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壁村委會,屬於壩區。距離村委會1.00公里,距離鎮3.00公里, 國土面積14.15平方公里,海拔1995.00米,年平均氣溫14.84℃,年降水量818.38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蠶豆等農作物。有耕地2028.00畝,其中人均耕地0.46畝;有林地2803.20畝。全村轄9個村民小組,有農戶1162戶,有鄉村人口4612人,其中農業人口4491人,勞動力267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146人。2013年全村經濟總收入7104.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072.00元。 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務工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壁村
- 行政區類別:雲南省
- 所屬地區:大理祥雲縣
- 下轄地區:沙龍鎮
- 地理位置:雲南省
- 面積:14.15平方公里
- 人口:4612人
- 氣候條件:亞熱帶
基礎設施
自然資源
農村經濟
特色產業
人口衛生
村務公開
發展重點
文化教育
人文地理
石壁村由元朝到清朝時期,曾有過私塾、義字、書院。在祠堂廟宇中開辦,培養本村或本族子弟,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科舉、興學校", 1911年清代結束開設學校,石壁村設初等學校一所,改名為"啟蒙國小"。到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石壁分校成立。石壁村國小成立至今為本村培養出了進士(楊大升、楊龍澤)、舉人(楊洋)、將軍(楊正泰)、亞元(楊超裴)、文生(李朝棟)。解放時期有團職(楊積義)、營職(李東山、楊經維),縣處級幹部數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有博導、博士、碩士、研究生、大學生、師範生等數百人,從歷史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石壁村的人才層出不窮,支援著祖國的建設。村民之間和諧相處,親情友誼為尚,民風純樸,男掙女集,逢年過節或休閒,村民自發組織業餘表演舞蹈和秧歌,活躍於村頭巷尾,一片歌的海洋,熱鬧非凡。
新農村建設
1、農田基礎設施薄弱,機械化水平不高, 村內有1000多畝土地需要建立配套灌溉溝路。
2、農民科技素質低, 農民職業技能培訓還有待加強,青年農民在村內企業和外地打工,因缺少一技之長,大都從事勞動強度較大、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中老年農民從事蔬菜生產和養殖業,缺乏專家指導,獲取科技、市場信息的渠道有限,並缺少現代化信息設備。
3、公共事業發展滯後,生活條件有待改善, 一是自來水管線嚴重老化,跑冒滴漏嚴重,需要資金添置設施、更新管線問題。二是缺少垃圾集中處理設施和場所,村內環境衛生有待進一步改善。三是村內道路需要改造和硬化,規劃建設,按照"一年有起色、三年見成效、五年上台階" 的目標。
4.生活質量進一步改善,提高農機裝備動力,全面落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5.農民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 實施農業部科技入戶工程和陽光工程,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使95%青年農民至少掌握一項專業技術,90%的富餘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建立健全農業信息服務網路。使九年義務教育兒童入學率保持100%,國中階段普及率達到100%。積極開展民眾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改善村文化娛樂設施,引導健康向上型文體活動。反對封建迷信,杜絕宗派勢力和非法宗教活動,引導村民制定完善《村規民約》,自覺破除陳規陋習,樹立文明新風,切實加強民風建設,讓民眾安居樂業。
6.村容村貌進一步改觀 調整現有4個自然村部分不合理的彎道、岔道,使道路系統方便、順暢、合理,改造建設道路7公里;實施村內綠化工程,使全村綠化覆蓋率達到80%;提高垃圾處理能力,實現垃圾集中清運處理,規劃建設建築風格統一的居住區,改善人居條件;實施村內幹道硬化靚化工程,
7.民主制度進一步完善, 繼續發揮黨組織的帶頭作用,建立適應新農村建設的組織體系。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信息化程度。規範執行農村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落實農村集體生產公益事業用工"一事一議"制度,使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得到有效保障,進一步加強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使村民對村級管理的滿意度達到95%以上。
地圖信息
地址: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