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樂美是德國著名作家、思想家和精神分析學家。她的名字和三位巨匠緊緊連在一起,有人說她是尼采的追求者、里爾克的情人、弗洛伊德的密友;她同當時歐洲一大批名人有過親密的交往;她與安德烈亞斯締結了長達四十三年令人難以理解的奇特婚姻。她的行為規範、她的生存方式都與眾不同,她敢於反傳統,敢於破歷史之積澱,她謎一般充滿神秘色彩的一生具有一種永恆的魅力,值得我們去解讀、去深思。
基本介紹
- 書名:知性與叛逆·女性三部曲:征服天才的莎樂美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頁數:281頁
- 開本:16
- 品牌:人民文學
- 作者:李亞凡
- 出版日期:2002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2007568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要想讀懂杜拉斯的作品,就必須先讀懂杜拉斯,她的經歷,她的人性,她的愛,她的恨,還有她的瘋狂。《知性與叛逆:不可模仿的杜拉斯》圖文並茂地講述了杜拉斯的一生。
作者簡介
李亞凡,國家一級註冊工程師,長期從事建築設計工作,現專事文學創作。1999年發表處女作《哭牆前的沉思》,2002、2006年先後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莎樂美——一位征服天才的女性》、《波伏瓦——一位追求自由的女性》、《杜拉斯——一位不可模仿的女性》女性三部曲,廣受好評。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杜拉斯與日本的村上春樹和中國的張愛玲同為‘時尚標誌’,她具有富於傳奇色彩的經歷、驚世駭俗的叛逆性格和與米蘭·昆德拉一樣響亮的名字。她是一個令當代法國驕傲的作家,和通往法國當代文化的一條重要通道。”——文學界
“如果將一部電影定位西方電影從古典時期轉為現代時期的里程碑,那無疑就是杜拉斯的《廣島之戀》——《廣島之戀》以曖昧多義的主題,令人震驚的手法,多緯度地開創了現代電影。”——影評
“如果將一部電影定位西方電影從古典時期轉為現代時期的里程碑,那無疑就是杜拉斯的《廣島之戀》——《廣島之戀》以曖昧多義的主題,令人震驚的手法,多緯度地開創了現代電影。”——影評
名人推薦
“我無法拒絕杜拉斯。她的兩本情人是我喜歡的。……簡單,直接。有著鈍重激烈的衝擊力。視覺和想像都有。讓人沉淪……突然想到有些東西是可以流傳很久的。在一些相通的靈魂裡面。它是生生不息的……文字在杜拉斯的筆下,自由飄忽。她可以隨意地變換人稱,變換敘述的時間順序。相同的是一種絕望的張力,始終緊緊地繃在那裡。無法鬆懈的陰鬱和悲涼。她一生被酗酒和情慾所困。”——安妮寶貝文章《重讀杜拉斯》
“現代小說的最高成就者是卡爾維諾、君特·格拉斯、莫迪亞諾,還有瑪格麗特·杜拉斯”——王小波
“我非常熱愛杜拉斯!”……我和杜拉斯有許多共同點,但杜拉斯基本上都是圍繞自己私密生活寫作,特別是描寫自己和母親的不理解,最後她在這種生活中陷入太深而無法自拔,所以導致《情人》在某些方面很薄弱,但是這部作品最受歡迎。我認為《抵擋太平洋堤壩》是她最優秀的作品。”——法國龔古爾文學大獎得主葆拉·康斯坦
