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夾牛村

石夾牛村

石夾牛村隸屬於西灑鎮英代行政村,屬於山區。距離村委會4 公里,距離鎮5公里。國土面積0.47平方公里,海拔1500米,年平均氣溫15.9 ℃,年降水量1297.1毫米,適宜種植玉米等農作物。有耕地103畝,其中人均耕地1.07畝;有林地450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24戶,有鄉村人口99人,其中農業人口96人,勞動力59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52人。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2.5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50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畜牧業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夾牛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距離村委會4 公里,距離鎮5公里
  • 面積:0.47平方公里
  • 人口:99人
  • 氣候條件:年平均氣溫15.9 ℃,年降水量1297.1毫米
  • 耕地面積:103畝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人文地理,新農村建設,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062畝(其中:田373畝,地4689畝),人均耕地0.95畝,主要種植 糧食作物等作物;擁有林地27137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108.44畝,人均經濟林果地21畝,主要種植花椒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8165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已實現通電、路、電視、電話,無路燈。全村有5戶飲用井水。有24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6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戶;該村到鄉鎮道路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膠糊殃;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夜贈遙膠最近的車站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5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1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0戶;
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5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47萬元,畜牧業收入6.11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79頭,肉牛4頭);第二、三產業收入4萬元,工資性收入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50元,農民收入以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7人,在省內務工7人,到省外務工10人。
養殖業養殖業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省外。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73萬元,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養殖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312戶,共有鄉村人口5570人,漿局其中男性2736人,女性2834人。其中農業人口5342人,勞動力3403人。
到2010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282人,參合率77%;享受低保64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6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4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3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0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8所,校舍建築面積6400平方米,擁有教師47人,距離鎮中學3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39人,其中小學生325人,中學生114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墊龍乘動室7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20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051.5 畝。酷遙翻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25000元),一事一議籌勞11448元(勞均4元)。有固定資產38.7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集體各項決議、制度等。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9個,下設19個黨小組,共有黨員134 人,少數民族黨員16人,其中男黨員83人、女黨員50人。該村黨支部2005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村委會實行支書(主任)1人一肩挑、副主任2人,下設41個村民小組。有團支部 1個,共腿格乎有團員7人。

人文地理

全村委會共有41個村民小組,民族村寨有乾河、桃子灣,漢民族雜居有岩洞、碉堡、跟東等,由於受歷史因素的影響,民族地區民眾始終保持自己的生活和社會習俗,但對接受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在一定時期內還受到一定的限制。

新農村建設

2010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已建成杉樹棵、英代、落水洞等6個脫貧奔小康示範村,投入專項資金110萬元。
鄉風文明鄉風文明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發展工作滯後,缺乏主導產業支撐,民眾科技接受能力較差,傳統的小農意識還在一定時期記憶體在;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加強科技培訓力度,加大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發展特色產業,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邀懂備微
村委會實行支書(主任)1人一肩挑、副主任2人,下設41個村民小組。有團支部 1個,共有團員7人。

人文地理

全村委會共有41個村民小組,民族村寨有乾河、桃子灣,漢民族雜居有岩洞、碉堡、跟東等,由於受歷史因素的影響,民族地區民眾始終保持自己的生活和社會習俗,但對接受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在一定時期內還受到一定的限制。

新農村建設

2010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已建成杉樹棵、英代、落水洞等6個脫貧奔小康示範村,投入專項資金110萬元。
鄉風文明鄉風文明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發展工作滯後,缺乏主導產業支撐,民眾科技接受能力較差,傳統的小農意識還在一定時期記憶體在;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加強科技培訓力度,加大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發展特色產業,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