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縣小松中學,創建於1958年秋。初名為“石城縣小松初級中學”,校址在原小松公社(現在的小松中心國小)北側,第一任校長為胡家塘。1991年4月19日,經鎮第二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將鎮內的石田、桐江併入小松中學。形成了2002年擁有42個教學班,2646人,152名教職工的全縣最大的農村中學。現有占地20010平米,校舍11458平米,山地水田60多畝的農村中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城縣小松中學
- 英文名:Komatsu Shicheng County Middle School
- 創辦時間:1958年
- 占地面積:20010平米
組織機構,學校機構,黨、工、團、少先隊、學生會組織,師資隊伍建設,德育工作,德育工作概況,現階段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規劃,教學工作,學制與課程設定,現階段教學工作常規,學校招生及升學情況,總務工作,校園校舍建設,教學設施設備,財務管理,財產管理,生活管理,農場管理,
組織機構
學校機構
一、學校領導體制的沿革
1958年秋學校創辦後,實行校長負責制。1969年秋,學校管理權下放小松公社管理,直至1970年。1971年後恢復實行校長負責制至今。校長主持學校全面工作,另配副校長若干名協助校長工作,下設教導處和事務處。1989年8月,設教務處、政教處、總務處,2002年增設現代技術教育處。1978年學校另設黨支部。學校還設有工會、共青團、少先隊等組織。
二、學校主要機構
(一)教導處
教導處是學校重要的組織機構,主管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教導處設主任1名,副主任1--2名。1989年後分解為政教處和教務處。
(二)政教處
政教處是由1989年從教導處分解出來的組織機構,主管師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學校安全、紀律、衛生、綜治、住校生等工作,設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三)教務處
教務處是由1989年從教導處分解出來的組織機構,主管教學、教研、實驗、圖書、資料、文藝、體育、招生等工作,設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四)總務處
總務處是由學校事務處轉化而成的,具體負責學校的後勤工作,設主任1名,副主任1—2人,下設出納1名,會計1名。2006年下學期開始縣教育局實行報帳制後,不再設會計、出納,只設報帳員1名。
(五)現代技術教育處
現代技術教育處是2002年9月為適應學校現代技術教育發展而設立的組織機構,主要負責學校微機、實驗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設主任1人。
黨、工、團、少先隊、學生會組織
一、黨組織
學校創辦初期,黨員人數少,學校黨員與小松公社衛生院的黨員共同構成一個文教衛生黨支部,支部設小松衛生院。
隨著中學黨員人數的增多,1978年,小松中學、桐江國中、石田國中三校的黨員從原文教衛生黨支部分離出來,構建了小松中學黨支部。
學校黨組織歷來十分重視自身建設,建立了健全的會議制度、議事制度、發展黨員程式等,能按照上級黨政要求,定期召開黨員大會,認真學習和宣傳上級檔案精神,開好民主生活會,注重從先進教師中發展黨員,壯大組織隊伍,直到2004年,學校黨員數最多達到27人,2008年學校有黨員18人。
學校黨組織領導班子注重作風建設,班子團結向上,以身作則,率先垂範,求真務實,清正廉潔,敢抓敢管。
學校黨組織十分重視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視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形成了“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先做到;要求教師做到的,黨員教師先做到;要求黨員教師做到的,黨員領導幹部先做到;要求黨員領導幹部做到的,校長、書記先做到”的良好風尚。特別是2006年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以來,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
學校黨組織多次被評為小松公社(鎮)及石城縣“先進黨組織”。
目前,我校黨員在各自的崗位上日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工會組織
學校工會是由教職工組成的民眾性組織。它的任務是協助學校黨組織和行政,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做好教職工思想工作,關心教職工的生活福利,經辦教職工互助儲蓄金,豐富教職工業餘文化生活,開展好“送溫暖”活動等。
小松中學工會委員會於建校後不久成立。初期屬縣總工會直接領導,後來屬縣教育工會直接領導。
學校工會委員會由工會會員選舉產生,每三年為一屆,設主席1名,主管工會的全面工作;組織委員1名,負責組織發展工作;宣傳委員1名,協助行政做好教職工的政治思想工作;文體委員1名,負責教職工的業餘文化生活;財務委員1名,管理工會財務帳目。
學校歷來十分重視工會工作,特別是小松、桐江、石田三校合併後,學校逐步健全了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自1993年3月28日召開了小松中學並校後第一屆一次教代會後,每年一次,每三年一屆,到現在已經連續召開了五屆教職工代表大會。學校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的健全,完善了民主監督管理的體制,進一步激發了教職工的主人翁責任感,廣大教師代表分別從學校管理、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學校建設、教工福利等多角度、多方位書寫提案,提出許多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對發揮民主管理學校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學校工會在委員們的努力和全體教職工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工作富有特色,多次被縣總工會和縣教育工會評為“先進基層工會”和“先進教工之家”。
三、共青團組織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黨的有力助手和後備軍。小松中學共青團組織在學校黨組織的領導下,一天一天得到發展,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學校創辦初期,學校團支部緊緊圍繞學校“學英雄、創三好”的中心工作開展活動,教育青年學生熱愛祖國、熱愛黨,樹立雄心壯志,服從黨的需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共青團在廣大青年中威望高,極具凝聚力。