“現代小說的最高成就者是卡爾維諾、君特·格拉斯、莫迪亞諾,還有瑪格麗特·杜拉斯”——王小波
“我非常熱愛杜拉斯!”……我和杜拉斯有許多共同點,但杜拉斯基本上都是圍繞自己私密生活寫作,特別是描寫自己和母親的不理解,最後她在這種生活中陷入太深而無法自拔,所以導致《情人》在某些方面很薄弱,但是這部作品最受歡迎。我認為《抵擋太平洋堤壩》是她最優秀的作品。”——法國龔古爾文學大獎得主葆拉·康斯坦
圖書目錄
引言
第一章生命的樂章
從聖彼得堡開始
選擇孤獨的少年時代
“失去上帝的時刻”
“一個有靈肉的人”
第二章解放了的莎樂美
走向世界
羅馬的春天
浪漫的“三位一體”
共同體解體
第三章燃燒生命
新生活
奇特的婚姻
靈魂的棲息地
人在旅途中
第四章詩意的愛
一縷生命的陽光
擁抱俄羅斯
友誼地久天長
第五章生命從五十歲開始
師從弗洛伊德
在維也納的日子裡
探索心靈深處的世界
永恆的終結
跋
參考書目
第一章生命的樂章
從聖彼得堡開始
選擇孤獨的少年時代
“失去上帝的時刻”
“一個有靈肉的人”
第二章解放了的莎樂美
走向世界
羅馬的春天
浪漫的“三位一體”
共同體解體
第三章燃燒生命
新生活
奇特的婚姻
靈魂的棲息地
人在旅途中
第四章詩意的愛
一縷生命的陽光
擁抱俄羅斯
友誼地久天長
第五章生命從五十歲開始
師從弗洛伊德
在維也納的日子裡
探索心靈深處的世界
永恆的終結
跋
參考書目
後記
致杜拉斯(跋)
杜拉斯,讓我告訴你——
我曾經不喜歡你,甚至討厭你。
你不服輸的狂妄,你自戀般的傲慢,
你唯我獨尊的專橫,你一意孤行的放縱,
你冷酷,你霸氣,
你是友誼的獨裁,你是愛情的暴君。
後來,我讀了你,我明白了你——
你那狂風暴雨般激烈的吶喊,
你那烈火般燃燒的才情,
在那流動自如的文體裡,
你書寫著真、率真、真性情。
愛情印證著你生命的存在,
寫作釋放著你內心的激情,
愛情與寫作——
僅此而已!
你在痛苦中實現欲望,
你在絕望中企盼愛神,
你在荒漠中尋找甘泉,
你在病魔中抗拒死亡。
你的孤獨,你的痴愛,
你的偏執,你的癲狂,
你行為的放蕩,讓我又愛又恨,
你摧毀的欲望,讓我百思不解。
我讀著你,我明白了你——
你那無拘無束的文字,
恰如那無拘無束的你,
像衝出堤壩的潮水——
毀滅吧,你說!
摧毀那陰暗中的惡與醜,
摧毀那前行中的保守與平庸。
你寫著殘缺的美,
你寫著完整的真,
你寫著愛欲、死亡和痛苦,
你寫著破碎、迷離和孤獨,
你寫著時光的摧殘,
你寫著生命的美麗與哀愁……
啊,杜拉斯,
是文字讓我走近你,
是文字讓我不得不寫你。
寫你,為喚回你的沉淪與迷狂,
寫你,為追隨你的思緒與話語。
杜拉斯,
我不知如何寫你,
又不得不寫你。
不管是“杜拉斯式”,
還是“杜拉斯主義”,
——拿來,放在我心裡!
啊,杜拉斯,
我徜徉於你亦真亦幻的故事裡,
猶如夢中你的靈魂悄然而至,
“我死了也能寫作。”——
你喃喃自語,如春回大地。
啊,杜拉斯,
請接受我的一份致意,
你擁有過去,現在,
你屬於永遠的自己,
你屬於永遠的——未來!
杜拉斯,讓我告訴你——
我曾經不喜歡你,甚至討厭你。
你不服輸的狂妄,你自戀般的傲慢,
你唯我獨尊的專橫,你一意孤行的放縱,
你冷酷,你霸氣,
你是友誼的獨裁,你是愛情的暴君。
後來,我讀了你,我明白了你——
你那狂風暴雨般激烈的吶喊,
你那烈火般燃燒的才情,
在那流動自如的文體裡,
你書寫著真、率真、真性情。
愛情印證著你生命的存在,
寫作釋放著你內心的激情,
愛情與寫作——
僅此而已!
