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石台硒米”主要生產地域範圍位於安徽省南部,地處牯牛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部、九華山山脈西部,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境內多為低山、高丘,東南部為黃山北行千脈盤結,西北部是九華山脈的南端,形成南北高,東西低的地勢,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生物多樣性豐富,森林覆蓋率超過80%。“石台硒米(稻)”種植生長地就散布在這樣一種由複雜地貌構成的眾多相對封閉的區域生態環境裡。
氣候特點
石台縣屬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其特徵是氣候濕潤、四季分明,冬夏長、春秋短,雨量充沛,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
氣溫:
多年平均氣溫16℃,大於或等於10℃的活動積溫為5068℃,常年變化幅度在15.5-17.3℃之間,各月平均氣溫變化在 1.0-32.9℃之間,高溫期為6-8月,最熱月為7月,低溫期為當年12月至次年2月,月均溫5℃左右;最冷月為1月,月均溫4.3℃。特定的氣溫適合本地優質硒稻種植。
地溫:
根據統計,石台縣多年平均地面溫度19.0℃,多年平均最高地面溫度20.4℃,平均最低地面溫度18.3℃。
降水量與蒸發量:
石台縣年降雨量1626mm,降水的年際變化顯著,最多年與最少年相差1226mm。月際變化更大。一年中降水量主要分布在4~9月份(雨季),總降水量約占全年的71%。相對濕度79%。該氣候有利於土壤硒養分轉化為被稻穀易吸收的有效態。
光照與輻射:
石台縣日照時間長,據統計,年平均日照時數1700小時,日照率39%。
無霜期:
平均全年無霜期233天。
土壤特點
“石台硒米”主要生產地區土壤為花崗岩、泥質岩坡積物成土母質形成的酸性山地黃壤和黃紅壤,土壤肥沃,PH在5.5-6.8之間,偏酸性。土壤中養分含量豐富平衡,硒含量在0.2-2.377PPM,土層中有機質29.500g/kg,全氮1.8g/kg,有效磷9.0mg/kg,速效鉀70mg/kg。
水文
生產地域內天然水資源豐富,主要河流有秋浦河、清溪河、黃湓河,水質清潔,用來灌溉生產石台硒米,完全符合或優於國家《農用水源環境質量監測技術規範》(NY/T396-2000)這一農產品行業標準。
特定的地理條件,為種植硒稻創造了獨特的生態環境,優越的光、熱、水條件有利於土壤硒養分轉化為被稻穀易吸收的有效態。
石台硒米生產地域的人文特徵
(一)名稱來源
80年代中期,由於土壤改良需要,在土壤成份檢測中發現微量元素硒含量明顯高於其它地區,進而發現石台縣所產水稻中富含硒,後經國內媒體大量報導,至此,石台硒米含有硒的訊息就在社會上廣泛傳播。由於微量元素硒對人體的保健作用已被人們所熟知,故石台硒米的特殊品質逐漸被廣大消費者所認同。同時在市場中由於交易術語需要,逐漸形成了“石台硒米”品牌。後隨著政府、企業宣傳力度的不斷加大,“石台硒米”品牌效應也逐漸放大。
(二)歷史淵源與知名度
“石台硒米”開發始於21世紀初。本縣原珂田、占大、大演三個鄉鎮在進行茶園土壤改良時發現部分地區土壤微量元素硒含量高於其它省市區。2002年,中國科技大學綠色科技中心教授王廣儀和化學系教授呂選忠對我縣仙寓山一帶土壤及茶葉產品進行硒微量元素調查,發現土壤含硒達0.44 毫克/千克;2004年,在中國化學會第六屆全國微量元素研究和學術研討會上,呂選忠教授稱:“安徽石台是中國科技大學綠色科技中心和化學系最近發現的富硒地區之一”。2005年,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對石台地區生態地質環境開展詳查,經大量抽樣檢測,初步確認全縣土壤都含硒,而且硒含量平均在0.2 毫克/千克以上。
(三)石台硒米產業發展狀況
近十年來,“石台硒米”生產開發呈現一片段預告開之勢。2008年起,石台縣農委和縣糧食局以仙寓鎮、小河鎮、磯灘鄉為“石台硒米”種植生產核心基地,建立“石台硒米”標準化示範企業5個,開展石台硒米生產試驗、示範、品牌行銷,並根據土壤硒含量檢測結果,逐漸將“石台硒米”生產擴大到全縣各鄉鎮,目前石台硒米生產面積超過2萬畝,已培育“石台硒米”生產經營企業63家,硒米年產量達6000噸,產值12000萬元。
品質特色與當地自然、人文因素的關聯性
(一)石台硒米質量特色
1、質量特色。石台硒米主要分為短粒形和長粒形,米粒色澤透亮、晶瑩如玉。生米氣味略帶清香,米飯香氣馥郁持久,食之口感舒軟適中。主要特色指標如下。
特徵指標
質量指標
2、與普通硒米的區別