60年代初期,共青團教育青年發揚革命傳統,提倡艱苦奮鬥精神,對於戰勝三年困難起了很大作用。
1963年3月5日,毛澤東同志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後,共青團組織廣泛開展“學雷鋒,創三好”、“學雷鋒,見行動”活動,廣大青年熱愛集體,關心他人,做好人好事在學校蔚然成風。
“文革”期間,受錯誤思潮影響,共青團的工作遭到嚴重破壞。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共青團組織又煥發了新的生機。共青團組織根據青年特點,配合學校各項中心工作,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寓思想教育於活動之中。廣大青年團員在教育教學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團組織成為黨聯繫廣大青年的橋樑和紐帶。
特別是1990年9月學校成立共青團委員會以來,學校共青團的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團的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每年都要開展文明禮貌,做好人好事,尊老敬老,一分錢獻愛心,手拉手互助,演講比賽,文藝匯演,讀書活動等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校團委多次被評為縣“先進團委”。2003年校團委被市團委評為“五四紅旗團委”。
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係到學校教學質量的好壞,我校歷來十分重視師資隊伍建設。主要有以下途徑:
1、校本培訓:首先是抓“三字一話(粉筆、鋼筆、毛筆、國語)”的過關,還有後來的計算機等基本功培訓;其次是抓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的提高,主要採取集體培訓、專題培訓、學科培訓和青藍工程等形式;再是通過請專家進來講學、向外引進先進教學經驗和理念的形式使教師得到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2、函授教育:1980年,江西師範學院建立函授部,1983年江西師範學院和江西教育學院及贛南教育學院均開設函授部。小松中學先後有21位教師參加函授學習,並獲專、本科學歷。
從1986年起,全省師範函授與衛星電視師範實行統一教學管理,統一教材,統一教學形式的函授教育,小松中學先後派6人參加學習,獲得專科學歷。
3、教材教法學習與考試:1985年至1987年,省教委對全省國中教師分別進行了三次教材教法考試,考核對象為1966年以後參加教學工作,學歷未達專科畢業程度的教師,經過三次考試,小松中學有25位教師獲《專業合格證書》。
4、自學考試:自1987年以來,國家教委成立自學考試委員會,通過自學考試,提高國民素質,我校先後有82位教師通過自學考試獲大專或本科學歷。
5、“三溝通”學習:1994年,凡自考、函授、電大畢業的在職人員以中專或專科為起點,通過三年的學習,經考試考核合格後,可獲專科或本科學歷,由江西師大、江西自考委員會聯合發給畢業證書,小松中學有8位教師獲專科學歷,18位教師獲本科學歷。
6、報送培訓:因有些學科教師緊缺,為培養該學科教師而在在職教師中選送優秀者參加江西教育學院1-2年的脫產培訓,再回到學校任教。學校於1995年起每年都會選派一些教師參加培訓。
7、骨幹教師培訓:學校根據上級檔案要求,定期或不定期選派一些優秀老師參加不同級別的骨幹培訓
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概況
學校德育工作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重要環節,它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息息相關。德育工作的任務是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武裝青少年思想意識,使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自覺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有用人才。
學校德育工作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展而不斷變化。我校德育工作走過了一條不斷探索的前進之路。
1958年學校創辦初期,積極開展學英雄活動。“聽黨的話,走社會主義道路”成為這一時期師生的心聲。
1963年,毛主席發出了“向雷鋒同志學習”的偉大號召,學校深入開展“學雷鋒,創三好”,“學雷鋒,見行動”等活動。學雷鋒、做好事在學校蔚然成風。
“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教育工作受極左思想影響。強調“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開“講用會”,搞“鬥私批修”,大興“階級鬥爭”,“路線鬥爭”。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處於一片茫然之中。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學校堅持德育為首的原則,認真貫徹鄧小平同志關於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重要指示精神,確定了新時期德育工作的內容,紮實有序地開展了一系列寓教於樂的教育活動,有效的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九十年代,以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核心,大力開展了公民道德規範、愛國主義、團隊精神、民族精神等宣傳教育活動。
進入21世紀以來,學校始終堅持“以德立校,依法治校,質量興校,科研強校”的辦學原則,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具有強烈愛國主義精神和強烈競爭意識,求實奮進的創新型人才”作為培養目標,全方位打造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形成“團結、求是、嚴謹、奮進”的校園氛圍。
現在,學校領導班子確立了“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的辦學理念,圍繞緊緊抓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這一中心,以加強學校內部管理為重點,以加強師生德育工作為先導,以深化課程改革研究為手段,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為根本,以加強文明校園創建為基礎的辦學思路,帶領全體教職員工,團結協作,求真務實,開拓創新,朝著“創建名校,造就名師,培養名生”的強校目標奮進。