你在痛苦中實現欲望,
你在絕望中企盼愛神,
你在荒漠中尋找甘泉,
你在病魔中抗拒死亡。
你的孤獨,你的痴愛,
你的偏執,你的癲狂,
你行為的放蕩,讓我又愛又恨,
你摧毀的欲望,讓我百思不解。
我讀著你,我明白了你——
你那無拘無束的文字,
恰如那無拘無束的你,
像衝出堤壩的潮水——
毀滅吧,你說!
摧毀那陰暗中的惡與醜,
摧毀那前行中的保守與平庸。
你寫著殘缺的美,
你寫著完整的真,
你寫著愛欲、死亡和痛苦,
你寫著破碎、迷離和孤獨,
你寫著時光的摧殘,
你寫著生命的美麗與哀愁……
啊,杜拉斯,
是文字讓我走近你,
是文字讓我不得不寫你。
寫你,為喚回你的沉淪與迷狂,
寫你,為追隨你的思緒與話語。
杜拉斯,
我不知如何寫你,
又不得不寫你。
不管是“杜拉斯式”,
還是“杜拉斯主義”,
——拿來,放在我心裡!
啊,杜拉斯,
我徜徉於你亦真亦幻的故事裡,
猶如夢中你的靈魂悄然而至,
“我死了也能寫作。”——
你喃喃自語,如春回大地。
啊,杜拉斯,
請接受我的一份致意,
你擁有過去,現在,
你屬於永遠的自己,
你屬於永遠的——未來!
序言
露·安德烈亞斯一莎樂美,這個和尼采、里爾克、弗洛伊德的名字緊緊相連的女性,在中國知道她的人很少。我也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認識她的,這要從尼采談起。
三年前一個夏日的早晨,牆上那隻德國造的音樂鐘奏出了優美的旋律,兩個敲鐘的小精靈你一個下,我一下,把我從睡夢中喚醒。
我懶散地翻了個身,枕邊的書滑落到地上,這是一本寫德國歌劇大師理察·華格納①的書,我幾乎讀了個通宵:“……我簡直不知道怎樣把對他的作品的愛,對這個音樂界中極其令人置疑、含義複雜而又令人著迷的奇蹟的愛同我對那個世紀的愛區別開來……一個顛沛流離、飽受折磨、狂熱而蒙受誤解,最終獲得世界榮譽光華的人的一生!”②——德國著名作家托馬斯·曼這樣評價華格納。在撿起落到地上的那本書的一剎那,我突然決定要馬上去找尼采的有關資料,因為我昨天夜裡看書時最大的疑問就是,華格納和尼采的友誼是如何破裂的,分歧到底在哪兒?
這是個星期天,陽光透過百葉窗的空隙灑落到書架上。我很快就找到了一本紅皮的《尼采傳》,作者是法國作家丹尼爾·哈列維。該書第一版發表於一九○九年,尼采病逝於一九○○年,相隔九年,應該是一本比較真實、親近的回憶錄。
書中第三章的標題是“尼采與華格納——托里普森”;第四章的標題是“尼采與華格納——拜洛伊特”。這兩章詳細記述了尼采和華格納在托里普森的友誼和在拜洛伊特的分手。尼采和華格納相識時正值兩人春風得意時:這一年,二十五歲的尼采被任命為德國巴塞爾大學的正教授,而華格納在即將慶賀六十大壽時,獲得了音樂家李斯特的私生女柯西瑪的愛情——友誼從這裡開始真是一個好開端。可惜好景不長,這段哲學家與音樂家充滿了戲劇性的交往由哲學和音樂而連線,也由哲學和音樂而切斷。決裂有著深刻的思想原因,這從尼采兩本批判華格納的小冊子——《華格納事件》和《尼采反對華格納》中能看出一面之詞。而另一面,華格納除了音樂作品外並未留下和尼采有關的文字記載——千秋功過也好,誰是誰非也好,不必在此評說。我們之所以耗費筆墨來介紹尼采,是因為他與本書有關。
