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壺

石壺

石壺(1913—1976),即陳子莊,現代畫家。原名富貴,字子莊,後以字行,號南原、下里巴人等。四川榮昌人。自幼習畫,早年在成都等地賣畫,受齊白石、黃賓虹教誨。中年生活坎坷,仍作畫不輟。1988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遺作展轟動畫界。擅長山水,多寫農家小景,逸筆草草,率真簡潔,奇趣橫生,耐人尋味。亦能花鳥。曾任四川省文史館研究員、四川省政協委員。代表作有《山深林密》《秋山如醉》《溪岸圖》等。著有《石壺論畫語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子莊
  • 別名:石壺  南原、下里巴人
  • 出生地:四川榮昌(今永川市永興場)
  • 出生日期:1913年10月15日
  • 逝世日期:1976年7月3日
  • 職業:畫家
  • 主要成就:山水畫
  • 代表作品:《山深林密》《秋山如醉》《溪岸圖》《石壺論畫語要》
人物生平,藝術成就,繪畫影響,藝術特點,風格特點,個人作品集和展覽,有關評價,

人物生平

石壺,即陳子莊(1913~1976),傑出的書畫大師,四川榮昌(今屬重慶永川)人。1913年10月15日,生於永川縣永興場(今永榮鎮),1976年7月病逝於成都,終年63歲。石壺幼時家甚貧,六七歲時啟蒙於私塾,自幼受其父薰陶,酷愛繪畫。早期作畫號蘭園,中期號南原、下里巴人、陳風子、十二樹梅花主人,晚年號石壺。抗日戰爭前,齊白石黃賓虹先後寓居成都,陳子莊因得到他們的教誨而眼界大為開闊,同時上窺朱耷石濤吳昌碩諸大師的藝術精奧,從而決定了他的藝術走向。他陸續出版過《陳子莊作品選》、《陳子莊速寫稿》、《石壺畫集》、《陳子莊畫集》和《石壺論畫語界》等。1955年受聘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館研究員,是四川省政協委員。1988年陳子莊作品遺作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50至60年代中期,他的畫藝以奇兀、峭拔、靈宕的特色呈顯,異於時流。文革時期使他陷入困境,在妻子瘋癲、幼子夭亡、自己疾病纏身的情況下,仍以極大毅力潛心於藝術的追求,把自己的藝術推向了一個更高層次。他的早期作品偏於清新、奇兀、險峻,晚年作品則日趨樸質、自然、幽微、綿邈。他的作品多為小幅。傳世作品有《翠鳥》、《平林秋晚》《春雨》、《幽壑密林》等。陳子莊與徐子維同樣借古開今,亦即同樣在民族藝術本體上開拓現代的中國山水畫,卻形成了全然不同的風格意蘊,表達了仁智各異的藝術個性。陳子莊的山水畫多系小品,跡簡意真,平中求奇,天然真率而清脫純樸,有著田園詩般的韻味,觀之沁人心脾,看似天馬行空,盡脫古法而實則“陰法其要”。被譽為“中國的梵谷”。
石壺作品石壺作品
石壺幼時九對繪畫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一面牧牛、畫畫,一面拜當時著名拳師彭水老六、徐橋粑、謝棕粑錘為師學武術。以後,竟成西南地區武林高手。民國16年,陳子莊開始浪跡江湖,遊覽巴山蜀水,先到峨眉、青城,後去德陽、成都教朋(拳術)和賣畫維生。民國26年,他參加成都武術打擂,打死第二十九軍軍部教官,榮獲金獎,深受王瓚緒的青睞,後奉王之命赴上海迎接黃賓虹游蜀,於是有機會向著名大畫家黃賓虹齊白石學習,並同為王的上賓。王瓚緒任四川省主席,奉蔣介石命謀殺民主人士張瀾。子莊與張有私交,得悉這一訊息後,轉告張瀾,使張得以脫險。
民國31年,到榮昌,開金谷茶園,任哥老會敘榮樂社社長、青幫進德進德社名譽社長,廣交各界人士。在榮昌期間,與中共榮昌中心縣委書記何君輝過從甚密。當時國民黨特務要抓何君輝、趙營青等人,由於子莊的保護,才行脫險。1949年底陳子莊赴成都隨王瓚緒部隊起義,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兵團聯絡部工作。1955年,任四川省文史館究員,國畫組組長。1963年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委員會第三屆委員會委員陳子莊繪畫藝術植根於數千年傳統文化的土壤。
石壺書法石壺書法
他的自然行命雖然已經結束,但他留下的作品卻顯示著中國不會滅亡的生命力。“陳子莊善山水、花鳥、人物、書法、篆刻、詩詞等。他抱著”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的信念,潛心繪事,弘揚民族文化。他還堅持自己的主張,”因境生意,因意立法“,在藝術進行不斷創新。石壺的傳世佳作,曾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方毅、蕭克、張愛萍和文藝界知名人士吳作人馮其庸啟功、吳冠中等對展覽作了高度評價。展覽”轟動京華,震驚世界“的盛況,是建國以來罕見的。北京的《中國畫》、天津的《迎春花》、上海的《美術叢刊》等雜誌作了重點介紹。《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北京日報》,新加坡《聯合早報》、《澳門日報》等中外60餘家新聞單位作了專題報導。陳子莊已編入《中國美術家大辭典》和《近百年美術史冊》。文化部出版的《中國五十年美術》,其中四川被列名的僅有3人,陳子莊為其一。台灣編輯的《畫壇巨匠》,也為陳子莊列專輯。