現階段德育工作
我校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固樹立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思想,堅持“德育必做,德育實做”,細化德育管理,發揚“人人都做德育工作者”的優良傳統,抓好德育基礎常規,從嚴治教,管理到位,使我校德育工作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並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工作模式。我們針對校情,制定了德育工作總思路,即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各項活動為載體,著力擴大德育內涵,提高工作實效。圍繞“樹立遠大理想,培養學生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精神,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品德和行為習慣,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德育育人目標,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開展德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健全組織,編織網路,加強德育工作的領導。
1、為了使學校德育工作有組織、有領導,落到實處,我校成立了以校長為首的德育工作領導小組。
2、為健全德育教育機制,學校採用分線與分塊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模式,紮實編織德育網路,層層落實德育工作責任。形成了以政教處---年級組---班主任的日常教育;教務處、現代技術教育處----教研組----備課組的教學滲透教育;黨支部---工會---婦委會----團委----少先隊的活動教育和社會----家庭---學校的配合教育的有機整體,整合了最有效的教育途徑,發揮了最大的德育教育合力。
二、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確保德育工作順利開展。
教師在學校德育工作中起關鍵作用,學校一貫把師德教育放在工作中的首位,並按照12345工作目標開展各項工作。其工作內容主要是:每學期開好一次全校性的德育工作研討會;做好兩項民主評議:一是學生對老師的民主評議,二是老師對領導的民主評議;三是寫好三份總結:即班主任工作總結,學科教育總結及學生德育工作總結;四是加強政治理論學習,立足於學好“四法”:《教師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並結合社會形勢適時開展教育活動,如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英模學習教育活動等;五是每學期至少為學生做五件實事:每位教師幫扶“留守孩”一個,每星期與學生談心一次,每月從經濟上資助困難學生一點,每學期深入學生家庭家訪一次,每學期開展主題活動一次。通過這些活動,使教師明確德育工作要求,樹立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以身立教,時時處處抓德育的意識。再次,要求教師自覺地投入德育實施中,通過民主的課堂氛圍、課堂實踐以及自下而上的學生評議,以學促教,以學生德育促教師師德等形式,細心工作,保證德育工作順利有效開展。
三、加強隊伍建設,打造德育工作的生力軍。
1、狠抓班主任隊伍建設,鍛造德育工作的主力軍。首先是精選班主任,採取學校與學生同時聘任的辦法,把德行好,能力強的老師精選到班主任隊伍中來;其次是加強班主任的培訓,注重校本培訓,互幫互學,同時,也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提高班主任的工作素質;再是加強德育規律的研究和探討,提升班主任的工作水平;還有就是做好班主任先進典型的學習和先進經驗的推廣工作。
2、積極發揮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班幹部等小主人,小助手的自主管理作用。倡導學生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促進學生“自覺自律”,幫助學生“自信自強”,最終達到“自主自覺”的目標。
3、注重挖掘社會、家庭的助力軍作用。一是聘請法制副校長,請法律專家來校作法律知識報告;二是請老紅軍、老英雄和勞模來校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三是成立家長委員會,請他們定期來校指導工作。
四、做好學校安全工作,為教育教學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安全穩定是學校正常教育教學工作順利進行的前提和保證。為了強化安全工作,學校制定了一個原則:堅持以“預防為主,整建結合,重在建設”的原則;建立了兩項制度:一是《日常安全管理制度》,二是《各類應急反應制度》;落實了“人防、技防、物防”三位一體的防範措施;在安全問題上要求師生做到“四不放過”:問題原因不查清不放過,問題責任不明確不放過,問題無結果不放過和措施不落實不放過;做到“五個加強”:加強課間、午休(睡)的管理工作,加強發揮校外輔導的作用,加強騎車、乘車、防洪、防雷、防電、防火、防凍等安全教育,加強與派出所建立“警民共建”的聯繫,加強上下樓梯安全的管理。這樣,使學校成為使學生“時時安全、處處安全”的成長搖籃。
五、注重習慣養成,紮實抓好常規教育,形成良好的學風、校風。
好習慣可以成就人生。我校主要通過紮實抓好每日“六個一”、每周“十顆星”、每月一個主題的常規教育,禮儀、感恩教育和“四自”、“五抓”、“六養成”等有益教育活動,養成良好習慣,形成良好的學風、校風。
1、開展每日“六個一”活動,養成日積月累的好習慣。
每日“六個一”是:每日做一件好事,每日學一首小詩,每日記一句名言,每日背一組單詞,,每日練一個漢字,每日寫一篇日記。要求學生日日堅持,形成習慣。
2、開展每周“十顆星”評比活動,強化德育激勵機制。
為了提高學生自我素質,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學校大力開展了每周“十顆星”的評選活動。這“十顆星”為:誠信星、管理星、禮儀星、學習星、守紀星、衛生星、文體星、勞動星、才藝星和創新星。
3、開展每月一個主題活動,強化德育專題教育。
為了強化對學生德育的針對性教育,學校結合實際,聯繫歷史文化,開展了每月一個主題的專題教育。如:普法知識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八榮八恥”教育等等。
4、開展禮儀、感恩教育,強化德育思想基礎。