和華格納的決裂給尼采帶來了異常的痛苦和持久的悲哀。《尼采傳》第五章的標題是“危機與康復”——我順著往下看,想知道後來尼采怎么樣了:“他的健康狀況越來越糟,頭痛、胃病和眼疾一刻不停地折磨著他。醫生們開始為他無法確定的症狀,一個他們無法治癒的病人而感到不安。”“尼采放棄了他的教授職位……他獲得了一年三乾法郎的退休金。”“尼采感到死亡迫在眼前,他給馬爾維達·封·邁森堡夫人寫了一封信。這是一封訣別書,也是一份精神上的遺囑。”①這是一八七九年。我繼續往下看,為尼采的身體而擔憂。
他終於活下來了,尼采驚異地感到自己體內有一種復甦的力量——春天給他帶來了希望。—八八。年三月十三日,他來到了威尼斯。“這場危機的終止以及身體的復原必須從這一天算起。”書中寫道。我跟隨著尼採在義大利旅行,威尼斯、南堡、熱那亞……
一八八一年初春時節,尼採收到了馬爾維達·封·邁森堡夫人的一封信,她非常急切地催促他去羅馬住幾天。書中接下來的幾頁文字深深地吸引著我:莎樂美——一個陌生的名字出現了!馬爾維達夫人把莎樂美介紹給尼采,使這兩個名字有了永遠連在一起的原因。
露·安德烈亞斯一莎樂美—八六一年生於俄國聖彼得堡,十九歲時到瑞士蘇黎世求學。—八八一年,也就是莎樂美首次出現在《尼采傳》中時,她年方二十歲。《尼采傳》寫於一九○九年,當時四十八歲的莎樂美還活著,剛好寫完《失去上帝的時刻》一書,並於同年去巴黎探望已經分手八年的情人,著名詩人里爾克。這時的莎樂美已經是一位在德國、法國、義大利的文化界、思想界非常引人注目的人物,同時也是一位在社會中有爭議的女性,褒貶不一。我想,這給《尼采傳》的作者介紹莎樂美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作者在“注”中也說明了這個問題:“這段私情除少數幾個人之外,一直沒有人知道……”而當時尼采的妹妹伊莉莎白還活著,她對莎樂美充滿了仇恨。——作者在冷靜地分析、思考之後簡要地記述了尼采與莎樂美的這一段感情糾葛,並認為莎樂美“這位女子確實是品質非凡的人”。
莎樂美是繼華格納之後對尼采影響最大的人,這除了莎樂美的年輕美貌之外,更重要的是尼采找到了一位能夠傾聽、能夠交流的知己。莎樂美那驚人的理解力和敏捷的才智征服了哲學家的靈魂。尼采向莎樂美求婚,遭到了她的拒絕,尼採在妹妹伊莉莎白的縱容下失去了理智……以後的事作者在書中沒有太詳細的敘述,這更增添了我的好奇心,莎樂美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她的一生是怎樣度過的?這像一團謎,經常在我腦中縈繞。
為了更多地了解莎樂美,我經常在和朋友們聊天時提起她的名字,但得到的反應卻總是驚訝的反問:“莎樂美是誰?”這真讓我無可奈何。有時我只好搬出尼采、里爾克、弗洛伊德來,企圖喚起朋友們的回憶,但還是幾乎無人知曉。書店及圖書館中關於莎樂美的中文資料也很少,我在失望中慢慢地把她淡忘了。
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又知道了一點莎樂美的信息。那是一本書,一本介紹偉大人物的書,書名記不清了,我並沒有仔細看,只是順手翻了一翻。但是我記得很清楚的是,在介紹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時,書中說,在弗洛伊德七十五歲生日時,他收到了一封公開信,標題是《感謝您,弗洛伊德》,寫信的人是一位名叫露-安德烈亞斯一莎樂美的德國女性,她從五十歲開始和弗洛伊德一起從事精神分析研究….-
這一信息又激活了我的好奇心,這是那位我要找尋的莎樂美嗎?如果是的話,她的一生可真夠神奇了:作為一個女人,她和大師弗洛伊德是怎樣的一種關係呢?