與普通硒米相比,石台硒米有其獨到的一面。首先是原料選擇方面,以在石台縣境內富硒區種植的稻穀。其次種植的土壤不同,該區土壤全硒平均含量為0.56mg/kg,達到富硒區的界定標準。在富硒土壤上直接生產富硒大米,而不需要添加外源硒。三是氣候不同,該地區一年中降水量主要分布在4~9月份(雨季),總降水量約占全年的71%。相對濕度79%。該氣候有利於土壤硒養分轉化為被稻穀易吸收的有效態。因此,石台硒米品質特色與普通硒米存在顯著區別。硒含量方面,含量大於等於0.090mg/kg;口感方面,舒軟適中;香氣方面,石台硒米比普通硒米更加清香、香氣馥郁持久。
(二)石台硒米品質特色源自產地的自然地理環境
“石台硒米”主要生產地域範圍位於安徽省南部,地處牯牛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部、九華山山脈西部,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境內多為低山、高丘,東南部為黃山北行千脈盤結,西北部是九華山脈的南端,形成南北高,東西低的地勢,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生物多樣性豐富,森林覆蓋率超過80%。“石台硒米(稻)”種植生長地就散布在這樣一種由複雜地貌構成的眾多相對封閉的區域生態環境裡。“石台硒米”主要生產地區土壤為花崗岩、泥質岩坡積物成土母質形成的酸性山地黃壤和黃紅壤,土壤肥沃,PH在5.5-6.8之間,偏酸性。土壤中養分含量豐富平衡,硒含量在0.2-2.377PPM,土層中有機質29.500g/kg,全氮1.8g/kg,有效磷9.0mg/kg,速效鉀70mg/kg。生產地域內天然水資源豐富,主要河流有秋浦河、清溪河、黃湓河,水質清潔,用來灌溉生產石台硒米,完全符合或優於國家《農用水源環境質量監測技術規範》(NY/T396-2000)這一農產品行業標準。
(三)石台硒米品質特色源自產地特定的氣候
“石台硒米”主要生產地域範圍屬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其特徵是氣候濕潤、四季分明,冬夏長、春秋短,雨量充沛。因受太平洋暖空氣和北方冷空氣的交替影響,一般年份,春季溫涼多雨,夏季炎熱濕潤,秋季先乾後濕,冬季寒冷少雨。境內由於受特定的中、低山及高丘地形影響,又顯示出顯著的山地氣候特徵,如近地面風向複雜多變,平均風速小,岩、坡、谷地溫差較大,夏季晝熱夜涼,地形雨明顯,雷陣雨較平原地區多。光、熱、水條件優越,年平均日照時數1700小時,日照率39%;年平均氣溫16℃,大於或等於10℃的活動積溫為5068℃,全年無霜期233天;年降雨量1626mm,降水的年際變化顯著,最多年與最少年相差1226mm。月際變化更大。一年中降水量主要分布在4~9月份(雨季),總降水量約占全年的71%。相對濕度79%。該氣候有利於土壤硒養分轉化為被稻穀易吸收的有效態。
(四)石台硒米品質特色源於生產地域範圍內土壤硒元素的吸收和轉運。
2014年4-7月,石台縣政府委託國土資源部合肥地質礦產研究所對石台縣的八個鄉鎮的耕地土壤進行野外取樣,並進行GPS定點,取樣遍布全縣1403平方公里,經實驗測試中心用原子螢光法測定硒含量。結果顯示:全縣國土面積1403平方公里,其中硒元素富含區為405.02平方公里,占28.87%;硒元素中含區948.765平方公里,占67.62%;硒元素低含區49.215平方公里,占3.51%。
安徽省地質實驗研究所高雅等所著的《安徽省石台縣表層土壤硒元素分布特徵與影響因素分析》論文中闡述道:通過對石台縣地區表層土壤的調查研究,初步總結了其土壤硒含量特徵。該區土壤全硒平均含量為0.56mg/kg,達到富硒區的界定標準。其中硒元素富含區為405.02平方公里,占28.87%;硒元素中含區948.765平方公里,占67.62%;硒元素低含區49.215平方公里,占3.51%。
2015年3月第26卷第3期《套用生態學報》刊載的《水稻對天然富硒土壤的吸收及轉運》論文中闡述道:采自安徽省池州市石台縣不同硒含量土壤,對水稻產量、硒的吸收、轉運和分配的影響。結果表明:水稻根系能從富硒土壤中富集硒,土壤硒含量為0.5-1.0mg/kg所產的富硒大米,可滿足人體60-80ug/d硒的需要量。綜合產量和籽粒硒含量的表現,在富硒土壤上直接生產富硒大米,而不需要添加外源硒。
(五)石台硒米的產業發展源自石台特定的人文環境
據《石台縣誌》記載:2005年,山園食品有限公司同科研機構合作開發硒米,在石台縣範圍內建立水稻種植基地,所生產稻米,經農業部稻米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硒含量為0.25毫克/千克。2008年,縣質量技術監督局、縣農業委員會、縣糧食局聯合發布《石台硒米》縣級地方標準,形成以《石台硒稻產地環境條件》、《石台硒稻種植及管理技術規程》、《石台硒米生產加工技術規程》為主要內容的產前、產中、產後標準體系。當年全縣硒稻種植面積3000畝,硒米年產量達800噸,產值500餘萬元。石台硒米極大適應滿足適應了當地的飲食習慣,深受當地民眾的讚譽與喜愛,正是在這種特定的飲食人文環境中,石台硒米產業得以發展。
