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矩州
- 外文名:juzhou
矩州的由來,矩州的演變,
矩州的由來
清道光《貴陽府志》中有這樣一段記述:“矩州治今貴陽府城,貴州為矩州之音轉。”又說:“羅甸王之支屬有普貴者,北據矩州,宋太祖初納款,土人訛矩為貴,太祖因就其所稱者為貴州之長,貴州之名於是起矣。”
因為這段話引出了一種流傳甚廣的說法,即:宋朝初年,居住在今貴陽一帶的土著首領普貴,以控制的矩州歸順北宋朝廷。普貴操著一口南方話向趙匡胤報告自己來自矩州,因土語“矩”、“貴”同音,皇帝沒聽明白,便在《賜普貴敕》中寫下了:“予以義正邦,華夏、蠻貊罔不率服,惟爾貴州,遠在要荒……”的話,貴州這個名稱由此不斷見於文獻,最後變成了省的稱謂。
這個說法提出以後,竟然被廣為認可,至今,談到貴州省名的由來,人們大都會聯想到那個聽不懂西南方言的宋太祖,不知是感激他為我們起了一個好省名呢,或是覺得此翁糊塗得有些可笑。
作為一代君王,因為將矩州誤聽為貴州,便令臣下照此草擬“敕書”,這樣的事也許會發生在民間,但對極富政治、軍事才能的趙匡胤是絕無可能的。
宋太祖的確頒了一份《賜普貴敕》,此事道光《貴陽府志》、《大定府志》和其他一些文獻中都有記載,其文曰:“予以義正邦,華夏、蠻貊罔不率服,惟爾貴州,遠在要荒。先王之制,要服者來貢,荒服者來享。不貢,有征伐之兵、攻討之典。……”
“要荒”是古時的人們對王畿以外極遠之地的稱呼,趙匡胤以“惟爾貴州,遠在要荒”來形容矩州的遙遠,足見對這一地區並非一無所知。事實上,普貴歸附之前,宋王朝的軍隊已經深入到過播州.在那裡打了勝仗。一些將領還曾建議藉助當時的得勝局勢,對矩州用兵,以懲治其不朝貢之罪。只是由於趙匡胤一心想以“文德”收買人心,不願使用武力征服手段,才避免了爆發戰事。
從《賜普貴敕》的內容來看,這份敕書的頒發,應該在普貴朝見宋太祖之前,而非其後。敕書中雖然有“唯爾貴州,遠在要荒”這樣的話,趙匡胤給予普貴的官職卻依然是矩州剌史。這種封的官與敕文中的地名不一致是很少見的,宋朝皇帝的這種處置的確有些費解。
矩州的演變
普貴並不是第一個與宋王朝打交道的矩州首領。五代十國後期,居於矩州西北一帶的烏蠻首領主色占領矩州,改名黑羊箐。主色的兒子若藏曾於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向朝廷納貢,並得到宋太祖的嘉獎,被授予歸德司戈職。宋太祖既然已經給普貴的父親封過官,應該不會因方言問題將矩州和貴州搞錯。
事實上,趙匡胤頒發《賜普貴敕》之前,貴州這個地名就已經有了,不過,那時候的貴州,在今廣西境內。據《新唐書》載,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唐政府將原置的南尹州改名為貴州,原南尹州總管府所轄的鬱林、懷澤、義山、潮水4縣,仍歸其領轄。這個貴州,從唐太宗設定開始,歷經五代和宋元,一直保持到明初。直到洪武二年(1369年),才被明政府降為貴縣,貴州之名也才與廣西分離。
身為大宋王朝的皇帝,趙匡胤對廣西境內有貴州這個建置是應該知道的。但他在接受普貴歸附之後,竟有意將矩州稱之為貴州,只能說明在這位統治者的心目中,矩州這個地區有著較重的份量,腦子裡已有了為之更名的想法。而矩、貴的土語發音既然相近,因應其音更名也就成了順理成章之事。
近年的一些文章和資料,提出貴州省名來源於貴山的觀點,並解釋說:“貴州,以貴山得名。唐為黔中道;宋屬夔州路;元屬湖廣行省;明置貴州土司,是為貴州得名的開始,後置貴州布政使司;清改貴州省,省名至今未變。”
這種看法,將貴州與貴陽混為一談,很容易誤導人。後世一些人總是分不清貴州與貴陽的關係,鬧出“貴陽貴州”一類笑話,恐怕與此有一定的關係。
貴陽地名誕生以前,這座城市也曾經有過其他一些名字,宋代人就曾將其稱為“貴州城”,元代更名為“順元城”,還有“大萬谷落總管府”、“黑羊箐”等別稱。由此可見,“貴州”這個名稱,歷史上確實作為城市名用過,但正式成為省名,則是在明永樂十一年(1413)貴州承宣布政使司設立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