後來,幫我解開這個謎的是一位俄國朋友。莎樂美畢竟出生在俄國,她的根在俄羅斯,我這樣想。但是這位俄國朋友列別舍夫告訴我,莎樂美並未葉落歸根,她從十九歲離家出走後就一直生活在德國。十月革命前,她到過幾次俄國,那是旅行和探親。十月革命後,她再也沒敢回來過,因為那時莎樂美的名字在蘇聯已經成為禁忌,誰要是沾了“莎樂美”的邊,誰就會倒霉。戰後,布爾什維克革命黨人剝奪了莎樂美家族的全部財產。莎樂美的二哥羅伯特在史達林時代被槍斃了。羅伯特的孫女瑪加蕾特十六歲報考音樂學院時,校方告之因為她有海外關係不能錄取。羅伯特的兒子,即莎樂美的侄兒在一九三七年曾被克格勃傳訊,說有一位德國的女親戚給他留下一筆遺產,那正是莎樂美去世不久;為了日後的安寧,侄兒矢口否認了和姑姑的親情,這實在是一種悲哀。
列別舍夫還告訴我,無論是在前蘇聯還是在今日的俄羅斯,知道莎樂美的人很少,因為莎樂美的著作從來沒有出版過俄文譯本,他作為一個俄羅斯人為此而感到遺憾。列別舍夫說他是從一本德文書中了解莎樂美的,書名叫《莎樂美:一位非凡女性的一生》。就這樣,我從俄國朋友那裡認識了莎樂美。但對俄國朋友總結式的陳述不能完全理解。列別舍夫用略帶沙啞的口音說:“總之,莎樂美是尼采的追求者,里爾克的情人,弗洛伊德的密友。”——這就是男人心目中的女人!我想,如果莎樂美還活著的話,她對這種評論會作何反應呢?這位傑出的女性為追求絕對獨立自由的人生而付出了畢生的精力,她為什麼還要做這些聲名顯赫的男性的附庸和點綴呢?——這又是一個謎,我決心再次走近她,去尋找謎底。
有人說,童年是對一個人生活最偉大的饋贈。莎樂美,這位沙皇俄國大將軍的女兒,儘管從十九歲起就離開家在外漂泊,但是她對聖彼得堡一直有著深深的眷戀。特別是到了晚年,莎樂美的記憶經常回到她的童年時代,回到聖彼得堡。莎樂美在一九三一年出版的《生命的回顧》中曾這樣描寫:“聖彼得堡融會了巴黎和斯德哥爾摩的迷人之處,這裡洋溢著皇家氣派。雖然這裡的冬天有馬拉雪橇和涅瓦河晶瑩剔透的冰層,雖然這裡的春天姍姍來遲而夏季又炎熱難忍,但聖彼得堡依然是一個國際性的大都市。”
半個多世紀後,我有幸來到這座大都市。從彼得大帝到今天的俄羅斯,聖彼得堡歷經滄桑巨變。幾百年間朝代的更迭,戰亂的創傷和政局的動盪並沒有使聖彼得堡失去昔日的輝煌。但在這座大城市跳動的脈搏里,我感覺到好像缺少點什麼,那是現代國際化大都市涌動的節奏。走在這座城市裡,讓人想到更多的是從前,而不是未來,這是隱藏在歷史深處的憂慮。
這種憂慮的情緒很容易把我拉回到十九世紀中葉,那是莎樂美出生的年代。記得有一本書中介紹過莎樂美和家人住過的房子,過去叫參謀部大樓,在冬宮對面。我辦完該辦的公事後,在好奇心的指使下來到這裡,尋找莎樂美少年時代的身影。出租司機帶我從一條小街駛進宮殿廣場,他告訴我一九一七年蘇維埃的士兵們就是從這裡攻進冬宮的。今天,我從這裡經過,去看一位陌生人的出生地,真有點不可思議。我站在廣場上,欣賞著冬宮——這座傑出的巴洛克式的建築,過去,這裡是莎樂美的父親、沙皇的將軍經常出入的地方。現在,舊時的皇宮已改成了博物館,叫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裡面收藏著從古至今世界各國藝術大師的作品。沿著矗立在廣場上的亞歷山大凱旋柱向涅瓦大街望去,有一座大樓坐落在廣場的南面,我斷定這就是從前的參謀部大樓。為了再次驗證,我快步走過去,按書中介紹的,往左邊望去,由廣場延伸過來的大街一直通向涅瓦河上的宮殿大橋,再往左一點是有名的海軍司令部大樓——莎樂美就是在這個皇室貴族區長大的。
我為找到了莎樂美的故居而高興,腦中不斷閃現著她的倩影,我被她深深地吸引住了。突然,我在剎那間做出了一個不可更改的決定——我要把這位神奇的女性寫出來,介紹給我的朋友們。
我在書名中用“一位征服天才的女性”來定義莎樂美,是因為德國作家薩爾勃曾說,莎樂美是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繆斯,男人們在與這位女性的交往中受孕,與她邂逅幾個月後,就能為這個世界產下一個精神的新生兒”①。
