佛因而停在盤龍山上。大佛並不是一個能夠輕易認輸的人,是否滿意,無人知曉。其實,論地理,人口條件,他占的地方旯好。這裡北連牛頭,南眺印盒,面臨涪、凱,又能鳥瞰梓州城景。依山傍水,風景秀麗,非老君、紫蘇之地所能相比。
大乘寺的會期,每年以佛歷(即農曆)二月初八的大覺會最為熱鬧。這個會期前,僧徒們提早半年就開始準備。這是佛寺獨有的會期。據說這天是大佛落成揭紗點睛的日子。大佛從“大徹”、“大悟”、到“大覺”,走向了佛家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並非一般的日子。其次是四月初八佛的誕生日,二月二十五的下發出家日,臘月初八的得道成佛日,以及二月二十五的入涅(即死)日等,都是大乘寺的重要會期。平時還有善男信女到寺燒香還願,歷經元、明兩代,盛而不衰。但二月初八最為重要。
儘管如此,大佛也有難測的風雲,難逃的“劫數”。傳說在明末清初,三台發生過一次地震,盤龍山出現滑坡,溫漉漉的泥土、砂石掩沒了整個寺宇,直到清乾隆五十二年,大雨引起土崩,大佛才重見天日。士人不僅募資恢復了佛像、殿宇,而且大大殿兩側新建了觀音殿、羅漢堂、五聖殿等廟群體,有百數尊泥塑菩薩在此領受香火。為防止浮雕坡,士人又在壁頂載種樹木,保住水土。大佛因災得福,至此,大乘寺盛況空前,風靡一時。文人黑客到寺吟詩,《三台縣誌》記載,清人吳立卿游大乘寺詩云:“山勢牛頭夾寨寬,花朝節近畏春寒。蓴根有味驚張翰,芋火何心問懶殘。古殿陰深留紺碧,核爆炸香雜沓動旃檀。黃金布地看長腳,誰信茲航普渡難”。詩中記載大乘寺“古殿陰深”、朱欄碧翠,黃金鋪地,香火繁盛大雜沓,可見當是之盛況了。
民國時期,由於佛教活動多在城內護聖寺,或城北琴泉寺,大乘寺缺少修葺,殿宇泥塑遂衰。一九八六年五月,三台縣政府行文公告"雲台觀和大乘寺分別為道教,佛教活動場所,予以開放。並將觀、寺及文物交由道,僧人員使用管理"。省、縣政府撥款將寺內榨油廠遷出。復原大佛,修繕殿堂。一九八七年三月,由當家僧人僧如才邀衣成教寶光寺藝人為大佛校形、穿金。至此三台佛教僧徒、居士,有了信教作佛事的場所。
寺院現狀
大乘寺香火旺,遊人眾多。門前對聯:“禪心朗照千秋月,真性清涵萬里山”筆力猶勁,耀人眼目。殿內香燭燈火,晝夜不滅。僧徒朝鐘暮鼓,木魚聲聲,今經誦佛,虔誠膜拜。一遇會期,居士前往,遊藝機人如織,殿前人潮人海,水匯不通。中國政協委員,高僧、江油武館館長海燈於一九八七年九月來寺講經說法,並書寫“大乘寺”匾額。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四川省政協委員范應聯等,先後為寺贈書送聯,為大乘寺添彩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