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劉山

石劉山

石劉山又名石榴山,苗侗名“現柳”,為湖南省靖州縣三鍬鄉地妙村下屬的侗族自然村寨,現有人口一百餘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劉山
  • 外文名稱:Shi Liu San
  • 別名:石榴山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寨
  • 所屬地區:湖南省靖州縣三鍬鄉地妙村
  • 地理位置:湘黔邊境
  • 人口:110
  • 方言:侗話
  • 著名景點:山爬界 天龍山 登天界 螞蝗山
地圖信息,
石劉山地處湘黔邊境,周邊有三爬界、登天界、天龍山和螞蝗山等大山阻隔,村寨建在崇山峻岭的中心谷地,並有兩條溪流橫穿村寨後在村西口交匯流往貴州而去。
石劉山
石劉山是一座古老的傳統侗族山寨,是湘黔邊境鍬里地區有名的古“四十八寨”之一。從境內先祖墓碑的遺蹟、以及族譜資料的記載,石劉山可考證的有人定居歷史可追溯到三百年前的清康熙年間。
據村寨口述歷史,石劉山由石、劉兩姓族人最先於此定居而得名。石、劉兩姓族人不知於何時開始在此定居,但大約又在一百多年前逐步遷出石劉山去。只有在距現在石劉山本寨數里遠的一個無名山谷仍然殘留有石、劉兩族人遷離石劉山後的第一個定居點的遺蹟。山谷中的殘磚斷瓦、石磨石階仍然隨處可見,令人佇立深山幽谷中仍能浮想起一百多年前這裡曾炊煙裊裊的景象。
伴隨石、劉兩姓族人的逐步搬離石劉山,又有謝、余、陸、潘、龍等五姓氏侗族先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紛至沓來。在大雜居小聚集的民族大融合的環境下,受益於封閉環境的保護,侗族的傳統文化很好地保留了下來,並歷經數百年的繁衍形成了一些石劉山侗族特有的文化習性。
石劉山的人口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變化較大。在最繁盛的清中期,相傳當時在“中寨”(侗語:da xai)的斜坡上,密集修建的房屋一排排首尾相連,從山頭連到山腳,下雨天從山頭去山腳的水井挑水,沿著屋檐下行走不會淋到一滴雨。
但大約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此區域爆發了距今最近的一次瘟疫流行。此次瘟疫來勢兇猛,發病快、死亡率高,上午去掩埋死者下午就染病身亡,瘟疫過後整個村寨只存活下來數十人。直到如今人口才又重新恢復到一百人以上。
聚攏定居是處在大山裡的村寨防範盜賊猛獸相互依靠的必然選擇,但也使得防火變得猶其重要。所以石劉山的先民對防火極為重視,並傳承下來許多遺蹟與傳統。 如今被稱為“豬練氹”的小山崗,就是先民防火的遺蹟。先民曾在居所背後的小山崗上挖有深潭儲水,當村寨內出現火情時就從水潭泄水到村寨下方滅火。後來因為豬喜歡在水潭旁邊打滾練成一個個的水氹,山崗由此得名為“豬練氹”。
除了這些具體的防火措施,先民還留存下來許多與火有關的習俗。相傳先民曾在石劉山村寨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的山頭上各深埋有水壇稱之為“四海”,寓為用四海之水鎮火之意。每家房屋的樓頂都會放有一竹筒水,寓為以水壓火之意。這些習俗既體現了先民對火的敬畏,同時也是向後人傳遞灌輸謹慎用火、銘記防火的一種教育方式。