藝術成就

石壺善山水、花鳥、人物、書法、篆刻、詩詞等。他之所以有如此境界,主要是他抱著“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的信念,潛心繪事,弘揚民族文化。陳子莊的傳世佳作,曾在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地區展覽,盛況空前,尤其是他的300幅遺作,1988年3月20日至27日,由中國美術館、中國美術家協會、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每天觀眾高達1萬餘人。陳子莊的名字已編入《中國美術家大辭典》和《近百年美術史冊》。文化部出版的《中國五十年美術》,其中四川被列名的僅有3人,陳子莊為其一。台灣編輯的《畫壇巨匠》,也為陳子莊列專輯。 陸續出版過《陳子莊作品選》、《陳子莊速寫稿》、《石壺畫集》、《陳子莊畫集》和《石壺論畫語界》等。陳子莊藝術陳列館,位於重慶市永川區茶山竹海街道辦事處茶藝山莊旁,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仿古建築,座北朝南,分作品陳列廳、生活用品陳列廳、藝術資料廳等。
石壺作品石壺作品
享譽“東方梵谷”之稱的巴蜀畫壇奇才陳子莊,原名陳福貴,重慶永川人,民國2年(1913年)生於永川縣永興場(今永川區永榮鎮)。有蘭園、南原、十二樹梅花書屋主人等號,晚年直稱石壺。
石壺1954年調四川省文史研究館工作,並潛心研究繪畫藝事,陳子莊一生清貧,卻勤奮創作,藝術風格獨樹一幟,成就斐然,“子莊風格”畫風蜚聲海內外,為世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藝術遺產,是巴渝畫派的典型代表。子莊先生1976年7月病逝於成都,終年63歲。位於左側旁邊的雕像是茶聖陸羽的塑像。

繪畫影響

陳子莊的繪畫藝術植根於數千年傳統文化土壤,他在50年代開始變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藝術思想體系和獨特的“子莊風格”。
著名美學理論家王朝聞曾說,陳子莊的作品顯示了不傍人門戶的獨特面貌,這就是創造,也就是前進,這就是傳統的繼承。著名文學評論家馮其庸說:“石壺的畫初看似乎貌不驚人,但是只要你稍微仔細看看,就會發現你面對著的是一位驚世駭俗的不同凡響的、高出於自己時代的具有絕代才華的卓越畫家。”
陳子莊善山水、花鳥、人物、書法、篆刻、詩詞等。他之所以有如此境界,曾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每天觀眾高達1萬餘人。
陳子莊的名字已編入《中國美術家大辭典》和《近百年美術史冊》。文化部出版的《中國五十年美術》,其中四川被列名的僅有3人,陳子莊為其一。台灣編輯的《畫壇巨匠》,也為陳子莊列專輯。
陳子莊親屬:長子陳壽岳,次子陳壽鵬,三子陳壽民,女兒陳壽梅。
陳子莊門人錄:周正元(1957年),江嘉瑞(1959年)、羅巨白(1961年經江嘉瑞介紹)、陳季忠、田明珍(1961年)、唐濟民(田明珍介紹)、熊小雄、余德普、何應輝、劉炳賢、王敬恆、葉進康、鄭卜通

