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姑聖跡

短姑聖跡

進了普陀山佛國山門,往東南300米處(近“入三摩地”),即是短姑道頭,又稱短姑聖跡、短姑古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短姑聖跡
  • 地點:佛國山門,往東南300米處
  • 別稱:短姑聖跡、短姑古蹟
  • 簡介:舊時原為海灘
簡介,傳說,短姑聖跡的由來,

簡介

此地舊時原為海灘,灘上有闊十餘米,長百來米,小石自相零附、兩側錯列巨細不一形狀各異的岩石,岩石石上鐫有“短姑古蹟”、“慈航普渡”、“道義同皈”、“第一佛國”、“樂土”等14款題刻,出沒於潮汐浪濤之中。古時候,船到短姑道頭邊,可是靠不了岸,需要用長不過一丈、寬不過三尺的小舢板擺渡。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普陀山住持了余、蓮二位高僧,因此間潮落潮漲,往來船隻靠岸不便,遂募資用巨石壘成長達11米、寬8米的石條道頭。在未建普陀山客運碼頭之前,凡前來普陀山參札進香、攬勝觀光者,都得由此登岸。客運碼頭建成後,這裡便作為一處旅遊勝跡對遊客開放。

傳說

相傳曾有姑嫂兩人發願禮佛,湊資買船,渡蓮洋朝山進香,船剛泊道頭,不巧小姑“天癸”(月事)來潮,自愧不潔,不敢下船入山。其嫂短(埋怨)之無福朝聖,將姑留置船中,獨自進山拜佛去了。不料時近晌午,潮水大漲,小舟與岸相隔,小姑久坐船中,腹中空空,飢腸難耐。正在此時,只見一村婦持食盒至岸邊,向潮水裡投下一些石塊,踩著這些石塊徑直來到小姑舟中,說是她嫂嫂托其捎來,放下食盒,便離船而去。?嫂嫂進香歸來後,小姑問及前事,嫂愕然不知,忽然記起剛才拜佛時,瞻仰蓮座,只見觀音大士衣裙濕著一片,心裡頓有所悟,以為這是觀世音菩薩顯靈,自慚無緣,忙不迭又進山到觀音面前叩拜。因其嫂曾在碼頭“短其姑”,從此,姑嫂泊舟處即被稱作‘短姑道頭”。道頭旁時常出沒於潮水中的石塊,傳說是菩薩送食時投向潮水裡用以跺腳的石塊,後人稱此道頭為“短姑聖跡”。
短姑聖跡短姑聖跡

短姑聖跡的由來

地處島西南海岸,古為天然石埠,為朝山進香舟楫唯一停靠處。相傳,古時姑嫂來此禮佛,虔持數年,適值至山,姑臨經期,嫂短小姑,姑亦自慚,不敢入山,獨留舟中。午時,潮漲路絕,飢不得餐。適有老婦提籃而來,投石於水,款足至舟,送食於姑。姑甚奇異,不知誰矣。午後,嫂禮佛還舟,給食於姑,姑日:“頃刻老婦已送飯來!眾皆驚奇,有佛現身乎!嫂急返殿祈禱,瞻仰蓮座,大士衣裙猶濕耳。遂名”短姑聖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