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堂山

石堂山

石堂山位於內鄉縣城西南27公里的乍嶇鄉境內,東距內鄉縣衙27公里,北距省道豫52線11公里,西距淅川丹江遊覽區20公里,距寧西鐵路內鄉站30公里,南陽飛機場95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堂山
  • 外文名稱:Shi Tangshan
  • 地理位置:河南省 內鄉縣
  • 氣候類型北亞熱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
  • 開放時間:全天
  • 景點級別:地方景點
相關內容,歷史沿革,相關典故,文化內涵,鄧窯遺址,碑林傳史,竹林滴翠,古柏迎賓,龍潭湧泉,寨頂望江,鄧窯考古,奇洞探幽,石林尋怪,碑林鑒史,馬溝采果,

百科名片

石堂山乃中原名山,道教的著名勝地,是聞名遐邇的麻衣道場。在歷史上,因麻衣子影響深遠,和武當山的張三豐不相上下,故有“南有武當,北有石堂”之說,地位十分顯赫。

相關內容

自唐代貞觀以來,歷代皇帝對石堂山多有敕建,規模不斷擴大。鼎盛時期,有“千頃上下寺,萬頃石堂山”之譽。這裡的上下寺指的是今天淅川縣的香嚴寺,因明清時期規模巨大,分上寺、下寺,後因修建丹江水庫,下寺沉入水底,現只剩上寺,但仍能見其規模。又因此山諸神有求必應,十分靈顯,特別是在祈雨求福上更是如此,周圍八百里民眾有“石堂神靈,有求必應”之傳。石堂山古稱靈堂山,山上有靈堂觀,不但在古代人們認為這裡是風水寶地,有“死葬石堂,福澤久長”之說,紛紛把祖先或自己的後事定在那裡,使地價飛漲,而且現在中國周易研究會的專家對這裡山環水繞的地勢也讚不絕口,認為這裡確實是靈魂安息的絕佳首選之地。
其山麓有洞,狀如石堂,故名石堂山。山勢南北走向,面積5平方公里,山勢陡峭,海拔460米。石堂山山清水秀,風景秀麗,有“奇石、幽洞、古柏、龍泉”四絕聞名於世。
奇石是石堂山第一景,山以石名,奇石隨處可見。有大片怪石林立的奇石林,也有大堆形態怪異的奇石坡,還有隱身於樹下的奇石陣,令人驚詫莫名,想摸想玩想攀想攝。
幽洞是石堂山第二景,山以洞顯。石堂山山名由山腰有洞若堂而來,其上其下,山洞頗多,原有十八洞之說,現如今據詳細考察有二十一洞之多,特別是十二龍潭洞、石堂洞、蝙蝠洞、鵓鴿洞、臥虎洞等,引人入勝。十二龍潭洞泉、潭、洞、鐘乳石互動輝映,堪稱中華一絕。相傳它是由一股來自山頂的泉水沿山勢而下,在洞中匯聚成潭,潭潭相連。因洞內水深,常人往往不能入內,只有在天旱時才可深入至四潭。洞中鐘乳倒掛,怪石嶙峋,流水潺潺,引人入勝。石堂洞又名麻衣石室,史載為神相麻衣子修道之所。他在洞中清修十九年終成正果。洞口狀如天眼,洞內寬敞如堂,夏不落雨,冬不坐雪,四季如春,溫涼如玉。
古柏是石堂山的第三景,相傳有一千多年的樹齡的樹幹有30多米高,胸徑需3人合抱,雖歷經千年滄桑,仍枝繁葉茂,生機勃勃。樹幹扭曲盤旋上升,枝椏彎曲分叉,活似一條張牙舞爪、盤旋升空的巨龍,故此柏又稱龍柏,被當地人譽為石堂山的保護神。
龍泉是石堂山的第四景,龍泉在唐太宗之時被敕封為“顯聖洞勝泉”。因此泉來自十二龍潭,所以叫龍泉,一年四季長流水,不因天旱而減,不因雨澇而增,飲之清洌甘甜。山下民眾多有長壽者,經科學化驗,他們所飲泉水富含多種微量元素,是名符其實的礦泉水。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內鄉縣著名女作家劉麗黎在她的長篇小說《憔悴女兒心》中對石堂山也有詳細的描述,且故事就是以石堂山為背景展開的。