(1)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這是為人的必修課。為了做好該項工作,學校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抓文明禮貌用語教育,二是成立學校禮儀隊,三是要求同學之間有困難要相互幫助,四是建立好人好事獎勵機制,五是舉行傳統美德教育。
(2)開展了“感恩勵志教育”系列活動,其主要活動有:舉行“感恩勵志教育”報告會,主題班會,演講會,徵文比賽,要求學生回家給父母做小事、做實事、做好事,並致信父母老師說心裡話等。
在此基礎上深化開展“四自”、“五抓”、“六養成”教育活動。
1、“四自”教育入模。為了讓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為社會輸送有用之才,學校狠抓“四自”教育。即生活自理、學習自主、行為自律,人格自尊。並制定評價標準,使同學們行有所依。為把該項活動引向深入,學校開展了自我對照、互相監督、評比檢查、徵文總結等活動。
2、“五抓”工作定型。為了使學校的德育工作得到進一步的完善,並使學生從教育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校紮實開展了“五抓”工作,即一抓安全,二抓人數,三抓紀律,四抓衛生,五抓學習。活動中,學校通過宣傳教育、主題班會、監督檢查和簽定責任狀等形式,使工作落到實處。
3、“六養成”中淬火。通過“四自”、“五抓”教育,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已基本定型,為了防止他們在某些行為上的反彈,使他們的壞習慣徹底改掉,學校又從“六養成”著手,繼續深化教育,即思想上,愛國家、愛家鄉;品德上,遵紀守法、誠實守信;行為上,講文明、講禮貌;生活上,勤儉節約、美觀大方;學習上,勤學苦練、善思好問;身體上,注重健康、愛好運動,。這樣,進一步規範了同學們的言行。努力把他們培養成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合格中學生。
六、堅持走環境育人之路,強化德育實效。
校園環境不僅是師生學習和生活的一個物質空間,也是精神的外化和文化的表征,更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因素。學校十分重視校園的綠化、美化、淨化和文化。
十年栽樹,百年育人,學校一貫重視校園綠化工作。如今青青翠竹顯精神,尖尖塔柏露風骨,蒼勁雪松昭氣節。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學校時刻注重校園的美化工作。注重校園的遠景規劃和現實布局,注重校園的遠景與近景搭配,注重教學活動和生活環境的相得益彰。
只怕漫不怕爛,學校時刻不忘校園的淨化工作。每天兩小掃每周一大掃的衛生制度,使學生有了良好的衛生習慣,使學校有了整潔的教學環境。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文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現在學校力圖做到使每面牆都會說話,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七、做好“留守孩”工作,使他們離開父母不缺關愛,留守學校不乏親情。
進入21世紀,大量的人員外出打工,一些中小學生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親屬帶養和管理,形成了大量的“留守孩”。
我校“留守孩”數量較大,占了全校總學生數的四分之一多,做好這些學生的工作至關重要。為使他們“離開父母不缺關愛,留守學校不乏親情”,我校對“留守孩”工作高度的重視,制定了健全的管理制度,開設固定的活動場所,嚴格按照“三知三多,一員一組一中心”的要求,開展各項活動,堅持“愛、管、促、樹”的原則,對他們進行耐心的教育,細緻的關懷,使他們有“家”的感覺,“家”的溫暖。
八、積極配合上級有關部門做好各項工作,提高青少年文化修養。
我校堅持每學期開展“寫好一封信”、“讀好一本書”、“觀好幾部電影”等活動,豐富了學生的課餘生活,提高了學生的思想文化修養。
德育工作規劃
學校德育工作的好壞是關係到能否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一代,關係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成敗的一項戰略任務。為了有計畫地加強和改革學校德育工作,使學校與家庭、社會各方面,一同按照明確的德育培養目標,區別不同的教育階段,分清不同的內容、層次和要求,利用各種有效途徑,形成強大統一的教育合力,逐步實現德育工作科學化、系統化、制度化,不斷提高德育的整體效果,學校制定了符合實際,便於操作的德育規劃,具體內容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江澤民的“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在繼承學校德育優良傳統基礎上對德育工作進行整體改革。從學生實際出發,注重基本道德、基本觀點、基本文明行為的教育和養成,注重個性的心理品質和能力的培養;堅持實踐的觀點,引導學生適應改革開放和商品經濟的社會環境,並做到言行統一。加強學校德育的科學研究,探索在新形勢下中學德育工作改革的新路子。
二、德育目標
中學德育目標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個性心理素質和能力等方面,通過中學階段的教育,使學生達到以下目標:熱愛祖國、擁護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初步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樹立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鬥的志向;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和文明行為;具有誠實正直、自尊自強、勤勞勇敢、開拓進取等品質和一定的道德判斷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四有”新人。
三、近期規劃
四、遠景規劃
由於教育對象年齡特徵、思想發展狀況不同,所以德育工作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及年級特點。在總體德育目標的要求下,按不同年級,各有側重的進行分步實施。
1、思想政治教育
初一:熱愛祖國,熱愛家鄉,關心家鄉建設,初步具有惜時守信的思想觀點。
初二: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初步具有重視質量,講求效益的觀念,有基本的民主與法制觀念,知法、懂法、守法。
