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堡走馬

石堡一帶傳承較為完整,套路表演多樣化,傳承鏈條持續,其表現形態有考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堡走馬
  • 外文名:Shi Bao Ma
  • 地點:石堡一帶
  • 類型:套路表演
基本內容,歷史淵源,基本特徵,相關器具及製品,主要價值,瀕危狀況,傳承譜系,保護計畫,所在區域及其地理環境,

基本內容

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
該項目在石堡一帶傳承較為完整,套路表演多樣化,傳承鏈條持續,其表現形態有考究。比如[白馬分鬃]、[四馬歸槽]、[四季發財]、[卷白菜]、[龍擺尾]、[辮蒜]、[二龍戲珠]等表演起
來,陳列布局相異,各有特點。表演通常以16匹馬為一個隊伍,一馬兩個表演者,一牽一騎,通過步法移動變換不同的造型;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現已派生出兩大類別:戲劇人物走馬和神話故事走馬。

歷史淵源

該區自漢以來為宜君人口聚集地,平整的土地,充足的水肥,造就了殷實生活,人們結社興市,藉以生產生活中馬拉犁、馬拉車的普遍現象,衍生出能夠表達農民祈求農事繁忙,收成更加如意的朴素願望的舞蹈形式。在世代傳承中,把歷史名人、傳說故事附加在表演者的形象上,而更加豐富了此舞蹈的內容。

基本特徵

1、表演以2人為1個單位,1牽1騎,以16匹馬為一個完整隊伍;

2、表演套路有:[白馬分鬃]、[四馬歸槽]、[四季發財]、[卷白菜]、[龍擺尾]、[辮蒜]、[二龍戲珠]等十多種;
3、騎者多裝扮為高大的神仙,歷史名人形象,表演時腳尖著地,腳跟懸空;
4、一般在春節、廟會等大型節慶活動中表演。

相關器具及製品

馬匹模型、服飾、馬鞭或拂塵。

主要價值

1、具有展現陝西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創造力的傑出價值。

2、是紮根於宜君石堡一帶的文化傳統項目,世代相傳,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3、具有增強社會凝聚力和社會穩定的作用。
4、對維繫此表演形式在地域間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因市場經濟的衝擊,人們價值觀念的變化,該項目已面臨消失的危險。

瀕危狀況

1、傳承方式呈單線傳遞狀態,各傳承人都年事已高;

2、現在世傳承人接受的技法已不完整,新一代的年輕人對學習此本領認識有誤區,缺乏主動性。

傳承譜系

據傳承人楊萬生(65歲)介紹:其傳承方式呈族傳式,是其父教給他的這套本領。楊青山、楊萬生、楊鐵虎(57歲),按家譜記載可上溯到明成化年間。

保護計畫

2003年以來,通過爭取政府扶持,每年向該村投入3000元保護費用,用於民間舞蹈傳承保護工作。
一、主要保護內容
傳承人、表現形態、隊伍。
二、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建立了項目檔案;
2、建立了傳承人檔案。把傳承人視為地域文化名人不定期在物質上予以慰問。
3、指導石堡村小,編寫了《民間舞蹈—走馬教程》,擬訂於2006年在村小體育課教學中推廣。
三、十年保護目標
(1112目標)建立一個集文字、影像、實物展示等保護措施齊全的檔案室,於石堡村成立一支80人的走馬表演隊伍:編寫一本教程,西村、堯生兩個鄉鎮中小推行“走馬”進課堂工作。
四、五年保護工作計畫
2006年保護措施:蒐集、整理、立檔;預期目標:摸清走馬存在狀況。
2007年保護措施:把教程編寫列入全館年度工作計畫,支付基本組織費用,支持石堡村組織基本班底,推出成熟的表演形式。預期目標:編寫一本教程,在該村組建一支32人的表演隊伍。
2008年保護措施:開展民間“走馬”理論研討和節目編排評選活動。預期目標:推出5個新的“走馬”表演節目。
2009年保護措施:協同教育部門,從表演隊伍中選拔優秀人才,為西村、堯生兩鄉鎮中國小配備民間社火輔導員。預期目標:啟動“走馬進課堂”計畫。
2010年保護措施:從臨近村組或學校選拔50人填充到藝術隊伍中,在活動中評比出部分表演套路新穎的節目,指定藝術團編排推出。預期目標:擴充西村走馬表演隊,使其固定人數達到8人,實現活動經常化,節目內容多樣化。
五、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採取音、影、像、物等手段,實施完成立檔工作;
2、通過創作,調演方式,推出新的走馬作品;
3、加大投入,保障團體運行;
4、加強培訓輔導,壯大藝術隊伍;
六、建立機制
村藝術團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的指導下開展工作,設立2萬元的專項經費,用於平時的排練管理工作;利用民間集資的方法,在該村建設1000平方米左右的設施場地,確保該項目的正常活動。
七、經費預算及依據說明
保護工作已經啟動,2003年以來,已有近萬元的資金投入套用到保護工作之中;縣上多次的調演活動客觀上起到了保護作用;按縣上計畫,擬從07年啟動2萬元專項資金用於保護工作。

所在區域及其地理環境

石堡走馬分布於銅川市宜君縣東部塬區石堡一帶,該區屬黃土高原殘塬溝壑區,東與白水相連,北與黃陵縣為鄰。這裡人口密集、土地肥沃、道路平坦。據《宜君縣誌》記載,北魏時,在此設有“石堡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