歷史沿革

石堂山道觀始建於晉朝,唐宋時期為中國道教聖地。景區內原有普濟宮、三清殿、文昌閣等,建於唐貞觀年間(公元627年-649年間)。唐貞觀13年,唐太宗李世民頒布詔書,下令建造石門靈堂,封麻衣子為慈惠濟真人。
全真教七子之首,丘處機輔佐成吉思汗入關,平定中原,定都北京後,隱此宮修身養性。宮前有成吉思汗皇帝召丘處機(全真教真人)手詔碑刻,成吉思汗賜予丘處機虎符和璽書。璽書內容就是現存於內鄉縣石堂山普濟宮《成吉思皇帝賜丘神仙手詔碣》的碑文。
另有宋、元明清歷代碑刻40餘通,充分體現該景區的人文歷史源源流長。
石堂山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有著1700多年的歷史,歷代名人騷客在此留下諸多名句碑刻和民間故事,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源淵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石堂乃石堂山山麓一洞,狀如石堂,得名,此洞深十餘米,洞口長2.8米,寬1.5米,下面 一寬闊處高1.9米,4米見方,如一居室,內石桌、石床、石几等一應之物俱備,乃麻衣子 李和修道之所。

相關典故

麻衣子姓李,名和,字順甫。世居秦中,父李思溫,號西寧君真人。生於晉穆帝昇平元年(公元357年)三月十五日。史書記載他“紺發美質,臂力絕等,性明慧 ,契悟玄要。”意思是說麻衣子當年頭髮深青帶紅,長相英俊挺拔,體力超乎常人,天生 聰明才智,能深刻領悟道家玄學。因修行時常葛巾麻履,也就自稱麻衣子。洞內冬暖夏涼 ,常年溫度恆定在攝氏18度左右,四季如春,且空氣不乾不濕,令人感覺十分舒適,確是 一個絕佳的修身養性之地。晉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年),李和“二十有八,以學道 之志,告請親友。常獨行終南山,逢一道者倚阜危坐,謂真人曰:“吾久候汝,授以秘訣 。南陽之間,湍水之陽,有山靈堂,汝往之,當有異人率從拜附,可以拜神功蒼茫。”… …真人神其言,往求靈堂於湍陽者久之,莫遂所在,遂遇樵者,欣然導入洞門……自是坐 洞中十有九年。……真人道術大行,鄉人益神之。”麻衣子在此洞中修行十九年,終成正 果,享年一百有一歲。流傳於世近千年的《麻衣神相》一書即傳達室為麻衣子所作,對後世的民間觀相、勘輿之學影響極為深遠,在我國道教史上地位十分重要,歷來被世人十分 推崇,全國各地也建有祠堂紀念。洞外蒼松翠柏,鳥語花香,清幽宜人。正應了一名民謠 :“有名石堂山,坐落西南天,山腰有石堂,堂內好修仙。”現在洞壁上還隱隱有一道者 的身影,盤腿而坐,高大挺拔。至今,遠近百里信道之人還會在此焚香參拜,祭拜一下這位得道高人。石堂對於研究古代道人修行有極大幫助。
傳說中,每年農曆二月十五為太上老君即老君爺的生日。千百年來,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石堂山道觀就為祝賀老君爺生日而舉行盛大的聚會,會期三至五天,總有一台或兩台大戲上演。四面八方數百里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成群結隊,鑼鼓喧天,各種道事齊全,黃籮傘引路,打著龍鳳旗,放著三眼銃,騎馬的、坐轎的、挑挑的、擔擔的,前來朝拜、趕會,進香、燒紙,滿山人聲鼎沸,爆竹聲成天不斷,震天動地,響徹雲霄。會間,百姓進行物資交流:山貨、土特產、籮筐、簸箕、頭繩、花布、攤點繁多,交易興旺,川流不息。有的補鍋賣鏟、賣歡喜蛋、吹糖人,有的耍武藝、玩把戲、說書賣唱,有的算命摸骨、看像占卦、賣藥治病,五花八門,應有盡有,熱鬧非凡。各種小吃應有盡有,湯鍋成群,什麼粉湯、水煎包、粽子、糊辣湯、油條……。石堂山道觀大會盛事空前,景象繁榮,在南陽範圍內頗具影響。

文化內涵

石堂山不但有自然景觀,還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鄧窯遺址

鄧窯為宋代北方汝窯系瓷窯,創燒於唐,盛於兩宋,至金元時期仍在燒造,時間長達600餘年。鄧窯以燒青瓷為主,瓷為淺綠色。當時的鄧窯產品十分豐富,種類多而齊全,風格獨特,質地精良。所出器物得到了北宋皇宮的賞識,派出職官進行管理,產品也曾遠銷海外,在歷史、藝術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價值。1986年省政府公布鄧窯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以石堂山為中心,共約6平方公里的面積為保護範圍。現在,遊客在這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隨處可見到瓷器碎片等宋窯遺蹟;

