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萼儀花

短萼儀花

短萼儀花(學名:Lysidice brevicalyx Wei)是豆科、儀花屬喬木,高可達20米,小葉近革質,長圓形、倒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圓錐花序,苞片和小苞片白色,闊卵形、卵狀長圓形或長圓形,萼管較短,裂片長圓形至闊長圓形,比萼管長;花瓣倒卵形,紫色;子房沿二縫線被長柔毛,有胚珠。莢果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果瓣平或稍扭轉;種子長圓形、斜闊長圓形至近圓形,種皮脆殼質,4-5月開花;8-9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廣東茂名、封開、雲浮、高要、廣州、香港,廣西隆林、田林、百色、都安、龍州、容縣,貴州貞豐、望謨、安龍以及雲南等。生於海拔500-1000米的疏林或密林中,常見於山谷、溪邊。

該種木材黃白色,堅硬,是優良建築用材。根、莖、葉亦可入藥,性能如儀花。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短萼儀花短萼儀花
喬木,高10-20米,胸徑20-30厘米,小葉3-4(-5)對,近革質,長圓形、倒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6-12厘米,寬2-5.5厘米,先端鈍或尾狀漸尖,基部楔形或鈍。
圓錐花序長13-20厘米,披散,苞片小苞片白色,闊卵形、卵狀長圓形或長圓形,苞片長1.5-3.1厘米,小苞片長0.5-1.5厘米;萼管較短,長5-9毫米,裂片長圓形至闊長圓形,比萼管長;花瓣倒卵形,連柄長1.6-1.9厘米,先端近截平而微凹,紫色;能育雄蕊花葯長3-4毫米,藥室邊緣紫紅色;退化雄蕊8枚或5-6枚,不等長;子房沿二縫線被長柔毛,有胚珠9-14顆。
莢果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15-26厘米,寬3.5-5厘米,基部圓,二縫線等長或近等長,開裂,果瓣平或稍扭轉;種子7-10顆,長圓形、斜闊長圓形至近圓形,長2-2.8厘米,寬1.5-2.2厘米,栗褐色或微帶灰綠,光亮,邊緣增厚成一圈狹邊,種皮脆殼質,裡面緊粘著一層白色海綿狀膠質層,乾後呈銹紅色,胚小,基生。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分布於中國廣東茂名、封開、雲浮、高要、廣州、香港,廣西隆林、田林、百色、都安、龍州、容縣,貴州貞豐、望謨、安龍以及雲南等。模式標本采自廣州華南植物園(由廣西百色引入栽培)。生長於海拔500-1000米的疏林或密林中,常見於山谷、溪邊。

繁殖方法

種子收集:種子採集的莢果裝入通風塑膠袋帶回實驗室,人工剝開果莢,選取種實飽滿無病蟲害的種子,備用。
種子處理:挑選飽滿、外表無損傷的淨種子,進行剪口處理,用枝剪沿種子的外邊緣剪口,然後用常溫水浸泡24小時,待種子外層膠質物脫落後取出,播種;未脫膠者繼續常溫水浸泡,至脫膠為止,
播種:24小時內種子脫膠完畢,第10-13天開始發芽,10-15天發芽結束,平均發芽率達76%,平均發芽勢為55%。
沙床育苗:基質為河沙混泥炭土(河沙:泥炭土=2:1),按厚度15厘米鋪開,用1%-3%的硫酸亞鐵溶液殺滅基質中的病原菌和地下害蟲。在苗床上按行距15厘米均勻條播,播後覆蓋上述基質,以不見種子為宜。採用遮蔭、灌水和噴霧等措施,保持空氣濕度90%以上、基質濕潤(以手握基質,放鬆後基質成稍鬆散沙團)、土溫20-30℃。
容器育苗:用規格為10厘米×20厘米的塑膠薄膜容器,營養土採用黃心土、火燒土和過磷酸鈣混合土(黃心土:火燒土:過磷酸鈣=6.5:3:0.5),過篩、消毒、堆漚15天后備用,消毒採用敵克松兌水成500倍液,每立方營養土藥液用量為60-80克。待芽苗長至3-4葉期時移苗上袋,芽苗移植時應截去主根尖端,保留5-6厘米長。

栽培技術

土胚軸出土後使用細水流的噴壺澆水,為了促進幼苗側根生長,適當減少澆水次數,保持基質濕潤即可。待幼苗長至3-4葉期及時移栽上袋,晴天可每天澆1次水,陰雨天可減少澆水次數或不澆。
幼苗期間不提倡施肥,2個月後的大苗開始追肥。每月施肥2次,以氮肥為主,根部施肥的同時補充葉面肥,濃度在0.3%-0.5%為宜。期間,在勤除、早除和小除的原則下輔以人工除草,不宜化學除草。
當苗木高達50厘米時即可出圃。出圃前應進行煉苗,煉苗期間不要施肥,同時應逐步減少水分供應,並在出圃前半個月進行原地移動,切斷露出容器的根系。

主要價值

材用:該種木材黃白色,堅硬,是優良建築用材。
藥用:根、莖、葉亦可入藥,性能如儀花。根、莖、葉有小毒,能散瘀消腫,止血止痛。可治跌打損傷,骨折,風濕關節炎,外傷出血等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