初三:使學生懂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主要內容,了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常識。相信科學,反對迷信和陳陋習俗。立志為實現“四化”,振興中華而學習,正確對待升學和就業,初步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2、道德行為規範
初一:遵守公民道德,懂得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禮儀。
初二:樹立勞動觀念,有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保持艱苦樸素的思想作風。
初三:具有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相結合的愛國主義和團隊精神精神。
3、個性心理素質和能力方面的教育
初一:養成誠實正直、積極向上的品質。
初二:自尊自強,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能力,自覺抵制不良影響,並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鑑定能力。
初三:形成堅毅果敢,不怕困難,敢於創新的品格。
教學工作
學制與課程設定
一、學制
小松中學創辦於1958年秋,當時為初級中學,只有國中,學制為三年。1970年9月開始招收高中班學生,發展為完全中學。學校按照“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改為“二、二”制,初、高中各修業兩年。1978年國中恢復三年制,一直至今。1981年高中也實行三年制。1983年,小松中學停開普通高中班,改設職業高中班,學制兩年,成為農村職業中學。1998年後停辦職業高中班。
二、課程設定
剛創辦時,國中開設了政治、語文、數學(代數、幾何)、物理、化學、俄語、歷史、地理、生物、音樂、體育、美術、勞動、衛生常識,文化大革命中增開農業基礎知識,工業基礎知識,體育改軍體,音樂改革命文藝,政治改毛澤東著作講用,外語課一度停開。
普通高中開設政治、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歷史、地理、體育。
職業高中開設政治、語文、數學、專業基礎課(農學、園藝、獸醫、公關文秘、書畫美術、微機操作等)。
從80年代以來,國中使用的教材較為穩定,科目有思想政治、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體育、美術、勞動技術等。1999年開始國中增開計算機課。
現階段教學工作常規
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學校必須加強教學常規管理。學校教學常規管理主要指教學秩序、教學環節、教學評價、教學科研與教學改革五個方面的管理。加強教學常規管理,是建立正常教學秩序、開展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完成學校教育任務的基本保證。在教學常規管理的實施中,必須端正教育思想,將教學思想的確立與教學過程的管理、教學結果的評價統一起來;必須實行民主管理,強化激勵機制,注重發揮全員參與管理的積極性。通過教學常規管理的實施,進一步促使學校教學管理水平和教師的自身素質、教學管理能力的不斷提高,實現教學管理的正常化、規範化、科學化。自建校以來,教學常規在不斷的充實和完善,日趨具體、科學,便於落實。但各個時期的具體內容不盡相同。現行教學常規管理的基本要求如下:
一、全體教師要認真學習《教學常規》,經常對照,做好自查,根據《常規》提出的標準和要求,規範教師的教學行為。
二、全體教師每學期期初都要根據學校對教學工作提出的總體目標和具體要求,認真地制訂教學工作計畫,落實好完成教學任務的各項措施,並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切實實施計畫,期末認真做好教學工作的總結。
三、認真地落實好教學過程中的六個基本環節:
1、備課:根據常規要求,積極參與集體備課。各備課組要進一步建立、健全集體備課制度,每堂課前都要認真地寫好教案,充分做好教學的各項準備(包括直觀教具、實驗或活動器材、電教用具等),不上無準備之課。杜絕不備課、無教案進教室上課的現象。提倡各學科教師利用網路收集備課資料,拓展備課內容。課後還須寫出教後感。
2、上課:教師應嚴格按課表上課,並用國語教學和開展活動,不得私自調課、停課或擅自改上自習課。公事外出由年級組安排課務,因事請假或其它原因需調課者,須提前提出,向教務處報批;臨時需要調課的,必須向年級組辦理相關手續。杜絕上課遲到或提前下課現象。教師要尊重、愛護學生,不譏諷、嘲笑和侮辱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教師上課不準接、打手機。課堂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內容正確、板書工整、語言規範,表達清晰、課堂結構安排合理。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擇宜而用,提倡啟發式,討論式的教育方法,提倡利用現代教學設備組織教學。樹立以學生為本觀念,課堂教學體現學生主體性、自主性、民主性;重視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注重基礎,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3、作業的布置和批改:各科教師都應該按照教學需要,精選和設計作業。嚴格控制作業量。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業習慣,強調格式、強調訂正。作業必須由教師自己認真批改,掌握情況,及時反饋,及時調整,改進教學。杜絕只有布置、不作批改或不及時批改的現象;提倡各學科教師進行作業面批。
4、預習和複習:教師應根據學科的特點和教學內容的需要,認真布置好學生每天的複習和預習工作,要提出具體要求,給予具體指導,並且落實檢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倡各學科教師布置學生利用網路收集學習資料、拓展學習內容作為複習和預習的要求。
5、輔導:教師應重視課內外輔導,提倡各學科教師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各學科須成立課外興趣小組,語文組要求成立文學社。
6、考試:全體教師應按照要求,認真做好複習、命題、、監考、閱卷、統分、分析、講評工作。學校規範期中、期末和每月一次的考試。密封裝訂試卷,統一閱卷,統一登分,嚴格考場紀律,限時做好教學質量分析、情況匯總等考試的常規工作。杜絕由於監考教師缺乏責任心影響考試秩序的現象,禁止擅自離開試場,或在試場內吸菸、看小說、看報紙等,保證考試期間的正常秩序。有監考安排的老師一般不能請假,沒有監考安排的老師須正常到校工作。
四、全體教師應積極投身於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
