鬣狗(鬣狗科)

鬣狗(鬣狗科哺乳動物通稱)

鬣狗科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鬣狗(學名:Hyaenidae):哺乳動物,中等體型,生活在的陸生肉食性動物。它們同屬於一科,僅4屬4種,可分為2個亞科:鬣狗亞科土狼亞科。體型似犬,長頸,後肢較前肢短弱,軀體較短,肩高而臀低;頸後的背中線有長鬣毛;牙齒大,具粗壯的錐形前臼齒,裂齒髮育,臼齒退化。頜部粗而強,能咬開骨頭。鬣狗(條紋鬣狗)體較小,全身布滿條紋,多為獨居,依靠發達的嗅覺覓食腐肉。棕鬣狗體型較大,分布於非洲西南部海岸,常到海灘尋食螃蟹、魚等。斑鬣狗僅見於非洲,體型較大,成群獵食,除食腐肉外,能獵捕羚羊。土狼為特化的食蟻動物。

2015年12月23日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了解到,中國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盆地發現了400多萬年前的佩里耶上新鬣狗化石。經過多年的化石研究,專家表示,這一發現是大型碎骨型鬣狗在青藏高原上的首次出現,對於研究鬣狗類的起源、多樣性和古地理分布具有重要意義。分布於非洲阿拉伯半島亞洲和印度次大陸。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族群,聲音,捕食,領地,分布範圍,該科物種,繁殖方式,保護級別,

物種學史

進化主幹在古北界和非洲,中中新世時有一早期特化的中鬣狗類;晚中新世時鬣狗繁盛;新世現生屬出現,其中一支豹鬣狗通過白令陸橋進入北美。
中國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盆地發現了400多萬年前的佩里耶上新鬣狗化石。經過多年的化石研究,專家表示,這一發現是大型碎骨型鬣狗在青藏高原上的首次出現,對於研究鬣狗類的起源、多樣性和古地理分布具有重要意義。
鬣狗科是一類外觀類似犬、個體中等偏大的食肉類動物,其中,上新鬣狗等擁有比犬類更加強壯的上、下頜和更鋒利的牙齒,能夠輕易地咬碎獵物堅硬的骨頭,因此被稱為“碎骨者”。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強介紹,札達盆地的佩里耶上新鬣狗化石地點位於札達溝東側陡峭崖壁上的黃色砂岩透鏡體中,海拔4195米,最先由甘肅省博物館研究員頡光普於2012年發現,此後經過乾篩,獲得化石材料數件,包括一些殘破的下頜和零散的牙齒。
研究結果顯示,佩里耶上新鬣狗的起源地可能在中國北方,發源的時間為晚中新世末期。早上新世時期,這類“碎骨者”已經成功擴散到青藏高原和遙遠的歐洲西部,上新世時期至早更新世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在中國消失於大約220萬年前後。

形態特徵

鬣狗是鬣狗科動物,體型似犬,長頸,後肢較前肢短弱,軀體較短,肩高而臀低;頸後的背中線有長鬣毛;牙齒大,具粗壯的錐形前臼齒,裂齒髮育,臼齒退化。頜部粗而強,能咬開骨頭。外形略像比狗的頭短而圓,毛棕黃色或棕褐色,有許多不規則的黑褐色斑點,由於其後軀低於前軀,所以它走路和奔跑的姿勢不甚優雅,可是跑起來卻是相當迅速而且有耐力。它們的奔跑速度可達每小時50-60千米,而且能夠跑很長的距離卻沒有倦意。非洲斑鬣狗,咬合力平均為460千克,作為對比,非洲之王的獅子咬合力也“僅僅為360千克。
鬣狗(條紋鬣狗)體較小,全身布滿條紋,多為獨居,依靠發達的嗅覺覓食腐肉。棕鬣狗(Hyaena brunnea)體型較大,分布於非洲西南部海岸,常到海灘尋食螃蟹、魚等。斑鬣狗(Crocuta crocuta)僅見於非洲,體型較大,成群獵食,除食腐肉外,能獵捕羚羊。土狼(Proteles cristatus)為特化的食蟻動物。