藝術特點

20世紀80年代,陳子莊、黃秋園、黃葉村等藝術大師被相繼發現,再一次證明了“野有遺賢”這樣一句古訓。他們生前寂寞,而身後卻以自己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穿透歷史的塵封,熠熠生輝,名揚天下。
雖然,歷史上一些天才藝術家由於種種主 觀和客觀原因而被長期埋沒、生活潦倒、抑鬱而終的事例,在中外藝術史上並不鮮見,但在現代中國,他們卻都以寂寞而終,這多少出乎意外而令人慨嘆了。 
陳子莊出身平民,生前生活十分困苦,家有病妻,以至衣食難繼,在社會下層的苦難生活中掙扎了許多年。青年時代,他懷著“彼可取而代之的”理想,周旋於各黨派之間。但他很快就感受到政治的殘酷與社會的冷漠。中年以後,他屏絕一切雜念,潛心研究書畫。如果用佛家修行的“頓悟”和“漸悟”來概述,陳子莊在書畫藝術方面無疑是屬於“頓悟”型的。他的繪畫技法和思想有別於師門授受的沿習傳統,而是直接取法於民間畫工,堅持用民間畫工的技法對傳統文人畫進行技法上的改造,從而形成了他別具一格的筆墨語言和繪畫風格。他不但把在技法方面的改造成果上升為理論,而且還以他的民間立場,對整箇中國畫的傳統加以思辨與批判,清理出了一條他認為與“官方”繪畫傳統完全不同的“在野”的民間繪畫傳統。陳子莊善於化繁為簡,喜用簡淡之筆描繪物象,構圖簡略隨意,卻常出乎意料,而令人玩味不盡。平淡無奇的場景,簡略至極的房舍,平入直出的樹木,三五疏散之線構成的崖岸,等等,相對於許多人的精心構置而言,全是不經意的“偶得之作”。他曾說:“最好的東西都是平淡天真的。”還說:“我追求簡淡孤潔的風貌,孤是獨特,潔是皓月之無塵。”簡淡是中國藝術的至高境界,所謂燦爛之極復歸平淡,是藝術也是人生的體驗。 
他的這種思想不獨體現在繪畫上,也同樣貫穿於對書法的理解。當然,陳子莊不是一個純粹的書法家。他對書法的酷愛和研修同眾多中國傳統文人畫家一樣,是繪畫的必需,因為書法是一個文人畫家必備的素質。從他對書法的理解來看,他對傳統書法是下過工夫的。他說:“中國畫應該從整體看是一幅畫,分開看,都不是畫,是書法。”他還說:“書法過不了關,畫法關也過不了。金石、書法、詩文,畫畫的人都須熟悉。”他不僅強調書法與繪畫之間的關係,還特別指出書法與繪畫一樣,都要表現一個“真”字,認為 “真”則美。從他留下的為數不多的書法作品,抑或畫面上的題款書法來看,他都在遵循著一個“真”字。故他的字與畫,整合在一起,總是那么妥帖而相得益彰。

風格特點

陳子莊的繪畫藝術,是繼承傳統基礎上的創新,在他的作品中時常可見到一些前輩先賢的元素。陳子莊是一個善學的人,他在學習、消化吸收前人優點的同時,又融入自己的風格特點,最終自成一家。他學吳昌碩的筆墨渾淪蒼勁,齊白石的真率簡勁,更學到了黃賓虹的筆墨真諦。
陳子莊的書畫用印中,有印文為“小字阿九”和“阿九”的印章,寓意為他仰慕歷史上的八位畫家方方壺、孫龍、八大、石濤、擔當、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等,自己排在他們的後面,因而稱阿九。
縱觀他的作品,花鳥多有脫胎於八大、吳昌碩齊白石的印記,其中牡丹、梅花取法於昌碩(梅花也學金冬心),鳥雀在氣息上多與八大山人相通,蔬果花卉則取法於白石;山水則多見石濤、賓虹的影響。陳子莊繪畫作品的藝術風格,可用“平淡天真,跡簡意遠”來概括。他的作品所描繪的巴蜀山川、田園勝景、農舍人家、花卉、蔬果、鳥雀、動物等景物,既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又有寫生變化的現實精神。縱觀陳子莊的繪畫作品,無論山水或花鳥,都追求簡致的筆法和筆意,構圖、形象和運筆設色,均樸實無華。
陳子莊十分強調在繪畫中使用書法用筆,認為這是保證線條質量的關鍵。縱觀陳子莊的繪畫作品,無論山水、花鳥或人物,都以極簡練的線條加以表現,線條流暢而輕鬆自如,具有極大的柔韌性,而形象無不生動準確,達到了爛熟的境地。這是只有經過數十年的勤學苦練才能達到的境界。在陳子莊的作品中,常見一些內容和構圖上大體相同,但又不盡完全相同的作品,這些可能是他平常練筆而產生的作品。這與現有畫家,一味重複自己的作品,像印刷機一樣,以售畫為目的,是有根本區別的。
陳子莊的繪畫作品中,也重視點的套用,常以點表示花、草、樹木、山石、苔點等物象。用色也十分講究,設色渾厚而富有層次變化,風格淡雅、簡潔。
對書法極為重視,自稱對《祀三公山碑》、《吳天發神讖碑》、《秦權量詔版》用功達30年之久。他曾要求他的弟子,“寫字要下真功夫。畫畫的人寫字要超過專門寫字的人”。縱觀陳子莊繪畫作品的題款,所用的書體風格在不同的作品中變化很大,楷、篆、行、草、隸等各種書體均較常見,其中又以行書和篆書題款最為常見。在不同作品上同一書體的題款,既有風格大體相同的,也有的風格差異很大的。陳子莊的書法特點,可用質樸、率真來形容,這一點與他的繪畫風格有相似之處。他的書法,多是隨手寫來,講究變化,雖然從單個字看來,在造型、用筆方面顯得粗疏,但整體氣韻卻別有風味。
陳子莊在篆刻方面也具有很深的造詣,他認為繪畫和刻印是相通的,“畫理通於刻印,藝術之理均相同”。他不僅自己篆刻書畫用印,而且還常為友人、弟子治印。

