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蓋巨脂鯉

短蓋巨脂鯉

基本信息

拉丁名:Piaractus brachypomus (Cuvier, 1818)

科屬:脂鯉科

俗名:淡水白鯧、淡水鯧、銀倉,英文名Black pacu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短蓋巨脂鯉
  • 拉丁學名:Piaractus brachypomus
  • 別稱:淡水白鯧、淡水鯧、銀倉
  • 二名法:Piaractus brachypomus (Cuvier, 1818)
  • :脊索動物門
  • :輻鰭魚綱
  • :脂鯉目
  • :脂鯉科
  • :巨脂鯉屬
  • :短蓋巨脂鯉
  • 分布區域:原產亞馬遜流域,引進中國南方養殖
生活習性,生長環境,食性,形態特徵,產地產季,經濟價值,人工繁殖,魚病防治,

生活習性

生長環境

是一種熱帶魚類,生活適溫18~35度,最適生長溫度28~30度,繁殖水溫25~28度,當水溫降到12度以下時會有死亡的危險。喜歡微酸性水,耐低氧、耐鹽性較高,能在含鹽度為10%的水中生長良好。
淡水白鯧生活在水域的下、中層,喜群居和群游,耐低氧,但不耐低溫。當水溫降至12℃時,大部分魚體失去平衡,16℃時才能正常攝食,生長溫度為21-32℃。最適生長溫度為28-30℃。淡水白鯧生長較快,體長5cm左右的魚苗,飼養3個月,體重可達1kg,但在個體達到1.5kg後,生長變慢。

食性

雜食性。包括藻類,浮遊動物,水生生物。有機碎屑、魚蝦。
仔魚階段主要以浮游生物為食;幼魚時則主食大型浮遊動物;成魚食性更雜,食物來源廣泛, 並喜食人工配合飼料。

形態特徵

體側扁,盤狀,形似海產銀鯧。背部較厚,頭較小,口端位,眼中大。背部有脂,起點與腹鰭起點相對。尾鰭上葉稍長於下葉,邊緣呈黑色。體呈銀灰色鰭,胸、腹、臀鰭呈紅色,體被細小圓鱗,自胸鰭基部至肛門有略呈鋸齒狀的棱鱗。
淡水白鯧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河,屬熱帶魚類。 具有生長快,食性雜,抗病力強,耐低氧,輪捕率高等優點

產地產季

淡水白鯧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河,1985年引入廣東等地進行人工養殖,目前已在廣東、浙江福建河南等近10個省(市、區)進行商業性養殖生產。該魚生存水溫在10~42C,最適水溫為28~30C。可單養也可同家魚混養。生產季節與青、草、必相近,一般放養時間為5~6月份,商品魚起捕上市為9~10月份。 我國於1985年引進;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河。
短蓋巨脂鯉短蓋巨脂鯉

經濟價值

淡水白鯧是熱帶和亞熱帶食用和觀賞兼備的大型熱帶魚類,它除了具有羅非魚的優點外,還有比羅非魚生長快,耐低氧、易捕撈等特點。據池塘單養試驗,放養個體10~20克,經 120~150天飼養,平均個體在500克以上。長至 1500克以後,生長速度較慢,因此,養至1250~1750克作為商品魚價值最高。淡水白鯧可用汽車、輪船和飛機進行長距離活魚運輸,一般運輸成活率都很高。該魚肉質細嫩鮮美,屬名貴淡水魚類。

人工繁殖

南京市水產良種場在短蓋巨脂鯉(俗稱淡水白鯧)早繁取得突破性進展後 ,繼續研究短蓋巨脂鯉秋季繁殖 ,今年9月10日催產10組 ,產卵80多萬粒 ,孵苗3萬多尾。目前 ,產後親魚 、秋繁魚生長正常。這次秋繁,該場對親魚強化培育、採用新型催產劑DOM ,催產時間的選擇等採取一系列科學措施 ,致使短蓋巨脂鯉秋繁獲得成功。

魚病防治

淡水白鯧雖抗病力強,很少生病,一旦生病,損失會很大, 所以要做好平時預防工作,每隔15d用漂白粉掛簍消毒1次,每30d用100kg飼料加土黴素50g製成藥餌連續投餵3d。淡水白鯧常見病主要有白皮病:主要症狀為病魚體表鱗片脫落且有白斑,魚體失去平衡,在水面打轉,常繼發水霉病。若不及時治療, 將大量快速地死亡。由白皮極毛桿菌或魚害粘球菌浸入受傷魚體引起。水溫在15-30℃易發此病,有外傷的魚體容易感染該病,所以飼養時應小心操作,避免損傷魚體皮膚,治療用漂白粉100g掛簍在網箱中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