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家嶺村
- 外文名稱:shijiling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山東萊蕪鋼城區里辛街道
- 電話區號:0634
- 郵政區碼:271200
- 地理位置:位於萊蕪市鋼城區里辛街道駐地向西南2公里處
- 面積:0.5平方公里
- 人口: 737口人
- 方言:操萊蕪口音
- 著名景點:黃羊山
- 機場:距蓮花山機場30公里
- 火車站:距徐家莊火車站8公里
- 車牌代碼:s
石家嶺村的發展,人文自然,人物事件,特色展台,
石家嶺村的發展
據當代作家田茂泉介紹說,民國初年,石家嶺村屬顏莊區里辛鄉管轄;1939年4月,中共萊蕪縣委指示,建立抗日民主政府,石家嶺歸屬玥莊鄉;1950年5月,為里辛鄉管轄;1958年3月撤區並鄉,里辛鄉並為王莊鄉,自然屬於王莊鄉所轄;同年10月改稱人民公社,屬於王莊人民公社所轄;1959年2月,鄭王莊、顏莊兩個公社並為顏莊人民公社,石家嶺村屬顏莊公社裡辛管理區所轄;1985年屬里辛鄉,1995年10月23日撤鄉改鎮屬里辛鎮,2012年11月撤鎮改街道辦事處,屬里辛街道辦事處管轄至今。
土改以後,石家嶺村於1954年成立了8個生產互助小組,1955年春,又升為初級社,由原來的8個互助組變為8個生產小隊。1958年10月石家嶺村加入了人民公社,重新劃為6個生產小隊。1982年撤除原大隊編制,改為石家嶺村民委員會。全村劃為3個小區,分別命名為育才小區、長勝小區和李家小區。2012年隨著萊鋼百頓電驢的改擴和新農村建設,整村搬遷到山下沙河小區對面處。
石家嶺人具有吃苦耐勞的傳統美德。艱苦奮鬥,改造土地,糧食產量逐年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世紀60年代前,由於村子地處陰坡,土地脊薄,糧食得不到好收成,村里人年年種地,年年糧食不夠吃。人們常說:“咱村土地少又薄,辛苦種地勞累多,到頭還是換個餓。”60年代後,特別是通過“學大寨”運動,廣大民眾積極回響,奮戰幾個冬春,把本村的山坡荒地進行改造整修,建成了順嶺勢的梯形大寨田,使薄地變成米糧川。從此,不僅有糧食吃,每年還向國家繳納一定數量的公糧,近幾年來,石家嶺村新一屆支部、村委,組織村民又在村邊建了4個果園,總計有20畝。主要是蘋果和桃,把4個果園轉為個體經營,增加了村民的經濟收入,同時美化了村莊的環境。
石家嶺人尊師重教,崇尚文明科學。早在民國20年(1931年),文人石兆祥主持建校,蓋起草房3間作為學堂並負責傳教授業。1966年、1979年在大隊黨支部主持下,先後兩次將學校進行擴建,校舍達到8間,砌院牆126米,廁所兩間,大門一座,總面積為990平方米,改善了辦學條件,營造了良好的育人環境。1994年又投資16萬元,與南趙家峪、北趙家峪、張家峪、銀山村聯合辦學校,建起了占地10餘畝標準較高的三層教學樓,使學校的教學環境大為改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由於建學校、辦教育捨得花錢,人才輩出,到2002年為止,全村僅大專生以上學歷就達20多人,其中研究生2人,清華大學教授1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石家嶺村插上經濟騰飛的翅膀,在新一屆黨支部、村委會的關心支持下,村企業和個體私營業迅猛發展。特別是1990年石樹華同志任支部書記以來,石家嶺村辦企業、個體項目進入了飛速發展階段。1992年投資10萬多元,建起村辦龍頭企業水泥空心磚廠,生產狀況良好,使集體有了一定收入,緩解了當時緊張的局面。1994年又投資60萬元,組建了村建築隊和光明鍛造廠,企業經營紅紅火火,經濟收入可觀。個體私營經濟業也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石家嶺人有的搞起了電機維修、汽錘鍛造、爐料加工,有的搞汽車運輸、石料加工等行業,還有不少村民從事飯店、小吃部、炸油條、賣豆腐、攤煎餅、蒸饃饃、打火燒等買賣,也有的在特鋼農貿市場擺起了水果、蔬菜、衣料、生活必需品經銷部等攤點,村民的個人收入迅速提高。
石家嶺村個人富了,集體有了,經濟發展壯大了,促進了村里公益事業的發展。村內原來道路難行,兩委成員決定與特鋼廠協商共建。1998年投資10萬餘元,在村內修了一條寬5米、長300多米的水泥路,極大方便了廠地雙方的互助交流。1999年共投資11萬元,首先與特鋼廠協商,鋪設管道4000米,解決了民眾吃水難的問題,接著整修村內的用電網路,使農民用電由原來的1元/度,減少到0.52元/度,大大減輕了農民的經濟負擔;組織人力,充分利用當地石頭資源,興修水利,建起水渠2600多米,利用鋼廠廢水澆灌農田,使水澆田增加了180多畝,徹底解決了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澆地難的問題。不僅提高了糧食產量,而且促進了全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快了農村經濟發展。
