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壁村(廣東省東莞市樟木頭鎮裕豐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石壁村,位於樟木頭鎮北部,距鎮政府3千米,總面積2.3平方千米。該村坐落於山間谷地,村邊有盪耙嶺;石壁河流經村南。東至蘇茅崗田壠,南至金河社區沙湖村五眼橋,西至豐門村,北臨豐門凹。與豐門村、金河社區沙湖村、官倉社區官倉村相鄰。始建於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因村背靠石壁山,而取名石壁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壁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樟木頭鎮裕豐社區
  • 地理位置:樟木頭鎮北部
清乾隆四十年,屬東莞縣戎廳。民國時期,屬第四區石馬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先後屬新三區樟石鄉、第七區豐石鄉,樟木頭大鄉;1958年10月,屬樟木頭人民公社豐門生產大隊;1983年,屬樟木頭區豐門鄉;1987年,屬東莞市樟木頭鎮豐門管理區;1999年,屬樟木頭鎮裕豐行政村;2005年,屬樟木頭鎮裕豐社區。
世居村民皆為蔡姓,其先祖於明崇禎五年(1632年)從揭西河婆尖田尾遷至東莞樟木頭官倉,清乾隆四十年遷至當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346人,其中男性171人,女性175人;80歲以上13人,最年長者94歲(女);海外留學3人;歸僑3人。外來暫住人口2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5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30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村民均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樟木頭話。
傳統生產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的農作物有水稻、花生、甘蔗等,以及荔枝、龍眼、橙、柑等果樹。1992年後隨著工業化的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2015年,村內有祥福廠、集美廠兩家大型工業企業,村集體經營以廠房、商鋪出租為主,總收入26.4萬元,集體總資產172.5萬元,淨資產165.2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房屋出租、商業經營、集體經濟分紅等。
村有樹齡129年、124年的細葉榕各1棵,有樹齡144年的龍眼樹1棵、樹齡139年的欖樹1棵,均為鎮級古樹。特色農產品有觀音綠荔枝、糯米糍荔枝、桂味荔枝。傳統節慶食品有甜粄、艾粄、粽子、喜粄、芋糕、蘿蔔粄等。
省道莞樟東路經過村境。1980年通電,1990年通電話、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通自來水,2000年通網際網路。村中有籃球場1個。
村內有客家傳統民居50座,其中建於清朝、民國時期的泥磚、石頭瓦房總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該建築群四橫四縱排列整齊,房屋均為硬山頂,“金包銀”牆,內泥磚、外青磚。門楣下有灰塑彩繪壁畫裝飾。保存基本完好,有少量外來工居住。
村有宗祠2座。明發蔡公祠,建於清道光十年(1830年),占地面積60平方米,已破舊;2015年,仍作宗祠使用。疊華蔡公祠,建於清道光十年(1830年)至道光十九年(1839年),占地面積60平方米,用青磚、杉木等構建,布局一進;2015年,仍作宗祠使用。
麒麟舞形成於清朝,每逢春節或重要場合均舉行活動。每年正月初一,麒麟隊按先左再右後中順序,由年長者捧錦盒帶路,到每家每戶登門拜年,祈禱新的一年平安。戶主要出門放鞭炮相迎,並將紅包放在錦盒中。麒麟舞有尋青、驚青、聞青、試青、采青、吃青、吐青、吞青等情節,展示麒麟甦醒後,模仿貓狗吻腳、吻尾、互相吻頭、吻身等動作,表現其喜、怒、哀、樂等情緒。
每年正月初八,凡上年新生男嬰的父親到祠堂舉行“點燈”禮,並且每天都要為油燈加燈油,保證油燈不滅,直至元宵節後結燈。只有在完成“點燈”禮後,孩子才能得到家族的承認,成為家族的正式成員。
每年清明節前,蔡氏男丁統一在大祖墳祭祖,祭祖完畢,全村老幼一起吃晚飯。另外,村中老人自發組織於春節、清明節,買水果、豬肉、三鳥(雞、鴨、鵝)、香燭等物品到祠堂或祖先墓前拜祭。
1921年惠樟公路動工興建,途徑豐門、赤山、石壁圍。至1927年建成通車。
1937年11月23日,日軍向南掃蕩沿惠樟公路進入官倉村鯉魚排地段時,抗日自衛團在鳳山廟樹林裡擂鼓報警,日軍聽鼓聲大作遂折回石壁村、刁龍村駐紮,沿途搶掠民財,強姦民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