1、聽課:積極開展互相聽課、評課活動,研討和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可以在備課組內聽課,也可以跨學科聽課。任課教師都應該歡迎和接納其他老師聽課。每學期聽課,領導不少於20節,教師不少於15節。師徒結對的教師,每月要求互聽課2節以上。每節聽課要有完整的記錄和意見交換。
2、開課:各教研組根據各學科確立的課堂教學改革的專題或重點,主動爭取,積極上好“六課”:一是新上崗教師上亮相課(摸底課);二是青年教師上匯報課(過關課);三是中青年教師上優質課(魅力課);四是骨幹教師上成果課(推廣課);五是學校領導示範課(導向課);六是學校名師上自主教材研究課(創新課)。教師不斷探索和總結課堂教學改革的經驗和方法,湧現了一批積極改進課堂教學,在全縣、市有影響的骨幹教師。
3、課題:每位教師都應該加強教學理論學習,都應該結合自己教學工作,有經常性的學習和鑽研的專題,大部分教師都應該有自己明確的研究課題。在教學實踐中提高教學研究水平,以教學科研來促進教學質量提高。
4、論文:每位任課老師都要認真總結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教學經驗。根據自己的鑽研專題或研究課題,每學期撰寫不少於一篇教學專題總結或教學研究論文,參加學校和上級單位的論文評比交流。青年教師每周完成一篇教學手記。
5、課件:每位任課老師都要積極學習現代教學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積極採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注重通過改進教學手段來改革課堂教學方法。青年教師必須學習多媒體課件製作,並積極參加省、市、縣的多媒體課件評比。
第三節教學與教研
學校剛創辦時,貫徹教師負責制,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指導教學,探索教學規律,批判了蘇聯教學法(三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知識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為主要特點的教學模式)的消極面,提倡發揮學生的主觀作用,但又提出另一套教改方法,片面實行學校工場化,使教學工作走了一段彎路。1961年後實行“學校以教學為主,教師以教書為主,學生以學習為主”的教學原則,糾正了工場化的辦學思想。同時提倡“精講多練,邊講邊練”,提出了注重直觀、演示、實驗、由感性思維到理性思維的教學方法。1966年後,教學教研活動因“文革”動亂中斷。1971年貫徹“以學為主,尊重別樣”的方針,實行“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新體制。不久又實行“開門辦學”,使教學工作難於開展。“文革”結束後,學校經過整頓,恢復以教學為主的原則。1983年提出教學把“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作為主要任務。1984年以來則圍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方針,努力探索教學方法。
特別是1992年小松、桐江、石田三校合併後,充分發揮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作用,教學中採用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教學原則,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能力也得到相應的提高。使學校創造了自1993年至1996年連續四年全縣中考總成績第一的歷史記錄。
1996年,學校積極學習湖南的汩羅經驗,大力改革課堂教學方法,在教法上要質量,切實抓好課堂教學這個主要陣地,關鍵抓住“備、講、輔、批、考”五個環節,在課堂教學上要求做到:知識點要抓準、基礎要抓實、教法上要靈活、練習要精選。積極開展以年級組為單位的學科教研活動,重點開展集體備課活動,教學常規的落實以備課組為單位進行,做到“三定一記五統一”即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記考勤、統一進度、統一內容、統一要求、統一作業、統一考試。1998年,要求全體師生轉變觀念,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使學生全面發展,以教會學生“怎樣求知、怎樣做人、怎樣辦事、怎樣健體”為重點;摒棄“主科”與“副科”的觀念。把史、地、生、音、體、美、勞提高到與語、數、英、政同等重要的位置,實行對教師同獎同罰,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為提高教師教學業務水平,採用“帶上去,用上去,促上去,逼上去,激上去”的辦法,以及“一幫一”、“結對子”、“傳幫帶”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年輕教師在短期內儘快適應中學教學,提高教學水平。同時在全校教師中開展“五看五比”教學全能達標活動,即“看教案、比設計;看上課,比效率;看作業,比雙基;看輔導,比提高;看考核,比‘三率’”。2000年,學校繼續積極開展“五看五比”全能達標及“三字一話一機”(毛筆字、鋼筆字、粉筆字、國語、計算機)基本功訓練活動,使教師真正起到師表、示範的作用。為適應形勢的發展,學校要求教師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實驗儀器及圖書資料,增加課堂容量,擴大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同時積極創造條件,開設各種興趣小組活動,開闢第二課堂活動及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使學校真正成為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樂園。對基礎年級貫徹“面向全體,狠抓中差,因材施教,培養興趣”的原則,對畢業班年級貫徹“因材施教,分類指導,查缺補漏,分類推進”的教學原則。因勢利導,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學模式。
2002年,國家頒布了新的課程標準,教學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新的課程改革在全國各地方興未艾,如火如荼地展開。學校制定出“深化課堂教學改革,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益”的制度。制度提出:“教師要樹立創新的觀念,不斷創新教育方式和教學方法,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教學過程要由傳統的傳授知識變成學生髮現信息、捕捉信息、加工信息、研究問題、增長知識的過程。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重頭戲,要徹底摒棄那種有悖於素質教育的“滿堂灌”、“題海戰”,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心理發展水平,進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課堂教學中要注重運用形式多樣的手段,講究提問和評價的技巧。提高電教及實驗儀器的使用效率,充分利用實驗,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千方百計提高教學效率。
