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根為直根,強烈木質化,外面圍以纖維狀殘存根皮;根頸向上多分枝。莖仰臥地面,被向上貼伏的短柔毛,基部木質化。葉長3-5厘米,具短柄;小葉通常11-19;小葉片卵形、橢圓形或狹長圓形,長4-6 (-10)毫米,寬2-3毫米,上面無毛,下面被伏貼柔毛,先端鈍圓,基部圓楔形,頂生小葉片較寬大。
總狀花序腋生,花序梢超出葉,總花梗長3-4厘米,被短柔毛;花序卵球形,長2-3厘米,具12-18朵花,花後期花序軸延伸長達4-6厘米;花長10-13 (-15) 毫米,斜上升或果期下垂,花梗長約1毫米;
苞片鑽狀披針形,與花梗近等長,外被短柔毛;
花萼鐘狀,長5-6毫米,被短柔毛,
萼齒披針狀鑽形,長約為萼筒的2倍,上萼齒稍短,齒間呈寬的凹陷;
花冠紫紅色,
旗瓣倒闊卵形,長7-9毫米,寬5-6毫米,先端具深的缺刻,翼瓣短小長為旗瓣的2/5,
龍骨瓣長於旗瓣2-3毫米;子房線形,幾無毛,僅沿縫線明顯被毛,花柱上部常呈紫紅色。
莢果2-4節,節莢圓形或橢圓形,兩側稍膨起,具針刺和密柔毛,邊緣無明顯的邊。
短翼岩黃芪小葉具曲行環結羽狀脈;一級脈中等粗細或纖細,直行,無分支;二級脈夾角通常為銳角,上部的較下部的鈍,二級脈曲行,不分支,以鈍角或直角連線上面臨近的二級脈,少量基部的二級脈環被三級脈環包圍,二級脈環外有較多不規則結網的三級脈;具少量複合二級間脈或不明顯;三級脈不規則分支結網;較高級脈序不可分辨;葉緣的末級脈序不完全的或結環的,不具邊脈;脈缺或具簡單盲脈至一次分支盲脈,盲脈末端具短粗導管分子;網眼小,發育不完善至不完全閉合,排列和形狀不規則。
近種區別
賀蘭山岩黃耆(
Hedysarum petrovii Yakovl.)與短翼岩黃芪的主要區別是小苞片長為萼筒的1-2倍,旗瓣與龍骨瓣近等長,而後者的小苞片長為萼筒的0.5-0.8倍,旗瓣長為龍骨瓣的0.8倍。
生長環境
生長於礫石質山坡和平原地區砂礫質草原,為草原旱生種。主要在典型草原帶,可進入森林草原帶邊緣地帶,極少出現於荒漠草原帶。
性喜濕潤,但能耐乾旱。習見於乾山坡、黃土高原丘陵坡地,常作為伴生種出現。有時可大量生長於撂荒地,成為優勢植物。也見於中國內蒙古高原東部栗鈣土地區。乾旱的生境,植株矮小,環境條件較好,可生成有主莖和分枝的小叢。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河北北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伊克昭盟,寧夏南部,甘肅河西地區等;蒙古南部也有分布。
生長習性
4月返青,5月末至6月開花,6月底結莢,7月中旬種子成熟。
主要價值
飼用價值:短翼岩黃芪為良好的牧草,鮮草山羊、綿羊、牛、馬等家畜喜食,山羊、綿羊尤其喜食花和果實。可引種馴化,作為南部溫帶典型草原及森林草原地帶,半人工草地或人工放牧地的草種。
藥用價值:全草入藥,可治療腹痛。
保護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