棲息環境

生活於熱帶和亞熱帶有稀樹的草原和荒漠地帶。也有一些生活在海岸附近,白天隱藏在稠密的灌木叢、較高的草叢中,以及岩石隙縫。

生活習性

族群

鬣狗過著母系社會體系的群居群獵生活,依靠發達的嗅覺和強健顎齒覓食腐肉。雌性體重比雄性重10%左右,是兩性中強壯、具支配權地位的一方,地位低的母鬣狗生育的下一代地位也低,其他母狗必須負責幫忙照料仔犬。每次狩獵距離最遠高達100公里遠,狩獵中難免有犬只受傷,受傷者會留在洞穴守護地盤及照料仔犬,狩獵群回洞穴後,會吐出食物餵養其他犬只。
鬣狗群體生活,一個群體大到幾十隻,小到十幾隻,每群的首領是一個體格健壯的雌性鬣狗。鬣狗的社會組織等級森嚴,覓食時“母首領”總能得到一塊最大、部位最好的肉食,而且這是理所當然的。
鬣狗在群體生活的前提下,有相當大的自由,經常獨來獨往,單獨狩獵,自己吃食。群體的成員往往不是長時間在一起。一旦它們重逢,又理所當然地以集體一員的身份行事,以此體現它們的社會合群性。當兩隻性別不同的斑鬣狗碰到一起時,雄性總讓雌性走在前面。如果只有一塊肉,雄的會把它留給雌的。

聲音

在非洲大草原上,入夜後草原深處會傳來令人毛骨悚然的嚎叫聲,那是鬣狗在圍捕獵物或互相打鬥。它們能發出十多種叫聲,這對於它的生存來說十分重要,因為它經常在夜間活動,必須依靠不同的叫聲來加強群體成員之間的聯繫。但這些叫聲差不多都非常奇特,常常令人聽了感到毛骨涑然。尤其是在一旦尋找到食物,或者發情的時候,所發出的一種強烈的叫聲,更是令人膽戰心驚。由於鬣狗常常給人們以十分討厭和喜歡偷懶的形象,所以有些地方流傳著只要它在人類的居住地出現,就會帶來死亡的荒誕傳說。
鬣狗在一起時,好像一群嬉戲的孩子,吵吵嚷嚷,異常熱鬧。它們用耳朵、尾巴互相傳遞信息,不停地用叫聲互相聯繫。它們有時高聲咆哮,有時爽朗地大笑,有時低聲地哼哼,有時吃吃地低笑,聲音可傳到幾千米外。

捕食

鬣狗喜歡在夜間捕食,鬣狗能以每小時65公里的速度追逐奔跑速度達每小時40公里的斑馬或角馬群。斑鬣狗可以單獨地、成對地或三隻一起獵食,也能整群地進行圍獵。單個行獵往往收穫不大,5次中有1次成功就算不錯了;然而成群獵食,11次中就可能有8次會有收穫。有紀錄片顯示,鬣狗在單獨獵食時,如發現食物,會以嚎叫召喚群體前來,甚至能驅走體型、氣力更大的花豹。
鬣狗是一類強悍的中型猛獸,它們集體獵食瞪羚斑馬、角馬等大中型草食動物,甚至可以殺死半噸重的非洲野水牛,並不是靠吃獅子吃剩的殘骸和屍骨果腹生活的弱者,相反,獅子則是經常掠奪斑鬣狗的獵物。
鬣狗是動物界有名的“機會主義者”。除了自己捕獵之外,還經常搶奪其它肉食動物所捕獲的獵物,比如花豹、甚至獅子。它們的咬合力其實很一般,與花豹相比,略遜一籌。在數量比大於10:1的情況下,它們才可以從花豹的口裡搶走獵物。
當鬣狗集體捕獲獵物時,它們就會一擁而上,同時撕咬獵物的肚子、頸部、四肢及全身各處。為了防備獅子前來掠奪它們的食物,整個族群的斑鬣狗就一起狼吞虎咽地分享這份大餐。鬣狗是效率極高的食肉動物,短短數十分鐘內,獵物便只剩下骨頭。

領地

每個斑鬣狗群都有自己的巢穴。洞口野草叢生,洞內四通八達。每群斑鬣狗都有自己的勢力範圍,一般為20平方千米左右。它們嚴守自己的勢力範圍,不容別的斑鬣狗群侵犯。如有越界現象發生,雙方就會相互對峙,甚至發生衝突,但這種武鬥並不多。當一群鬣狗追逐獵物到另外一群斑鬣狗的地盤上以後,如果對方的數目較多,這群鬣狗會把所獵得的獵物讓給對方。一旦鬣狗離開自己地盤1000米以外,它們就會失去安全感。
在群體中,不管雄性或雌性的成年斑鬣狗在受到刺激時都以張開肛門、排出肛門腺分泌物的方式來標示領域。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富汗、阿爾及利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埃及、安哥拉、貝寧、波札那、布吉納法索、蒲隆地、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喬治亞、吉布地、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衣索比亞、甘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肯亞、賴索托、馬拉威、馬里、茅利塔尼亞、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尼日、奈及利亞、盧安達、塞內加爾、獅子山、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蘇丹、史瓦濟蘭、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烏干達、尚比亞和辛巴威。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約旦、黎巴嫩、利比亞、摩洛哥、尼泊爾、阿曼、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西撒哈拉、葉門。