個人作品集和展覽

時間
地點
作品
1979年
中國美術家協會四川分會在四川省展覽館
陳子莊遺作展”。
1982年10月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陳子莊作品選》
1987年2月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石壺畫集》
1987年8月
四川美術出版社
《石壺論畫語要》
1987年9月
北京榮寶齋
陳子莊畫集》
1988年3月20日--27日
北京中國美術館(中國美術館、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四川分會、“陳子莊遺作展組委會”聯合舉辦)
陳子莊遺作展”
1988年8月
外文出版社、四川美術出版社
陳子莊畫集》
1988年9月
中國畫研究院在北京中國畫研究院
陳子莊畫展”
1988年10月7日--22日
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中國美術家協會四川分會、四川美術出版社聯合舉辦)
陳子莊畫展”
1991年7月
北京榮寶齋
《榮寶齋畫譜四十六山水部份陳子莊繪》
1991年10月1日
上海朵雲畫廊(上海朵雲畫廊、新民晚報)
陳子莊遺作展”
1993年10月
重慶出版社出版
《石壺書畫篆刻集》
1996年5月
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
陳子莊畫集》
1998年10月
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
陳子莊談藝錄》

有關評價

中國當代畫家中最具魏晉風神者,當推陳子莊。如若不信,你就不妨先讀幾句:
——我死之後,我的畫定會光輝燦爛,那是不成問題的。
——王朝聞齊白石的蝦畫出了半透明體,此直外行之談。
——徐悲鴻的馬過熟,都是那一匹,畫窮了。
——郭味蕖畫畫著重填補,小趣味,等於鄉下姑娘扎紅頭繩,穿花衣服。
——太史公《報任安書》情調極卑鄙,首先是怕死。然其欲有著作傳之後人,意念尚好。
——中國畫中為什麼壽星都畫得矮?壽星屬土星,深厚而圓。入山伐木,先砍大者。人高了易碰頭,壽星畫得矮一點,合乎情理。
——關山月畫的梅花,像是從視窗看出去的景,等於照相機鏡頭的功能。畫面有些像過去村姑剪紙梅花,一個方框框填滿,無布局,無組織,無境界,無意趣,無動人的內容,無驚人的技能,不是內心先想一種情景再來畫,而只是濃、淡兩層點起就是了。無意境不能成一幅畫。
如果可能,我真想把《石壺論畫語要》一書中的警句都摘錄於此,讓天下人一睹其肝膽,然而,本文不許,它只允許我像石壺那樣掏心掏肺地說說石壺。
石壺就是四川畫家陳子莊。石壺是其號,誠如其本人所預料的“不成問題”一樣,在仙逝10年後,也就是1988年,他的畫果真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光輝燦爛”起來。
石壺一生,好酒、好書、好武。文功武略,卻又偏偏不遇。如此一來,幾杯老酒後,倘不“使酒罵座”,他便不僅辜負了自己,也辜負了上天。石壺不僅罵了,而且罵得很出色,被其“罵”過的潘天壽先生曾有這樣一句話:“吾至四川,必晤此人。”為什麼一定要見他?當然不是挽袖子掄胳膊,而是因了石壺那不無偏執的深刻。石壺曾經這樣比較自己與潘的用筆:“潘天壽硬皴直筆,筆用一面;我是軟皴曲筆,八面生風。”的確,由於軟皴曲筆,石壺的畫能於拙、老的風格中飄出瀟灑與松靈。他之畫也更求心象,筆到心到,隨機成畫,無刻板、程式之弊。
1913年,石壺出生於四川榮昌,那個年代出生的畫家能夠用心讀儒、釋、道類書的人很多,但能用心讀柏拉圖的《文藝對話集》、亞里士多德的《詩學》、普列漢諾夫的《藝術論》、甚至《齊民要術》等與畫學關係並非很大的書的,恐怕就只有石壺一人了。他把書卷中的靈氣巧妙地播散於鄉士風情,溫馨中不乏淡淡的傲慢與瀟灑,漸露笑傲氣象。遺憾的是,由於武功過高血氣太重,石壺終於錯過了我一直欣賞也在渴求的笑傲層次——藝術之極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