2003年,學校著重:一、加強教學常規管理力度,完善各種教學管理制度:1、修訂《教學常規工作規範與實施細則》,強化監督力度,做到“周查,月示”,期中、期末總評,發現問題及時處理;2、修訂《學校教學獎罰規定》,倡導無私奉獻精神;3、嚴格執行考勤制度,使教師想教學事,做教學事;4、加強體育、藝術、心理健康教育,鞏固“兩基”和加強“普實”工作。二、加強校本培訓,提高教師素質:1、建立教學上的師徒關係戶,以老帶新,以新促老。由“師”著重對“徒”,“理清教材,寫好教案,上好課務,指出得失”的全程工作指導。2、開展優質課競賽和教學新秀評選,開展多媒體教學比賽活動,開闢專題講座,徵集優秀教案,召開教學年會等活動。3、抓好“電化教育示範校”建設,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輔助作用。三、強化教研職能,向教研要質量:1、紮實抓好《中心專題運作常規》的執行。2、穩步推進“三分”(分類教育、分層教學、分流施教)的教育改革。3、繼續推廣“研討性學習”的教改先進經驗。4、鼓勵教師積極申報各級課題研究,著重進行對國家級課題《網際網路輔助教學與培訓學生創新能力》的研究。
近年來,學校曾兩度學習借鑑江蘇的“洋思經驗”。在學校教務處的組織下,由各科根據各自的特點,對洋思經驗進行了借鑑,推介,落實。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做法:1、樹立新的理念:沒有教不好的學生;2、統一課堂模式:先學後教,當堂訓練;3、堅持“三為主”的教學原則: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4、有力的落實措施:一是從起始年級、起始學科、後進生抓起;二是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通過這一教改方法的全面鋪開,課堂出現了生機和活力,大大地改變了往日沉悶、機械、枯燥的課堂氛圍,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人,使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大大提高。教學常規的落實堅持做到“日查、周抽、月普”。教務處檢查後,指出不足、及時反饋、立即訂正。
教學教研工作是學校工作的中心和重心。由於我校地處農村,經濟欠發達,信息欠暢通,大多學生出身寒門,師資源於本鄉本土,且學歷偏低,教學設施相對落後……種種因素不同程度地制約著我校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但五十年來,學校都能立足校情,團結務實,積極進取,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綱要》,始終堅定不移地堅持以教學為學校工作中心,視教育教學發展為學校生命。根據黨在新時期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改革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形勢,積極推進學校教學改革,探索教學規律,使我校教學工作日趨完善,逐步形成一整套有效的教學工作管理模式,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了大量合格人材。
學校招生及升學情況
學校招生
三校合併前,由小松中學與原桐江、石田兩國中,負責對原小松鎮的國中教育,三校劃片招生。小松中學招生羅源(古松)、逕里、白家、小松等國小的學生;桐江國中招收新華、勝和、羅溪、桐江、許坊等國小的學生;石田國中招收羅源(山田坑以下)、瑤上、聳江、石田、蜀口、新坊、丹溪等國小的學生。
學校剛創辦時,招收小學生入學,實行統一考試,擇優錄取。因辦學條件因素,招收學生較少。
“文革”期間,重家庭成分,政治歷史背景,學校只招收“根正苗紅”的學生。
改革開放後,招生制度逐步完善。隨著國民經濟日益增長,教育投入加大,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學校對小學生的錄取率逐年提高。80年代初期,錄取率為30%左右,中後期提高到45%,90年代初達60%,1993年開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取消國小升國中的升學考試,國小畢業生100%錄取國中就讀。
學校高中部除招收本鄉(鎮)的國中畢業生外,還招收木蘭國中,小別國中的國中畢業生,其錄取方式,“文革”期間憑“根正苗紅”入學,改革開放後,憑中考成績在小松、木蘭、小別三個鄉鎮畢業生中錄取了重點高中、普通高中後的學生中擇優錄取,因辦學業條件因素,招收的學生數也不多。
二、升學情況
學校剛創辦時,國中畢業生要參加全省統一安排的升學考試,按考試成績高低來決定升學與否。國中畢業生可報考重點高中、普通高中、職業高中以及國家包分配工作的中專、中師,但由於辦學條件因素,學生錄取率較小。
“文革”期間,憑“根正苗紅”才能入學。
改革開放後,恢復了考試招生方式,高中、中專、中師錄取比例也不斷提高,學校國中升高中、中專、中師學生也逐漸增多,特別是1992年三校合併後至1998年很多學生考取了中專、中師,以後由於國家不再對中專、中師畢業生包分配,報考中專、中師的人數極少,學生轉向報考重點高中,升學率也逐年提高。
學校1970年開始設高中班,由於受“文革”影響,高中畢業生須回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參加生產勞動兩年後,根據其表現與家庭成分,經考核及政治審查後,推薦上學,但推薦名額極少,1972年向贛南教育學院推薦4人,江西醫學院推薦1人;1975年向寧都師範推薦4人;1976年向寧都師範推薦1人。
1977年恢復高考時,對參加高考的學生要先進行考試資格審查,參加考試達分數線後,對考生家庭成份進行嚴格政治審查,再根據政審情況及考試分數由高到低進行錄取。後來對考生的政治審查逐年放鬆,考生既可報考大學,也可報考中專。但由於學校生源和師資及辦學條件等因素,高中升學人數很少。
總務工作
總務處是學校後勤工作的職能部門,其職責就是為教學服務,為師生服務。後勤的有力保障和良好的服務質量,直接關係到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我校始終堅持“後勤為教學服務,為師生服務”的宗旨,在健全制度、規範管理、熱情服務、有力保障方面動腦筋、花力氣、講實效,艱苦創業。使我校由創辦時校舍簡陋,設備缺乏,教學、生活條件艱苦的小型初級中學,發展到今天成為教學、生活設施較完善,教學設備較齊全,校園寬闊、整潔、美麗的大型完全中學。
校園校舍建設
從1958年秋學校創辦,到1992年9月1日小松中學、桐江國中、石田國中三校合一,校園幾經擴展,占地面積達到20010平方米。