碑林傳史

在石堂山竹林之後,文昌閣遺址之前,矗立著17通元明清三代的碑碣。近兩年來在附近的地下及舊房之中又發現整碑3通,殘碑5通,其中部分碑刻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如《成吉思皇帝賜丘神仙手詔碣》、《紫清白真人無極圖和嗣漢三十代元師虛靖先生心說碑》和《石堂山麻衣道場重建十方普濟宮碑》等,不僅有助於我們了解道家的思想,而且也有助於我們了解這一地區在歷史上的旱澇災情和風土人情等。碑刻的書法藝術也甚為可觀,有隸書、楷書、行楷等體,運筆自然,剛柔相濟,宛如鐵劃銀鉤,不失為大家手筆。1982年7月,內鄉縣人民政府公布石堂山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竹林滴翠

石堂山竹園有百十來畝,現在還在不斷地向周圍擴張,從遠處看鬱鬱蔥蔥,遮天蔽日,到近處看,修竹百竿,青翠欲滴,風移影動,珊珊可愛。夏季到訪,令人暑氣頓消,俗氣全無,物我兩忘,似入清涼世界。

古柏迎賓

石堂山有一千年古柏,胸圍約6米,高約30米,雖歷經千年風雨仍枝繁葉茂,生長旺盛,被當地百姓崇之為“石堂山的守護神”、“神柏”等。他低垂下來的虬勁的枯乾樹枝,既像龍爪,又像人手,歡迎招呼來石堂山的每一個人。

龍潭湧泉

十二龍潭的水在石堂山是一奇。這龍潭水是一股不知來自何處的甘泉,冬不見減,夏不見增,清洌甘甜,且富含各種礦物質,是名副其實的礦泉水。它從龍潭洞口汩汩而出,雖不大卻是“泉眼無聲細細流”,滋潤了附近的土地和鄉民,是當地人的“生命泉”。

寨頂望江

石堂山小天池附近有一古寨,寨不大,但確是附近的一個制高點。每到天高氣爽,晴空萬里的時候,立於寨頂,往西眺去,就能隱隱約約地看到淅川丹江的一脈水線。雖隔百里,卻能望見,亦屬奇觀。 天池賞月。石堂山大天池所在地的苗家山是石堂山附近諸峰的最高點。每當丹桂飄香的金秋時節,乘著月明星稀,帶著果蔬佳肴,坐在天池附近,望著那一輪明月,聽著蛙鳴蟲唱,似有“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之感。

鄧窯考古

鄧窯遺址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屬於汝窯系,是宋代五大官窯之一。現在在遺址內遍布著碎瓷片,還會發現一些古代的窯址。無論你是走在青青的田野間,還是倘佯在堰河邊,總會有一些發現和收穫,這裡是一個考古好去處。

奇洞探幽

在石堂山上洞穴遍布,有二十幾處之多,且每一洞都不一樣,著名的石堂洞、十二龍潭洞、鵓鴿洞、蝙蝠洞、老虎洞、蓮花洞、黃龍洞、野狼洞等。洞內不但有鐘乳石,且洞壁五彩斑斕,耀眼奪目,又深不可測,真讓人想探險去看個究竟。

石林尋怪

石堂山上奇石密布,既有重達幾十噸重的巨形怪石,又有拳頭大小的玲瓏奇石。怪石有的象駱駝,有的象老虎,有的象龍,有的象怪獸,有的什麼也象,又什麼也不太象,簡直是巧奪天工,讓人目不暇接。人置身其中,就象走進道家的奇門遁甲,活脫脫的一個奇石迷陣。

碑林鑒史

石堂山碑林的碑文史料價值極大,既有利於我們研究麻衣子在石堂山修練、丘處機在石堂山傳道的情況,也有利於我們研究當地的旱情及雨澇災害情況,以及時預防化解,還有利於我們研究道家的養生思想及碑刻的書法藝術。

馬溝采果

在石堂山的後面,有一道美麗的山溝——馬溝。這裡三季有花,四季長青,且多植桃、梨、杏、柿等果樹,再加上有一道小溪在溝底蜿蜒流淌,更使這裡猶如世外桃源。登臨石堂山後,到馬溝里采采野果,吃吃農家飯,享受一下農家生活,就有點象返璞歸真、道法自然的味道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