五、“石台硒米”種植條件及田間管理要求。
①“石台硒米”產地環境條件要求。
按照《石台硒稻產地環境條件》池州市地方標準(DB3417/021—2013):“石台硒米”產地範圍位於東經117°12′-117°59′,北緯29°59′-30°24′的石台縣境內各鄉鎮,土壤硒含量(全量)大於或等於0.2mg/kg的土壤。土壤種類宜為麻砂泥田、扁石泥田、石灰泥田、黃泥田、砂泥田。土壤質地宜為中壤、輕壤或輕砂壤。產地環境質量應符合NY5116—2002的規定。年平均氣溫16℃,大於或等於10℃的年活動積溫為5000℃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左右,年平均日照數1700小時左右,年平均相對濕度75%左右。硒稻種植區附近及上風口無化工廠、窯廠、水泥廠等污染源。
②“石台硒米”種植及管理技術要求。應按照《石台硒稻種植及管理技術規程》池州市地方標準(DB3417/022—2013):
品種選用通過國家或地方審定,並在當地示範成功的優質、高產水稻品種。種子質量應符合GB 4404.1的規定。
栽培規程:培育葉片挺鍵,葉色青綠,不濃不淡,綠葉數多,苗身健硬,不軟弱披散,莖基部粗壯,基部扁蒲,生長旺盛,根系發達,短白根多,對肥、水吸收能力強的壯秧。合理稀植,移栽稻規格30cm×(10-15)㎝,畝栽基本苗雜交稻6-8萬、常規稻8-10萬。
肥料使用:平衡施肥,有機、無機結合,氮、磷、鉀配合使用。肥料使用原則應符合NY/T 496的規定,禁止使用未經國家或省級農業部門登記的化學和生物肥料。提倡測土配方施肥,一般有機肥占總施肥量的30%以上,氮:磷:鉀(N:P2O5:K2O)一般為1:0.5:1。
灌溉水質要求及方法:灌溉水質應符合NY 5116-2002的規定。返青期保持淺水層,分櫱期濕潤灌溉,苗數達到穗數的80%-90%時開始露田和曬田,採取多次輕曬,以控制無效分櫱,促進根系下扎生長和壯稈健株。穗分化後灌水並保持淺水層至抽穗揚花期。灌漿成熟期間歇灌溉,乾濕交替。收穫前7天左右斷水。
病蟲害及雜草防治:農藥使用應符合GB4285、GB/T 8321(所有部分)的規定。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從稻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出發,綜合運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等措施,控制有害生物的發生和危害。主要病蟲害有稻瘟病、稻曲病、紋枯病。主要蟲害有二化螟、三化螟、稻飛虱、稻縱卷葉螟。
收穫、運輸及貯藏:石台硒稻應與普通稻穀分收、分曬。禁止在公路、瀝青路面及粉塵污染嚴重的地方脫粒、曬穀。運輸工具應清潔、乾燥、有防雨設施。在避光、常溫、乾燥和有防潮設施的地方貯藏。貯藏設施應清潔、乾燥、通風、無蟲害和鼠害。嚴禁與有毒、有害、有腐蝕性、易發霉、發潮、有異味的物品混存。若進行倉庫消毒、熏蒸處理,所有藥劑應符合國家有關食品衛生安全的規定。
六、“石台硒米”加工要求。
“石台硒米”加工應按照《石台硒米加工技術條件》池州市地方標準(DB3417/023—2013)。
①加工廠及加工設備要求:加工廠環境應符合GB/T 26433的要求,廠區內的環境衛生、生產車間衛生、個人衛生健康應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加工人員與管理人員上崗前應通過硒米加工技術培訓。石台硒米加工採用專線生產,選用先進的環保組合式的精加工設備。
②加工工藝流程:稻穀清理與稻穀分級——回礱穀加工與糙米調質——多道碾米與大米拋光——碾白與拋光——大米色選。
七、該類產品生產、銷售情況
近幾十年來,在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本地電子商務、物流、旅遊經濟等快速發展推動下,石台硒米優異的品質特色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充分肯定與認可,其品牌知名度和附加值不斷得到提升,形成了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格局。石台縣農委和縣糧食局以仙寓鎮、小河鎮、磯灘鄉為“石台硒米”種植生產核心基地,建立“石台硒米”標準化示範企業5家,開展石台硒米生產試驗、示範、品牌行銷,並根據土壤硒含量檢測結果,將“石台硒米”生產擴大到全縣各鄉鎮,目前石台硒米生產面積超過2萬畝,已培育“石台硒米”生產經營企業63家,硒米年產量達6000噸,產值12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