特別是石樹來上任村支部書記以來,思想解放,思路開闊,幹事創業勁頭大,他和支部一班人,抓住萊鋼十五技改特鋼升級改造的機遇,用真情服務萊鋼,用感情感動萊鋼,克服村民故土難離的種種困難和難題,舉村搬遷,騰挪出了500多畝土地。讓萊鋼上項目,大發展,實現了企地共贏。村莊拆遷後,石樹來大膽地做出決策,投資7千多萬,為村民蓋起了12棟宿舍樓,2棟老年公寓。分別入住村民1100多人,入住老人100多人,使石家嶺的村民,由村民變居民,由居民變成了市民,像城裡人一樣住上了洋樓。為使村民生活方便,家家有收入,村里先後蓋起了5000平方米的沿街樓,7000平方米的大型超市,為活躍村民文化生活,村里硬化、亮化、美化了2400平米娛樂場所。成立了40人的秧歌隊,舞蹈隊,使村民過上了城裡人的文化生活,為發展集體企業,增加農民收入,村里控股建起了石家嶺建安公司,年創利100多萬元。
石家嶺村黨支部、村委會新一屆負責人,立足本村實際,帶領全體村民開拓進取,勵精圖治,為把石家嶺村建設成現代化新農村高歌猛進。
人文自然
據當代作家田茂泉介紹說,石家嶺村歷史已久,據村碑記載:明初建村,因址在黃羊山北麓,且黃姓最多,曾名黃家峪。後黃姓他遷,石姓遷此,清同治年間改稱石家嶺,與小李家莊自然村為一行政村,村民委員會駐地。姓氏有王、石、李、陳、趙姓,其中李姓大多聚居在小李家自然村。萊城至萊鋼路呈西北——東南走向,從兩個自然村中間穿過。石家嶺居民世代繁衍生息,辛勤勞作,與周圍鄉鄰和睦相處,過著平安祥和的生活。
石家嶺村的石家條編手藝源遠流長,據嘉靖年間譜碑可考。石姓九世祖之次子光祥,由萊城石家莊村遷至石家嶺後,從事手工條編,以紫穗槐、白蠟條為主要原料,主編三系筐、大小抬筐、小車簍,當時方便了人民的生產,增加了生活收入。“編筐別簍,顧繕人口”的諺語流傳至今。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石金光 男,1923年生,1939年參加革命,山東縱隊一旅二團戰士,1942年沂水高橋戰鬥犧牲。
王書則 男,1920年生,1940年參加革命.萊蕪縣縣大隊排長,1943年萊蕪陡溝戰鬥犧牲。
石金城 男,1920年生,1939年參加革命,魯中軍區戰士,1943年沂水道托戰鬥犧牲。
趙明信 男,1916年生,1940年參加革命,萊蕪縣縣大隊戰士,1943年萊蕪陡溝戰鬥犧牲。
石洪蒙 男,1929年生,1947年參加革命,華東野戰軍八縱二十四師戰士,1948年睢杞戰役犧牲。
二、歷任村支書
1946年-1948年 楊永祥
1949年-1953年 石洪倫
1954年-1957年 楊永祥
1958年-1976年 石洪剛
1977年-1982年 李春玉
1983年-1989年 石樹來
1990年1月- 2003年2月石樹華
2003年3月--2003年9月石榮雲【臨時負責人】
2003年10月-2007年9月王乃學【臨時負責人】
2007年10月---- 至今 石樹來
1990年- 石樹華
三、歷任村主任
1985年-1989年 石樹振
1990年-2001年 李春玉
2002年- 2003年2月石樹華
2003年3月--2003年9月石榮雲【臨時負責人】
2003年10月-2007年9月石義軍【臨時負責人】
2007年10月- --- 至今 石樹來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李章義 曾任溫州市人民武裝部部長
李昌文 任江西省景德鎮市交警大隊隊長
石洪超 任泰安市藥材公司總經理
李允實 任萊蕪職業技術學院組織人事處處長(副處級),高級教師
李興實 任萊蕪市萊城區政府副區長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石洪昌 1963年考入清華大學,畢業留校後任教授
李愛文 中學高級教師
六、小李家莊
李姓於清朝末年遷來,第一代老祖是由辛莊鎮喬店村遷來。當時家境貧寒從喬店村逃荒來到此處,當時是一片荒地無人耕種,李家老祖就在此地搭起草棚,開荒種地,從此就落戶此地,取名李莊,到現在已經七代人了。
七、石兆祥
名石瑞,字兆祥,清朝來年,曾任顏莊團團長,曾帶領部隊打過土匪,地點位於現在的寨子鄉廟子村。此人忠厚善良,辦事公正,別人當官當富了,可他當官當窮了。當團長3年,那些團丁們、土豪們用的酒茶飯和浪費的錢物都記在石瑞個人的名下,到頭一算帳,石瑞回家賣了三大畝地(現在合12畝)才把帳還清,此人其事在顏莊區一帶一直流傳至今。
特色展台
石家嶺村的石家條編方興未艾,手工條編的工藝技術不斷變化,品種出新,又編出了適用家庭生活、農業生產需要的篩子、拖簍、糞簍、馱簍、提籃等產品,暢銷辛莊、顏莊、新泰、沂源等地。產品堅固耐用,深受廣大用戶歡迎,成為村民致富的好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