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溢出和知識吸收能力對內生型產業集群創新的影響研究

知識溢出和知識吸收能力對內生型產業集群創新的影響研究

知識溢出和知識吸收能力對內生型產業集群創新的影響研究由吳先華著,胡漢輝指導,屬於管理科學與工程。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副題名
江蘇省三個產業集群為例
外文題名
論文作者
吳先華著
導師
胡漢輝指導
學科專業
管理科學與工程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東南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7
關鍵字
產業經濟 產業集群 知識管理 創新

內容簡介

近二十年來,產業集群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公認的區域發展模式,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但是,在知識經濟時代,集群的內外部環境日益動態化,集群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知識新陳代謝的速度越來越快,一些產業集群由於知識源貧乏,知識活動不足,缺乏知識創新的動力等原因而逐步走向衰落。特別是一些基於本地關係網路自發生成的內生型集群,由於其社會關係網路等大多拘囿於本地,生產工藝和管理方式自成系統,更是面臨著如何與國際潮流接軌、如何融入全球知識經濟洪流並不斷創新的挑戰。 本文認為,集群創新的本質是集群知識的創新。知識溢出是集群知識系統“分配”新知識的主要途徑,是新知識的“傳播器”;知識吸收能力是集群知識系統獲取新知識的主要影響因素,是新知識吸收的“調節器”。因此,知識溢出和知識吸收能力是影響集群知識創新的關鍵要素。在知識溢出和知識吸收能力影響集群知識創新方面,有許多問題亟待人們去研究,例如:知識溢出和知識吸收能力是否影響集群知識創新?知識溢出和知識吸收能力對集群創新的影響程度有多大?進一步看,有哪些因素影響了集群的知識溢出?集群的知識系統內是否存在著不同的認知角色?它們在知識創新過程中分別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在內生型產業集群中,知識溢出和知識吸收的主要渠道是什麼,對於諸如此類的問題,還較少有學者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進行研究,特別是針對我國內生型產業集群進行的研究更是少見。 本文首先綜合國內外的有關研究文獻對相關概念做了界定。追本溯源式地對知識、知識溢出、知識吸收能力、產業集群、內生型產業集群、產業集群創新、產業集群知識、產業集群知識流動渠道等概念的定義、內涵及相關特徵做了探討,並對有關文獻做了綜述。接著,借用生態學模型和動態微分方程,刻畫了知識溢出和知識吸收對集群知識均衡和知識創新的作用過程和機理。並認為,具有較好知識溢出和知識吸收能力的集群的創新能力更強,創新風險較低。 其次就知識溢出對集群創新的影響做了實證分析。以無錫市起重機械製造業產業集群為例,設定了集群創新績效、知識溢出等多方面的指標,採用多元回歸計量模型,對知識溢出影響內生型集群創新的程度等做了實證分析。結果發現,在樣本集群中,存在本地知識溢出(LKS)現象。溢出的方式主要有三種,按重要性程度排列,依次為勞動力的流動、企業分裂和非正式的聯繫等。其中,由於勞動力流動所帶來的知識溢出對集群的技術創新績效、商業創新績效的影響最大。另外,實證發現,集群的知識來源主要集中在集群內部或國內,而國際間的知識流動、知識交易及有國外經歷的員工較少,受過研究生教育的員工也非常稀缺,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集群的創新。 再次,就知識吸收能力對集群創新的影響做了實證分析。以蘇州市滄浪區烏鵲橋電腦研發、銷售與服務業集群為例,從系統學的角度,將集群知識及其相關的各種因素看作一個系統,採用社會網路分析方法分析了集群知識系統的結構。結果顯示,雖然知識在空氣中“均勻地擴散”,但是主要在一部分具有較強吸收能力的核心企業之間流動。集群中不同的認知角色如技術守門人、外部明星、知識的積極交換者、知識的消極交換者和隔絕企業等對集群知識的吸收和擴散的作用並不一致。要提高集群的知識創新和學習能力,最根本的出路還在於增強集群內企業的知識吸收能力。 第四,本文還探討了內生型產業集群中知識流動(溢出和吸收等)的渠道。通過蘇州兩個特定產業集群的問卷調查,對內生型產業集群中知識流動的重要途徑——非正式交流的功能做了實證研究。結果發現,通過非正式交流,員工們獲得了有價值的知識。這表明非正式交流是知識流動的一個重要渠道。 最後對全文進行了總結:第一,在蘇南的內生型產業集群中,R&D的積累和投入較薄弱,影響集群創新績效的知識溢出因素主要是集群內部的人員流動;第二,集群知識系統中不同的認知主體在知識的吸收過程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提高集群創新能力的根本途徑之一在於增強集群內企業的知識吸收能力,而不僅僅是培育集群的交流環境、增加集群成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等;第三,在內生型產業集群中,知識流動的主要途徑是非正式的交流網路,如受信任和地緣關係影響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網路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