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家泉村
- 別名:石泉子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萊城區方下鎮
- 電話區號:0634
- 郵政區碼:271100
- 人口:803人
- 耕地面積:1179畝
村莊名片,行政區劃,人文自然,地圖信息,
村莊名片
據《許氏譜》記載,明洪武七年(1374年)許姓遷此。石姓早居,村北有泉,冠以姓氏,故名石家泉。後石姓他遷,仍沿用原村名。村中許、劉兩姓居多,占94%。
行政區劃
建國前,村內有自衛團等組織。以劉宗州、劉宗漢為首領。建國後,村民以單幹為主,於1957年屬蘭溝鄉管轄。1958年春,劃魯西鄉管轄,同年秋改稱魯西人民公社,石泉村屬魯西人民公社。1959年撤銷魯西人民公社屬方下人民公社,後為方下鎮至今。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辛莊保·石家泉”。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石家泉村村民團結互助,共奔社會主義康莊大道。1953年成立互助組,1954年建立合作社,許效忠為社長。1956年跨入初級社, 1957年進入高級社,1959年進入人民公社。
石家村人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富於愛國主義精神,為爭取民族解放做出過卓越的貢獻。在歷史上的歷次戰鬥中有許多革命志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抗戰勝利後,在土改中分到土地的翻身農民積極參加解放戰爭,出現了許多感人的事跡。新中國成立後,又有一大批先進青年,回響黨的號召,應徵入伍,保家衛國,為祖國的安定和安全做出了貢獻。有一批同志以卓越的功績被提升為師級、團級幹部.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譜寫了石家泉村光輝的篇章。
石家泉村歷來重視教育。新中國成立以來,石家泉村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校三次遷址。1952年由村南遷址村中;1972年由村中遷址村東北角,新建教室20間。1988年,新建前出廈標準教室18間。在歷次擴建學校中,石家泉村村民都以積極的態度捐款捐物,支持辦學。與此同時,石家泉村支部、村委為鼓勵村內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制定了每考入一名大中專學生獎勵適當獎金的制度。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共考中大中專學生60餘人,其中有8名學生考入本科大學。
勤勞智慧的石家泉村人,熱愛生活,熱愛家園。1951年開始,就出現了一批民間藝人,以吹嗩吶為主,兼有其他樂器,組成了一支鼓隊。他們以喜聞樂見的形式,歌頌勝利,歌頌幸福,歌頌新生活。
石家泉村人祖輩耕耘這塊土地,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1999年開始提出產業結構調整的新思路,村民更新種植、養殖觀念。到2000年,種植業由原來的傳統種植業一小麥、玉米周而復始地倒茬種植,調整為大面積種植生薑、大蒜,溫室大棚開始出現在長埠嶺上。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辛莊保·石家泉”。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石家泉村村民團結互助,共奔社會主義康莊大道。1953年成立互助組,1954年建立合作社,許效忠為社長。1956年跨入初級社, 1957年進入高級社,1959年進入人民公社。
石家村人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富於愛國主義精神,為爭取民族解放做出過卓越的貢獻。在歷史上的歷次戰鬥中有許多革命志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抗戰勝利後,在土改中分到土地的翻身農民積極參加解放戰爭,出現了許多感人的事跡。新中國成立後,又有一大批先進青年,回響黨的號召,應徵入伍,保家衛國,為祖國的安定和安全做出了貢獻。有一批同志以卓越的功績被提升為師級、團級幹部.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譜寫了石家泉村光輝的篇章。
石家泉村歷來重視教育。新中國成立以來,石家泉村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校三次遷址。1952年由村南遷址村中;1972年由村中遷址村東北角,新建教室20間。1988年,新建前出廈標準教室18間。在歷次擴建學校中,石家泉村村民都以積極的態度捐款捐物,支持辦學。與此同時,石家泉村支部、村委為鼓勵村內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制定了每考入一名大中專學生獎勵適當獎金的制度。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共考中大中專學生60餘人,其中有8名學生考入本科大學。
勤勞智慧的石家泉村人,熱愛生活,熱愛家園。1951年開始,就出現了一批民間藝人,以吹嗩吶為主,兼有其他樂器,組成了一支鼓隊。他們以喜聞樂見的形式,歌頌勝利,歌頌幸福,歌頌新生活。
石家泉村人祖輩耕耘這塊土地,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1999年開始提出產業結構調整的新思路,村民更新種植、養殖觀念。到2000年,種植業由原來的傳統種植業一小麥、玉米周而復始地倒茬種植,調整為大面積種植生薑、大蒜,溫室大棚開始出現在長埠嶺上。
為確保農田灌溉用上當家水,依靠民眾的力量,挖方塘5處,總蓄水量30000立方米,方便了民眾用水。種植業每年人均收入2000餘元。在種植業調整的同時,養殖業也一擁而上,2000年至2001年,全村養羊達到1000餘只。養牛業新上20多戶,肉牛50多頭;植桑養蠶戶40多戶,植桑面積200多畝。養殖業全村人均增收1000多元。2000年以來,支部帶領民眾繼續發展各項事業,農村經濟越搞越活,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人文自然
石家泉村有兩大古建築規模宏偉,別具匠心。一是村中石拱橋,古樸典雅,氣勢宏偉。橋長5米,寬3米,高5米,橋洞成弧形。共有四道拱圈,每道拱圈都獨立支撐上面的重量。橋拱兩側的拱圈是用同樣形式、相同大小的14塊石頭拼成。石面上刻有精美的圖案,像獅頭模樣:橋拱中間的兩道拱圈,是用固定的造型的大石塊拼成,每塊石頭長約1米,寬約0.7米,每塊石頭重約1噸。橋拱的拼成不用泥灰,是工匠們把石塊雕成各種形狀安裝而成。橋洞兩側的橋墩,是用固定造形、精雕細刻的大石塊乾砌而成。每塊石頭長約12米,寬約0.8米,石縫密合,石縫用每個50公斤左右的鐵制鉚釘鉚接堅固。橋墩的基石,也是用固定規格的大石塊乾鋪而成。整座大橋做工精細,雄偉狀觀,堅固耐用。該橋原有橋碑,現已無蹤。
相傳,村莊遷此時就有此橋,是古時過路人修建,可見這裡是古人的交通要道。二是村南觀音,廟長6米,寬5米,高4米,磚牆瓦頂,成出廈疊脊形,小瓦房頂面,石窗木柱,建築牢固。觀音廟內陳設已蕩然無存,後牆已半塌,何年何人建造,訪無依據。
地圖信息
地址:濟南市萊蕪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