這不是誇大其詞,在看完《莎樂美——一位征服天才的女性》一書後,您也許會同意這種說法。
還有一種說法,把莎樂美這個名字作為德國大哲學家尼采、詩人里爾克、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的點綴,說莎樂美是尼采的追求者、里爾克的情人和弗洛伊德的密友。——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是不公平的,以上三位大師顯赫的歷史地位,不應該給和他們接觸過的這位傑出的女性的成就造成一定的局限性,甚至是歪曲。
莎樂美一生中最為可貴之處是人格的獨立性。莎樂美不是女權主義者,她一方面承認在本質上女性與男性有著根本的差別,另一方面,她又從不顧及地在拚命努力去縮小這種差別。她用畢生的精力在捍衛著自己的獨立和自由,無論在精神上和肉體上都不做男性的附庸。她在德國思想文化史上的貢獻雖然沒有那么傑出,但她作品的獨到之處曾受到很高的評價。從這個角度看,莎樂美與以上三位大師及她接觸過的一些傑出的男性,如華格納、列夫·托爾斯泰、霍普特曼、斯特林堡等人的關係準確地說應該是:“思想的挑戰與應戰的關係,理解與被理解的關係,思想的給予與思想的回應的關係。”①也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係。 莎樂美的全稱為露·安德烈亞斯一莎樂美,—八六一年出生在俄國聖彼得堡莎樂美大將軍家中,沙皇為她的出生給大將軍寫了賀信,報紙也用俄文和德文報導了這一喜訊。莎樂美完全可以在榮華富貴中無憂無慮地度過一生,但是獨特的個性使她擺脫了社會的一切傳統束縛,去尋找自己的生活模式。她非同尋常的人格獨立性戰勝了時代套在女性頭上的一個個枷鎖,她對自由的追求和精神上的進取使她的生命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莎樂美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過得並不輕鬆,超人的獨立性也許是造成她孤獨的原因,信仰的危機給她帶來了許多痛苦和困惑,孤獨的性格使她和周圍的人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她厭惡上流社會的虛偽、浮華,她喜歡獨自沉思,常常在一個非現實的世界裡馳騁、幻想。
莎樂美從小就有很強的反叛心理,包括對自己的性別。父親莎樂美將軍和三位哥哥給莎樂美以很大的影響,男性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她頭腦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她有著男人一般深邃的思維能力,這也是她能夠和一些傑出的男性進行交流的原因。她從年輕時起就學會從哲學的角度思考人生,追求自由的勇氣和對知識的渴望形成了她個性鮮明而獨特的一生。
—八八○年秋,十九歲的莎樂美到瑞士蘇黎世大學去求學,從此就離開了故鄉俄羅斯。在羅馬,她結識了當時德國最負盛名的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尼采很快就愛上了她,他向莎樂美求婚,但莎樂美表示她不願意讓自己獨立的人格束縛在婚姻的枷鎖下,她追求的是靈魂上的溝通和碰撞。她和尼采是精神上的伴侶,他們能夠彼此進入到對方的思想深處,探討、交流哲學和宗教方面的問題。他們的友誼雖然僅僅維持了一年多的時間,但在他們各自的人生中都打上了不可磨滅的烙印。正是基於這一段時間對尼采的了解,莎樂美在十年後寫出了非常有價值的論著《弗里德里希·尼采及其著作》。而尼采,在分手的第二年就創作出了他驚世駭俗的巔峰之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個精神嬰兒的誕生不能說和莎樂美沒有關係。
