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瀨聽猿

《石塘瀨聽猿》是南朝詩人沈約所作的五言絕句。這是一首寫景寄情的小詩,詩人野外獨佇,萬籟俱寂,四曠幽冥,不見月明風清,惟聞夜猿長鳴。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石塘瀨聽猿
  • 創作年代:南朝
  • 作品體裁:五言絕句
  • 作者:沈約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石塘瀨聽猿
噭噭夜猿鳴①,溶溶晨霧合②。
不知聲遠近,惟見山重沓③。
既歡東嶺唱,復佇西岩答④。

作品注釋

①噭噭(jiào教):猿鳴聲。
②溶溶:雲霧瀰漫的樣子。
③重沓(tà踏):重疊。
④“既歡”兩句是說:既高興地聽著東嶺的猿唱,又佇立靜聽著西岩的猿答。

作品鑑賞

“噭噭夜猿鳴,溶溶晨霧合。”噭噭:猿悲鳴之聲。溶溶:原指水流動狀。此處當指晨霧方起淡淡飄忽欲合之狀。這兩句是說,夜猿聲聲悲啼,晨霧淡淡飄合。
夜猿悲啼,常常令人毛骨悚然,不勝淒涼哀傷之意。於是古代詩人的哀傷每每可見如巴東漁歌:“巴東三峽巫峽長,原名三聲淚沾裳”;陳子昂《晚次樂鄉縣》:“如何此時恨,噭噭夜猿鳴。”等等所以,張九齡大有“林猿莫夜啼”(《湘中作》)的體驗和感慨,可謂說盡歷代詩人的體驗和感慨。但在詩人沈約心中,卻獨獨喚起一種閒情野趣。
“不知聲遠近,惟見山重沓。”重沓:重疊,這兩句是說,這兩句是說,不知道猿聲是遠處還是近處發出的,觸目所及只看到山巒重疊。
“既歡東嶺唱,復佇西岩答。”這兩句是說,既高興的聽著東嶺的猿唱,又佇立靜聽西岩猿的應答。
詩人試圖找到猿的地方,可惜重山疊嶺,雲遮霧障,而悲猿之聲,忽遠忽近,東唱西答,絡繹不絕。於是,詩人一會兒傾聽東嶺的猿唱,一會兒靜靜的聆聽西岩猿的應答,節奏歡快,饒富情趣。
人的視覺常常受外界客觀條件的限制,或為高山所阻,或為雲霧所遮,不能暢其極至。但是聽覺就不同了,則可以超越這些限制,藉助想像的翅膀,飄颻到更廣闊的空間,任情自適。沈約似乎深諳此理,他正是抓住了聽覺的特點,著重寫聽覺的形象。所以全詩全從“聽”字落筆,首聯一句寫猿聲噭噭,是寫聽;二句寫晨霧溶溶,目不能遠視,惟聽覺可接遠方的猿鳴之聲,這是突破視覺的局限來加強,突出“聽猿”的效果。於是,有了第二聯寫寫耳朵聆聽之狀,次聯仍承第二句的寫法,雖寫到惟見山巒重疊這眼見之景,但顯然仍為“聽猿”張本,是從視覺襯寫聽覺,換了一個角度。末聯東嶺猿唱,西嶺猿答,這簡直就是猿聲的大聯唱,並因此生髮出無窮無盡的意趣。如此寫來,亦聞亦見,虛實相間,便造就了一個無限渺遠的空間。詩的澹淡沖遠的境界也宛然若現,詩人雅愛自然,聆聽大自然的清音,欣賞大自然的野趣的形象也就呼之欲出了。所以我們說,詩中景,全從“聽”中繪來;詩中情,也全從“聽”中生來。景致幽雅,情趣盎然,是南北朝時不可多得的一首好詩。

作者簡介

沈約(441-513)南朝文學家、史學家。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鎮)人。宋征虜將軍沈林子之孫、淮南太守沈璞之子。歷仕南朝宋、齊、梁三代。助梁武帝登位,為尚書僕射,封建昌縣侯,官至尚書令。公元494年(齊隆昌元年)任東陽郡(陳代改為金華郡)太守時,建軍台玄暢樓(後改名八詠樓)。他提出詩歌創作“四聲八病”之說,是齊、梁文壇領袖。作詩精密工整,尤注重聲律、對仗。詩文之外,又長史學。其據舊版增改所撰《宋書》百卷,資料翔實,傳記評論,頗有識見。著有《齊記》、《四聲譜》、《梁武紀》、《梁儀注》、《沈約集》等。死後謚隱。明人張溥輯有《沈隱侯集》。
沈約雕像沈約雕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