除了要防火外,建在大山深處的村寨,周邊環境也較為惡劣,山風凌厲,陰雨無常。在環繞村寨的各個谷口、山崗都是山風暴雨的侵入口,所以石劉山的先民曾在這些地方栽種有簇簇的防護林,阻擋山風、暴雨的侵襲。這些數百年前栽種的防護林,現在都已是參天大樹,並被列為古樹名木保護了起來。
這些古樹多為馬尾松、香樟樹等常綠喬木,在為村寨遮風擋雨的同時,還被侗家人奉為守護神。村寨里的小孩出生後不久,父母多會根據生辰八字選擇匹配的一顆古樹拜為小孩的“養育父母”,每年大年三十帶上紙錢、香燭、糖果等祭品去祭拜,祈求小孩健康成長。這種祭拜會持續到小孩長大成人。祭拜古樹為“父母”既是希望小孩能夠得到古樹神力的庇護,也是對古樹防護村寨的感恩與崇拜。
受古樹庇護著的石劉山,曾在村寨內及周邊管轄著眾多的田地,甚至如今在貴州省境內仍有許多歸屬石劉山管轄的田地,這些都是石劉山先民數百年來披荊斬棘用血汗在山林里開墾出來的,歷經苦難與艱辛。所以石劉山人一直秉承了對勞動者的敬重,至今保持著每年新上桌的蔬菜需由種菜人先品嘗,其它人才動筷的傳統。同樣出於對共同勞動者--牛的感恩與尊重,把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定為牛的節日,在這天不但要讓牛休息一整天,還要割青草、煮稻穀甚至用米酒餵它吃。
封閉的自然環境催生了石劉山半自給自足的經濟生態系統,以儘量減少生活上對外界的依賴。村寨除了以農業、打獵為主要的生產活動外,大都還掌握著各種手工技藝以滿足各種生活需求,例如篾匠、木匠、泥瓦匠、織布、染布甚至鐵匠等手工藝均傳承有熟練的師傅。先人龍彥壽就是民國初年石劉山的鐵匠好手。據說當年石劉山家家戶戶都有用於打獵和防盜的鐵槍,都是由龍彥壽打造的。除手工藝的傳承,石劉山還留存了許多先民曾經勞動的場所遺蹟。比如榨核桃油的油榨房,碾穀米的水碾房等。
石劉山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了不同的社會風貌。在清朝及其之前的歷史長河裡,石劉山是一個被王朝遺忘的角落。這裡沒有苛捐雜稅沒有衙門法規。這裡由寨佬通過鄉規民約進行管理,通過眾議評理斷案,通過“跪香請神”等儀式威懾證言辯詞,通過家族家規揚善抑惡。相對來說這一時期的社會雖然清貧困苦但和諧安寧。
到了民國時期,石劉山與外部的交流和聯繫開始變得越來越多起來。
據老人們回憶,在1934年秋就曾有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隊伍約三百人途經石劉山轉戰貴州,並在此留下了借瓢喝井水、為吳老奶挑水的故事。後來得知途經石劉山的長征部隊為龍雲師長及田海青團長率領的紅六軍團的十八師五十二團。如今石劉山在紅軍飲水井旁建有紀念亭紀念此歷史事件。
到了民國晚期,外部社會加劇動盪,這一帶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匪亂,生活在這一時期的老人們就講述了許多與土匪有關的故事。
據傳曾有先人龍彥之被土匪綁架走。因龍彥之就是當時石劉山有名的歌師。晚上龍彥之教同樣喜好唱山歌的土匪他們唱歌直到深夜,使得土匪們都很睏乏後半夜睡得很沉,龍彥之得以尋機逃脫。