—八八五年,莎樂美的處女作小說《為上帝而戰》在德國出版,得到文學界的好評,莎樂美開始躋身於作家的行列,被理論界譽為在藝術上持不同見解,具有批判精神的年輕作家,莎樂美也從此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
在和莎樂美的交往中,可以說里爾克受益匪淺。里爾克和莎樂美認識時還是一個沒有名氣的年輕詩人,文弱而自負。莎樂美對他個性的發展和詩歌的創作給予了巨大的影響,可以說里爾克後來能成為德國著名的大詩人,和莎樂美的導師作用是分不開的。他們之間的愛情是真摯的,用莎樂美對愛情的標準來衡量,他們的愛情符合“靈魂、精神和肉體”之統一的要求,這也許是莎樂美一生中唯一一次真正的愛情。里爾克去世後她發表了《萊納.瑪麗亞‘里爾克》一書,是後人研究里爾克其人其作最詳實的資料。
五十歲那年,莎樂美認識了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在和尼采、里爾克的交往過程中,在對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的探討中,她有許多解不開的問題,特別是在文學創作中存在著許多諸如人的本質,生命的價值,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的性格、心理及行為的發生等問題。精神分析學像一把開啟這些問題的鑰匙,被莎樂美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她進行了長達二十五年的精神分析學研究,攀上了生命的頂峰。七十六歲時她因病溘然辭世,在生命的。最高峰,這應該說是一件憾事。
莎樂美和弗洛伊德長達二十多年的通信集具有極高的價值,對研究弗洛伊德及精神分析學的發展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她在老年撰寫的《生命的回顧》一書,是對她生活的那個時代最好的記錄。縱觀她的一生,是也好,非也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按自己的人生信仰,按自己對自我價值的理解設計了自己的一生,她的生命是有分量的,是完整的。
莎樂美一生超越於傳統女性狀況的行為,引來了不少非議。她反傳統的自我個性主要表現在愛情和婚姻方面,其核心是性愛:她和丈夫安德烈亞斯沒有性關係的婚姻居然維持了四十多年,而在此期間她和諸多男性的性愛關係必定會遭到人們褒貶不一的議論。這種超前的、無視社會定見的個性和勇氣,構成了她獨特的一生。其獨特的原因無非是因為她是一個女人,如果這是一個男人的行為,那可能就不足為怪了。因為在這個以男性為主宰的世界裡,男人為了表現男性的威力,可以把女人置於被奴役的狀態。而女人不行,好像女人生來就必須恪守婦道,偶爾有一位或幾位>中破傳統枷鎖的女性,就會被視為“越軌”。隨著人類文明前進的車輪,這些“軌”是否有重新設定的必要?
人,應該是平等的——不分性別、種族和膚色;
人格,應該是獨立的——不分男人和女人、男權和女權;
人性,應該是善良的——不分時間、空間和信仰。
莎樂美是真實的,沒有任何粉飾和裝扮,她的女性形象能喚起我們的深思。在積澱如此厚重的歷史中,到底如何去做是對,如何去做是錯?相信每一位看過此書的讀者都會有自己的一點感悟,這也就是筆者的初衷。
三年前一個夏日的早晨,牆上那隻德國造的音樂鐘奏出了優美的旋律,兩個敲鐘的小精靈你一個下,我一下,把我從睡夢中喚醒。
我懶散地翻了個身,枕邊的書滑落到地上,這是一本寫德國歌劇大師理察·華格納①的書,我幾乎讀了個通宵:“……我簡直不知道怎樣把對他的作品的愛,對這個音樂界中極其令人置疑、含義複雜而又令人著迷的奇蹟的愛同我對那個世紀的愛區別開來……一個顛沛流離、飽受折磨、狂熱而蒙受誤解,最終獲得世界榮譽光華的人的一生!”②——德國著名作家托馬斯·曼這樣評價華格納。在撿起落到地上的那本書的一剎那,我突然決定要馬上去找尼采的有關資料,因為我昨天夜裡看書時最大的疑問就是,華格納和尼采的友誼是如何破裂的,分歧到底在哪兒?
