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吻碩鬣狗

短吻碩鬣狗

短吻碩鬣狗(Pachycrocuta brevirostris),作為地史上最大的碎骨型(bone-cracking)鬣狗,體型遠大於現生的親近種,如斑鬣狗(Crocuta crocuta)和縞鬣狗(Parahyaena brunnea)等,體重與現生的母獅相當,其影響力可完全匹敵同時代的劍齒虎,如鋸齒虎(Homotherium),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畢竟其個體數量遠大於後者,在當時的動物王國曾經雄霸一方,甲冠天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短吻碩鬣狗
  • 拉丁學名:Pachycrocuta brevirostri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食肉目
  • 鬣狗科
  • :碩鬣狗屬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所屬亞種,

物種學史

雖說早已絕滅, 但它在早、中更新世時期卻十分繁盛並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是當時哺乳動物群中的常見和典型動物種類。它更是更新世動物群的演替和革新(turnover)研究中備受關注的焦點物種,它的出現與絕滅通常具有標誌性的內涵,如“短吻碩鬣狗事件”則指代距今2.0Ma左右發生在歐洲大陸的一次重大環境和生物革新事件。

形態特徵

短吻碩鬣狗具有一系列特有的解剖形態特徵而引人矚目。強壯的頭骨和下頜、發達的矢狀嵴和顴弓、前臼齒極為粗壯且具有粗厚的琺瑯質等等,都是其獨特食性(durophagus)的力學適應性表現。許多早、中更新世化石地點中動物骨骼的聚集與埋藏,在很大程度上,實際要歸功於其特異的覓食行為(搬運和匿藏動物屍骨)。

所屬亞種

在歐亞大陸頻繁出現的短吻碩鬣狗,曾因不同的產地或年代,先後被歸入到不同的種之中,如桑氏碩鬣狗(Pachycrocuta licenti)、中國碩鬣狗(Pachycrocuta sinensis)或(狹義)短吻碩鬣狗(Pachycrocuta brevirostris)等,對於這些鬣狗之間的真實系統關係,目前學術界尚缺乏統一而清晰的認識,分歧和爭議比較大:有人主張不同地區或年代的碩鬣狗應代表了若干不同的有效獨立種;有人則認為所有歐亞大陸的碩鬣狗應是同一種,但包含了不同的亞種(群);然而,更有甚者連亞種(群)的分化也予以徹底否定。這種“大一統”並否定亞種(群)劃分的思潮在如今的學術界卻頗為流行。受此影響,長期以來,人們因此忽視了對這些不同地區或年代鬣狗的解剖形態比較研究,並未能很好地評估和探究鬣狗之間不同形態(儘管有時比較細微)的系統發育意義和內涵。這也進而影響到其他相關學術性問題的深入開展,比如短吻碩鬣狗的起源以及洲際間的擴散動態和遷徙路徑等,對此,目前學術界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