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柄菝葜,中藥名。為百合科植物托柄菝葜Smilax discotis的根莖。分布於西南及陝西、甘肅、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具有祛風,清熱,利濕,涼血止血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熱痹,足膝腫痛,血淋,崩漏。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短柄菝葜
- 別稱:土茯苓、金剛豆藤、土萆薢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 目:百合目
- 科:百合科
- 屬:菝葜屬
- 種:托柄菝葜
- 分布區域:西南及陝西、甘肅、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用量:內服:煎湯,15-30g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莖。
性味
味辛、微苦,性涼。
歸經
歸肺、脾經。
功效
祛風,清熱,利濕,涼血止血。
主治
風濕熱痹,足膝腫痛,血淋,崩漏。
相關配伍
1、治風濕:土茯苓、海金砂根各15g,龍鬚草1.5g,鐵筷子0.9g,松樹根9g。泡酒服。(《貴州草藥》)
2、治血崩:土茯苓、大夜關門、算盤子根、硃砂蓮根各15g。煨水服。(《貴州草藥》)
3、治癆弱乾瘦:土茯苓、餓螞蝗根各30g,閻王刺根1.5g。燉雞或燉鱉1個吃。(《貴州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挖,洗淨,切片曬乾。
形態特徵
灌木,多少攀援。莖長0.5-3米,疏生刺或近無刺。葉紙質,通常近橢圓形,長4-10(20)厘米,寬2-5(10)厘米,基部心形,下面蒼白色;葉柄長3-5(-l5)毫米,脫落點位於近頂端,有時有卷鬚;鞘與葉柄等長或稍長,寬3-5毫米(一側),近半圓形或卵形,多少呈貝殼狀。傘形花序生於葉尚稍幼嫩的小枝上,通常具幾朵花;總花梗長1-4厘米;花序托稍膨大,有時延長,具多枚小苞片;花綠黃色;雄花外花被片長約4毫米,寬約1.8毫米,內花被片寬約1毫米;雌花比雄花略小,具3枚退化雄蕊。漿果直徑6-8毫米,熟時黑色,具粉霜。花期4-5月,果期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650-2100m的林下、灌叢中或山坡陰濕處。分布於西南及陝西、甘肅、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性狀鑑別
根莖呈不規則塊狀,長5-15cm,直徑3-8cm。表面紅褐色,凹凸不平,有堅硬的鬚根殘基。質堅硬。切片形狀不規則,厚約2mm,切面淡紅棕色。氣微,味微澀。
相關論述
1、《貴州草藥》:“清熱利濕,補虛益損,活血止血。”
2、《全國中草藥彙編》:“主治風濕,血崩,血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