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湯(《外台秘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知母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外台秘要》卷二引《延年秘錄》。主治傷寒骨節疼,頭痛,眼睛疼,咳嗽。

基本介紹

  • 名稱:知母湯
  • 出處:《外台秘要》卷二引《延年秘錄》
  • 組成:知母、貝母、乾葛、芍藥、石膏、黃芩、杏仁、梔子仁
  • 主治:傷寒骨節疼,頭痛,眼睛疼,咳嗽
組成,用法用量,主治,配伍特點,使用注意,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知母60克,貝母90克,乾葛90克,芍藥90克,石膏(碎,裹)125克,黃芩90克,杏仁(去皮尖及雙仁)30克,梔子仁(擘)90克。 

用法用量

水700毫升,煮取250毫升,去渣,分3服。

主治

傷寒骨節疼,頭痛,眼睛疼,咳嗽。

配伍特點

知母與石膏兩藥均能清瀉實熱,但知母長於滋陰兼清肺胃之火,用於里熱津液已傷者,石膏長於清熱而不滋陰,可用於里熱重而津液未傷者。

使用注意

 服藥期間,忌食蒜、面7日。

附方

名稱:知母湯
組成:知母一兩半,石膏(碎)三兩,升麻(銼)、甘草(炙,銼)各一兩,竹葉(切)一握,白粳米一合,枇杷葉(拭去毛)三分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主治:脾癉,身熱口甘,咽乾煩渴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五
名稱:知母湯
組成:知母、茺蔚子、人參、茯苓(去黑皮)、大黃(銼,炒)、五味子、黃芩(去黑心)各一兩,車前子一兩半,芒消半兩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一錢匕,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食後溫服
主治:眼生風粟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〇
功用:除熱
名稱:知母湯
組成:知母、獨活(去蘆頭)、葛根(銼)、白朮各三兩,甘草(炙)、石膏(碎)、桂(去粗皮)、芍藥、防風(去叉)各半兩,半夏(生薑汁制)半兩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三錢匕,水一盞,酒少許,入生薑(切)半分,同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產後中風,煩悶發熱,渴燥頭痛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一
名稱:知母湯
組成:知母二兩,防風(去叉)、桂(去粗皮)各三兩,白朮五兩,芍藥、甘草(炙,銼)各三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二兩
用法: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以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日三夜一
主治:歷節風。身體四肢疼痛,如脫落或腫,按之皮急,頭眩,身熱悶欲嘔吐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
名稱:知母湯
組成:知母、地骨皮、升麻、犀角屑、人參、麥門冬(去心,焙)、柴胡(去苗)各一兩,石膏、鱉甲(醋炙令黃,去裙襴)各二兩,甘草(生,銼)半兩,赤茯苓(去黑皮)三兩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入香豉五十粒,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瘧病,發熱煩渴,咽乾口燥,身黃怠惰,小水澀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七

重要文獻摘要

《傷寒補亡論校注》:“又曰:治百合病,發汗後者,宜百合知母湯。”
《中醫眼科全書眼科藥物纂要》:“用於清熱化痰定痛,常與知母、芍藥合用,治因痰熱所致的頭痛,眼部疼痛、咳嗽,如知母湯(《外台秘要》引《延年秘錄》:知母、貝母、乾葛、芍藥、石膏、黃芩、杏仁、梔子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