並校前:
原小松中學校園占地面積11817平方米,總計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均為土木結構的平房。
原桐江國中校園占地面積3082平方米,總計建築面積1481平方米,現轉讓給石城縣菸草專賣局。
原石田國中校園占地面積3468平方米,總計建築面積1366平方米,經上級主管部門調整,現為石田國小。
並校後:
1991年8月,新增校園面積8193平方米。
1991年8月,新建三層教學大樓一棟共12間,建築面積1214平方米。
1992年3月,新建師生食堂一棟共6間,建築面積537平方米。
1992年8月,新建四層教學大樓一棟共20間,建築面積2074平方米。
1992年9月,新建四層教工宿舍大樓一棟共52間,建築面積1622.5平方米。
1992年10月,新建浴室廁所各2間,建築面積200.4平方米。
1995年8月,新建四層教學綜合大樓一棟共16間,建築面積2204.6平方米。
1997年10月,教師集資新建教工宿舍大樓二棟,建築面積1948平方米。
2002年3月,利用民間資金新建一棟學生宿舍樓共40間,可容納960名住宿生,建築面積2125平方米。
2003年1月,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在學校最前棟教學樓靠西牆建教室3間,建築面積340平方米。
2003年6月,新建校門及值班室兩間,建築面積56平方米。
2007年8月,利用“改水改廁”資金新建男女廁所兩間,建築面積133.82平方米。
建校50周年來,現校舍累計建築面積11458平方米,其中教學用房(教室、辦公室、實驗室)5833平方米,生活用房(師生宿舍、廚房、浴室、廁所等)5622平方米。
教學設施設備
一、教室及相關設施
普通教室35間,設施完備。
行政辦公室9間,老師辦公室3間,學生會活動室3間,會議室兩間,教師活動室一間,榮譽室一間,學生輔導室三間。
微機房1間,內有微機30台,可供1個班學生操作。
多媒體教室1間,化學實驗室1間,物理實驗室1間,生物實驗室1間。
理化生儀器室各1間,圖書室1間,體育器材室1間。
運動場1個,籃球場2個,桌球桌4張。
二、教學設備與儀器
彩電、幻燈機、數位相機、校園音像設備等電教設備共77件,總價值112502元。
電腦、多媒體、遠程教育全套設備等電子通信設備共53件,總價值317150元。
學生單人課凳桌1800多套,價值12.522萬元。
物理儀器1套(國中二類配備),價值16689元。
化學儀器及藥品(國中二類配備),價值約15448元。
生物儀器及標本(國中二類配備),價值10336元。
地理、生物數學教具多件,價值1596元。
音樂與體育器材等其他教具多件,價值3600餘元。
圖書室藏書31050冊,價值約197440元。
三、其他設備
全自動印刷機1台,價值16000元。
鍋爐設備一套,價值30900元。
財務管理
學校經費來源分為預算內資金和預算外資金兩部分。
預算內資金主要是教工工資和辦公經費,以及基建費、設備添置費、大型修繕費等,由上級下撥,專款專用。
預算外資金主要是學生雜費(2006年以前)、勤工儉學收入、農場收入等。主要用於改善辦學條件,提高師生福利等方面的開支。
學校財務管理自建校以來,基本上採用校長審批、會計管帳、出納管錢、稽核小組核查的形式進行管理,並定期公榜或在教工會上公布學校財務收支情況,並每年要接受上級多家財務管理部門的檢查與驗收。
2001年全縣學校財務實行了由鄉鎮進行“零戶統管”的試點,學校經費開支需由鄉(鎮)長審批,這給學校財務管理帶來很大不便。2002年以後學校財務又由學校管理。
2006年開始全縣學校財務實行由縣教育局核算中心統一管理的報帳制,學校取消會計和出納,只設報帳員一名,每月定期向核算中心報帳。
財產管理
學校歷來十分重視財產管理,科學合理地使用學校財產,進一步提高財產的使用效率,更好地服務於教學,服務於師生。自建校以來基本上按照以下措施進行管理。
(一)及時建立健全各項財產管理制度,準確及時地把握校產的增減變動及結存情況,定期對財產進行清查盤點,促進各類校產的保值增值,提高設施設備的利用率。
(二)學校財產管理工作本著“統一領導,集中管理,分工負責,權責結合”的原則,一切財產都歸入學校財產管理,由專人負責,並建立學校“校產管理帳目”分級分類管理,職責明確,制度健全。
(三)對師生加強愛護公共財物的教育,樹立“學校是我家,愛護財物靠大家”的思想,形成愛護公物為榮,損壞公物為恥的良好風尚,發揚勤儉節約,艱苦創業的優良作風。
(四)總務處在開學初清查並與責任方簽定財產使用管理責任書,期末由總務處依據責任書檢查驗收財產情況,丟失或損壞財產按《損壞公物賠償制度》進行賠償。
(五)各年級清潔區範圍內公共設施及財產在正常上課期間丟失或損壞,由該班級負責賠償或負責追究當事人賠償;在周末、節假日、寒暑假等放假期間丟失或損壞的,由值日人員或值班人員負責賠償或負責追查當事人賠償。對財產損壞特別嚴重的處室、辦公室、年級組、班級等,除對當事人進行經濟處罰外,還要追究責任人的管理責任,同時在期終或年終考核中扣分。
(六)學校各處室、辦公室、年級組及微機室的電腦、電教財產由總務處統一編號,由責任人簽訂《微機電教財產使用管理責任書》後方可使用。所用財物出現故障時,若是主觀原因造成的,則由責任人負責維修、賠償或由責任人追查當事人維修、賠償。
(七)嚴格執行學校財產申購、供領制度,凡新購物品均須申請報批方可購買;凡借領財產均須登記、簽名、註明用途,並按時歸還,確保財產完好無損。
(八)實驗室、微機室、圖書室、體育器材室、辦公室財產均由學校指定專人負責管理。
(九)學生宿舍的公共財物,由班級選定寢室長負責管理。
生活管理
1、後勤人員樹立為師生服務、為教學服務的思想,服從工作安排,堅守工作崗位,盡心盡責做好本職工作。
2、學校設兩個食堂。教工食堂只供應本校教職工及其直系親屬的菜飯,學生食堂面向全校住校生,但必須是交費後要求購買飯菜者方可在校用膳。用膳必須嚴格遵守食堂紀律,按規定時間用膳。
3、對廚房工作人員要求秉公辦事,遵守勞動紀律,堅守工作崗位,注意安全生產。搞好廚房衛生和炊具、餐具衛生。嚴把食品採購關,物品保管關,堅決杜絕變質腐爛的食品出現。鍋爐、水、電等工種嚴格按操作規程辦事,嚴防事故的發生。
4、老師住房由學校統一安排,房內的電器設備及桌凳等由學校一次性定位安置,並造財產登記表一式兩份,財產保管員及使用者各執一份。如遇住房變動,使用人必須將財產如數歸還。教工住房變動定為每年暑假。凡在校住宿的老師必須按學校的要求,搞好安全保衛,搞好清潔衛生。做到室內擺設整齊,室內外清潔衛生。
5、學生住宿一般以年級組為單位,按班分男女相對集中住在同一寢室,每
學期初分好床位,選好寢室長,由學校指定專門的生活老師管理,並由年級組領導、班主任及值日老師協助管理。
農場管理
1966年11月學校在羅源大隊六水寨興辦一所農場,有學農基地80餘畝,1972年搬至羅源白露前農場(連塘坑),有學農基地12畝,山林30畝。原六水寨農場的學農基地退回羅源村,現白露前農場2003年由私人承包經營,建成臍橙果園。
原桐江國中農場在桐江犁壁形,有學農基地8畝,山林10畝。1996年因修206國道,農田被占用。山林2007年由私人承包經營。
原石田國中農場在瑤上三吾村,有房屋三間,現已倒塌。有學農基地6畝,山林8畝,1992年開始由私人承包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