該科物種

斑鬣狗斑鬣狗
斑鬣狗(學名:Crocuta crocuta):
體長約95-160厘米,尾長25-36厘米,體重40-86千克,雌性個體明顯大於雄性。毛色土黃或棕黃色,帶有褐色斑塊,鬃毛短或無。上額犬齒不發達,但下頜強大,能將9千克重的獵物拖走100米。成群活動,每群約80隻左右,雄性個體在群體中占優勢。性兇猛,可以捕食斑馬、角馬和斑羚等大中型草食動物,可和獅群抗衡。進食和消化能力極強,一次能連皮帶骨吞食15千克的獵物。善奔跑,時速可達40-50公里,最高時速為60公里。全年都能繁殖,但雨季為產仔高峰期,妊娠期110天,每胎產2仔,雄性2歲、雌性3歲性成熟。數量較多,是目前數量最多的食肉動物,在維持非洲熱帶草原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分布非洲。
條紋鬣狗條紋鬣狗
條紋鬣狗(學名:Hyaena hyaena):
體型較小,體長約90-120厘米,尾長30厘米,體重25-55千克。皮毛呈淺灰色或淡黃,上有垂直的褐色或黑色條紋。前肢較長,腳僅4個趾。多獨居,全天均可以活動。依靠發達的嗅覺和強健顎齒覓食腐肉。分布於亞洲西南部和非洲東北部,亦是鬣狗科唯一可見於亞洲的種類。
棕鬣狗棕鬣狗
棕鬣狗(學名:Parahyaena brunnea):
體長約110-135厘米,尾長19-27厘米,體重37-48千克,雄性體型較雌性略大。背部和兩肋具明顯鬃毛。對乾旱、半乾旱地區的適應能力極強,較為罕見。主要分布於南非卡拉哈里沙漠。
土狼土狼
土狼(學名:Proteles cristatus):
體長約80厘米,肩部高而臀部低;從頭後到臀部的背中線具有長鬣毛;全身棕色,但體側和四肢均有棕褐色條紋;尾長30厘米,尾毛長而蓬鬆。前臼齒小而尖,僅2枚,臼齒僅1枚且退化,不適於強力咀嚼肉類。除進食柔軟的腐肉、鳥卵外,主要食物是白蟻。舌較長而發達,可舐食白蟻。晚上出來尋食。冬末產仔2-5隻,雌雄獸共同哺育。土狼在尾根下有1囊狀腺體,其分泌物用於標記領域。性懦弱,從不攻擊人。分布於非洲西海岸和南部。

繁殖方式

鬣狗沒有固定的繁殖季節,過著母系社會體系的群居群獵生活,雌性的體重通常比雄性重12%,是兩性中相對強壯,且具支配權地位的一方,整群母鬣狗中只有一隻母首領才有權可以生育下一代,其他母鬣狗必須負責幫忙照料仔犬。每次狩獵距離最遠長達100公里遠,狩獵中難免有犬只受傷,受傷者會留在洞穴守護地盤及照料仔犬,狩獵群體返回洞穴後,會吐出食物餵養其他犬仔。
雄獸常用搖尾巴的方式向雌獸求愛。雌獸的懷孕期為3-3.5個月,每胎產1-4仔。幼仔一生下來眼睛就睜開了,重量為1.5千克左右,大約要在土豚遺棄的洞穴里度過11個月的漫長日子,在此期間,雌獸則經常需要外出捕獵,以便使幼仔得到充足的奶水和食物。出生後的4個月裡,幼仔全部依靠吃奶生活,甚至當它們的牙齒都已經長出以後,還幾乎沒有吃過肉。當長到3-4個星期的時候,便可以經常到地面上活動了。像所有的動物幼仔一樣,它們對什麼都很好奇,東聞聞西嗅嗅,很快就學會了靠鼻子、耳朵和眼睛來認識外邊的世界。雌獸的警惕性很高,就連雄獸也不允許靠近巢穴和它撫養的幼仔,因為有時候有些飢餓的雄獸也會吃掉幼仔。幼仔出生10個月以後就可以隨著雌獸到各處去玩耍了,特別是一群棕狗在附近吃東西的時候,它們更喜歡跟在後面。幼仔約3歲時性成熟。壽命為14年左右。
土狼雄性2歲、雌性3歲性成熟。懷孕期90-100天。 全年都能繁殖,但雨季為產仔高峰期。每次產仔2-5隻,雌雄獸共同哺育。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5年 ver 3.1。
近危(NT)——2種;無危(LC)——2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