另有在石劉山與土匪發生了猛烈的交火故事。據傳此次火拚發生在上午,當天早晨一夥三十多人的匪眾,扛著鐵槍正從離本寨四五里路的山谷緩緩行來。剛好被在山上割牛草的潘仕秀老人的父親看到了,他也是當時石劉山寨的頭人,他意識到這是土匪要進寨打劫了,立馬飛奔進寨並不停的大聲疾呼“有強盜來啦,大家快上山啊”。所有人馬上都放下手上的事情,按照之前的約定,婦女都帶著老人、小孩到兩三里外的山谷里躲起來了,男人們則提著鐵槍到屋背後或村寨兩旁的山崗上藏起來,槍口都對著寨口到寨中必經的田梗小路。其中有先人龍文科因上茅房耽擱了,出門的時候剛好迎面碰到一個準備進門掠奪的土匪。土匪見有人馬上壓火藥裝彈,龍文科很自信的吼道“好吧,那我們看誰裝得快”,長年的打獵鍛鍊龍文科早已是石劉山有名的快槍手神槍手,話剛說完龍文科的槍彈就已裝好,抬手“嘣”的一聲土匪應身倒地。其它匪徒繼續挨家挨戶翻箱倒櫃搜颳了一陣後走出房屋,往村寨口準備離去,這時早已在山崗上嚴陣以待的鄉民槍聲齊發,匪徒沒料有此一劫,數人倒地多人受傷。匪眾胡亂的朝山崗開槍還擊,並連忙丟棄剛剛搶掠的財物拖著傷員抱頭鼠竄離去。此次交火後匪徒六人喪命多人受傷。
土匪雖然忌憚於石劉山的槍手和地形從此再不敢進寨尋事,但對此次失利很不甘心。事後不久有先人謝弟虧去貴州花橋趕集,與隔壁鄰村的鄉親一起回來的路上,遇到這伙土匪在半路“關羊”盤查。一個土匪頭目詢問趕集回家的隊伍“你們這裡面有沒有石劉山的人”,走在最前面一位鄰村大娘知道他們來者不善很機智的回答到“我們這裡沒有石劉山的人喲,今天都好像沒有看到石劉山的人來趕集喔”,土匪才咬牙切齒的說到“要是有石劉山的人我們要把他砍成碎片”。謝弟虧老人後來回憶說,他聽完這話全身顫抖感覺脖子都縮成了一團。謝弟虧後來活到八十多歲,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無疾而終。
到了解放前夜,土匪更加猖獗,甚至有民國政府認命的管理地方的強人,親自參加組織搶劫活動。據說當時民國政府委任的偽鄉長萬財寨的潘某曾組織人去貴州某地搶劫,並派人招喚石劉山有“漢陽步槍”的先人龍殿學一同前去。當時龍殿學通過打獵積攢的錢購有一桿比本地土槍鳥銃先進得多的“漢陽步槍”用於打獵,射程遠、不需要壓火藥裝彈速度快。龍殿學跟到半路後得知是要去搶劫,而且去是貴州敦寨一帶後,死活不肯同去。匪首用槍頂著龍殿學的腦袋說道“你去還是不去,不去你今天就在這裡了”。龍殿學是個孤兒很小就到貴州一帶乞討、做小工生活,直到三十歲長大成年後才重新回石劉山成家立業,所以對貴州這帶有很深的感情、熟人也多。龍殿學雖被迫重新上路,但一路尋找機會逃跑,終於在一個山崗密林處趁匪眾不注意滑下山腳溜走了。
然而,潘某組織的這次搶劫遇到了伏擊並有同夥被擊斃,匪眾懷疑是龍殿學去通風報信以致被伏擊,派人叫龍殿學去做交代。派來傳信的人沒有進家門在屋外喊龍殿學:“殿學,鄉長叫你去他那裡一趟”。龍殿學問:“去那裡做什麼喔”。傳信人回答:“你自己不清楚嗎,你去了就知道咯”。龍殿學到萬財後,潘某正在別人家裡吃“殺豬頭宴”(侗語俗稱:寶唐),回來後把龍殿學捆了起來,審問他那天是不是去通風報信去了。龍殿學矢口否認並告知自己溜走的原委,提供了自己不可能去通風報信的辯詞。潘某把龍殿學關起來後派人下去調查核實。調查中有瓦廠一位大娘作證說那天曾看到龍殿學在某地喝喜酒,證實了龍殿學確實沒有通風報信的時間,才把龍殿學放了回來。然而這時離全國解放已經很臨近了!
1949年10月27號,就在這一天解放軍工作組終於進駐石劉山。因為受到外部國民黨殘餘勢力的蠱惑與謠言,看到荷槍實彈統一綠裝的解放軍工作組,鄉民們非常恐懼紛紛逃進深山躲了起來。其中有龍章林老人當時剛剛生下來三天也被帶著躲藏到四里外的深山谷地里去了。後面有工作組積極宣傳,並派當地人進山去消釋鄉親的疑慮,鄉民們才又陸續回家。而後石劉山迎來了土改、文革,直到如今的改革開放 !

地圖信息

地址:懷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