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柄山桂花

短柄山桂花

短柄山桂花,別名:短柄本勒木,拉丁文名:Bennettiodendron brevipes Merr. 大風子科山桂花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產湖南、江西、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江西新記錄)。生於海拔400-18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短柄山桂花
  • 拉丁學名:Bennettiodendron brevipes Merr.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側膜胎座目
  • 亞目山茶亞目
  • 大風子科
  • 刺籬木族
  • 山桂花屬
  • 分布區域:湖南省, 海南省, 廣東省, 廣西自治區, 貴州省, 雲南省
  • 是否中國特有:是
  • 是否引種栽培:非人工引種栽培
  • 海拔:350-1800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植物鑑別,變種,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2-6米;樹皮灰褐色,不裂;小枝圓柱形,密被灰褐色短柔毛,以後脫落近無毛或無毛。
葉紙質,長圓狀披針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長5-12厘米,寬2-5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疏鈍鋸齒,兩面近同色,光亮無毛,有時在脈腋有棕色短毛,主脈在兩面突起,側脈7-9對,稍明顯;葉柄較短,長0.3-2厘米,上面有溝槽,密被棕色短毛,逐漸脫落減少。
圓錐花序頂生,長6-12厘米,寬通常為4.5厘米,多分枝,密被棕色短柔毛,逐漸脫落,果期減少;雄花:萼片橢圓狀卵形,長3-3.5毫米,邊緣有睫毛;雄蕊多數,花絲纖細,長約4毫米,稍伸出花冠,有毛,基部有肥厚的肉質腺體,花葯長圓形;雌花:萼片較雄花的稍小,退化雄蕊多數;子房卵形,長約4毫米,不完全3室,每胎座上有胚珠2-4顆,花柱3-4,柱頭頭狀,稍2裂。
漿果圓形,直徑3-4毫米,成熟時朱紅色;種子1粒,子葉綠色。
花期春季,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主要生於海拔400-18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中。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於湖南、江西、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江西新記錄)。

植物鑑別

H. Sleumer in Van Steenis. Fl. Malesiana ser. 1, 5 (1): 64. 1954.一書中,將該種B. brevipes Merr.併入山桂花B. leprosipes (Clos) Merr.中,作者對華南植物研究所、廣西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貴州科學院保存的標本,作了仔細觀察對比,又到廣東連縣粵北南嶺山脈的南坡採集觀察,採到大量短柄山桂花B. brevipes Merr.標本,經觀察分析後,該種分布較北(北坡九連山有分布);多為灌木,葉片較小,倒卵狀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5-12厘米,通常集生在小枝上端;葉柄短,有密生棕色毛,老後仍有棕色短毛;漿果熟時朱紅色,直徑4毫米以下;子葉綠色。而與山桂花B. leprosipes(Clos)Merr.極不相同。故仍獨立為種。
短柄山桂花短柄山桂花

變種

上思山桂花(變種)(植物研究)
本變種和原變種的區別為葉片長橢圓狀披針形,兩端漸尖,長為寬的5倍,鋸齒不明顯;葉柄有疏短毛。花通常在25朵以下,總狀圓錐花序短,頂生或腋生,稍有毛。果期冬日。
產海南、廣西。生於海拔250-500米的低山谷地水旁疏林中。模式標本采自廣西上思。
延葉山桂花(變種)
本變種和原變種的區別為葉片長橢圓狀披針形,長為寬的5.5倍,先端漸尖,基部 狹楔形,兩側的葉緣下延,齒尖無胼底體,乾後上面黑綠色,下面褐綠色。花數朵,花序梗很短。漿果近似原變種。
產廣東(連縣)(即模式產地)。生於海拔3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中。
從《植物研究》(Bull. Bot. Res. 14 (3): 225, pl. 2, fig. 1. 1994) 看,印刷很不清楚,僅枝頂似有一果。但是否為本種,深致懷疑。(主編吳征鎰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