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準異糠蝦

短尾準異糠蝦(Anisomysis brevicauda Wang,1989),屬於 糠蝦科,主要分布於海南北部沿岸水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短尾準異糠蝦
  • 拉丁目名:MYSIDACEA
  • 中文目名:糠蝦目
  • 中文科名: 糠蝦科
  • 拉丁名:Anisomysis brevicauda
  • 命名者及年代:Wang,1989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參考文獻,

形態特徵

身體較小,雌雄兩性最大體長皆為4.1mm。
額板三角形,較寬短,頂端鈍圓,前緣覆蓋第1觸角柄第1節的基部,側緣稍覆蓋眼柄的基部。頭胸甲較短,前側角圓形。
眼大,長寬略等,角膜呈半球形,較眼柄諒趨奔而寬;眼柄向基部趨窄。
雄性第1觸角柄粗壯,第1節顯著長,約等於末兩節之和,外末角具2—4根纖細
的剛毛;第2節很短,寬與第1節略等,窄於第3節;第3節約為第1節長的2/3,為第2節的2倍。雄性突略呈蹄形,上具稀疏的剛毛。雌性第1觸角柄比雄性纖細。第2觸角鱗片呈長披針形,周圍羽狀剛毛較少而粗壯,長約為寬的
.頂緣超過第1觸角柄,雌性尤其顯著;第2觸角柄短而纖細,第1節略長於兩個末節之和,約為第2節的2倍,第3節稍短於第2節,且窄於第1、2節。
上唇略呈心臟形,寬略大於長,前緣較窄,向後緣燥束趨寬,底部具1缺刻,兩側有短小的剛毛。
大顎發育完全,具正常的切齒突、活動片和臼齒突;觸鬚第1節短,長稍大於寬,略呈長方形;第2節長而粗大,長約為第1節的
;第3節略長於第1節,末緣嘗白去糠平截,具較粗壯的剛毛。第1小顎基小葉圓形,邊緣約具6根帶刺剛毛和羽狀剛毛;末小葉窄長,其外緣光滑,末端約具8—10根危臭燥殃光裸的粗刺。第2小顎內肢末節具粗壯的帶刺剛毛和羽狀剛毛;外肢小,不發達,邊緣約具10根羽狀剛毛。
第1胸肢內肢略為粗壯,各節皆粗短,末節末端除具粗而光滑的刺外,還具羽狀剛毛;外肢基板寬圓,外緣末角無齒,鞭部由7節構成遙囑廈,上具粗壯發達的羽狀剛毛。第2胸肢內肢腕掌節顯著長;外肢與第1胸肢相近似。
第3—8胸肢內肢比較纖細而短,內肢掌節由兩節構成,基節顯著長,末節短,基節長約為末節的2倍;外肢基設應套板寬大而圓,外緣末角無刺,鞭部由7—9節構成,上具羽狀剛毛。
雄性第3腹肢內肢小而不分節,呈葉片狀;外肢很長,末端伸至第6腹節的末部,由3節構成,基節特長,其長約與末兩節的和相等;第2節顯著短於第3節。第1—2和第4—5腹肢簡單不分節,呈小葉片狀,與雌性者相似。
雌性具兩對育卵板,其邊緣具纖細的羽狀剛毛,懷卵或幼體的數目與前種相似,一般僅3—5個。
腹部窄,第6腹節較體前各節顯著窄長。尾節寬短,長約為基部寬的
,其側緣和末部具較淺駝記乘的凹陷。尾節側緣後部
,約具15—19粗短的刺,末部缺刻具1對短小的刺,長約為側刺的1/2。尾肢內肢約為尾節的
;外肢略長於內肢,末端圓形,內緣和末部具長的羽狀剛毛;外緣具短而纖細的羽狀剛毛13—16根。
本種與Anisomysis gracilis Panampunnayil,1984十分近似,但其額板、第2觸角鱗片、大顎觸鬚和尾節都有顯著區別(表)。
本種為沿岸性種,生活在沿岸清潔的砂底水域中。兩種準異糠蝦的形態差異比較
標本採集地 雌雄兩性標本共2016個,標本號820425,1982年4月25日采白海南島三亞市鹿回頭沿岸水域。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海南北部沿岸水域

生活習性

生境: 沿岸性種, 生活在沿岸清潔的砂底水域中

參考文獻

原始文獻: 海洋科學集刊, 30:231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節肢動物門 甲殼動物亞門 糠蝦目: 269-271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海南北部沿岸水域

生活習性

生境: 沿岸性種, 生活在沿岸清潔的砂底水域中

參考文獻

原始文獻: 海洋科學集刊, 30:231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節肢動物門 甲殼動物亞門 糠蝦目: 269-27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