這是個星期天,陽光透過百葉窗的空隙灑落到書架上。我很快就找到了一本紅皮的《尼采傳》,作者是法國作家丹尼爾·哈列維。該書第一版發表於一九○九年,尼采病逝於一九○○年,相隔九年,應該是一本比較真實、親近的回憶錄。
書中第三章的標題是“尼采與華格納——托里普森”;第四章的標題是“尼采與華格納——拜洛伊特”。這兩章詳細記述了尼采和華格納在托里普森的友誼和在拜洛伊特的分手。尼采和華格納相識時正值兩人春風得意時:這一年,二十五歲的尼采被任命為德國巴塞爾大學的正教授,而華格納在即將慶賀六十大壽時,獲得了音樂家李斯特的私生女柯西瑪的愛情——友誼從這裡開始真是一個好開端。可惜好景不長,這段哲學家與音樂家充滿了戲劇性的交往由哲學和音樂而連線,也由哲學和音樂而切斷。決裂有著深刻的思想原因,這從尼采兩本批判華格納的小冊子——《華格納事件》和《尼采反對華格納》中能看出一面之詞。而另一面,華格納除了音樂作品外並未留下和尼采有關的文字記載——千秋功過也好,誰是誰非也好,不必在此評說。我們之所以耗費筆墨來介紹尼采,是因為他與本書有關。
和華格納的決裂給尼采帶來了異常的痛苦和持久的悲哀。《尼采傳》第五章的標題是“危機與康復”——我順著往下看,想知道後來尼采怎么樣了:“他的健康狀況越來越糟,頭痛、胃病和眼疾一刻不停地折磨著他。醫生們開始為他無法確定的症狀,一個他們無法治癒的病人而感到不安。”“尼采放棄了他的教授職位……他獲得了一年三乾法郎的退休金。”“尼采感到死亡迫在眼前,他給馬爾維達·封·邁森堡夫人寫了一封信。這是一封訣別書,也是一份精神上的遺囑。”①這是一八七九年。我繼續往下看,為尼采的身體而擔憂。
他終於活下來了,尼采驚異地感到自己體內有一種復甦的力量——春天給他帶來了希望。—八八。年三月十三日,他來到了威尼斯。“這場危機的終止以及身體的復原必須從這一天算起。”書中寫道。我跟隨著尼採在義大利旅行,威尼斯、南堡、熱那亞……
一八八一年初春時節,尼採收到了馬爾維達·封·邁森堡夫人的一封信,她非常急切地催促他去羅馬住幾天。書中接下來的幾頁文字深深地吸引著我:莎樂美——一個陌生的名字出現了!馬爾維達夫人把莎樂美介紹給尼采,使這兩個名字有了永遠連在一起的原因。
露·安德烈亞斯一莎樂美—八六一年生於俄國聖彼得堡,十九歲時到瑞士蘇黎世求學。—八八一年,也就是莎樂美首次出現在《尼采傳》中時,她年方二十歲。《尼采傳》寫於一九○九年,當時四十八歲的莎樂美還活著,剛好寫完《失去上帝的時刻》一書,並於同年去巴黎探望已經分手八年的情人,著名詩人里爾克。這時的莎樂美已經是一位在德國、法國、義大利的文化界、思想界非常引人注目的人物,同時也是一位在社會中有爭議的女性,褒貶不一。我想,這給《尼采傳》的作者介紹莎樂美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作者在“注”中也說明了這個問題:“這段私情除少數幾個人之外,一直沒有人知道……”而當時尼采的妹妹伊莉莎白還活著,她對莎樂美充滿了仇恨。——作者在冷靜地分析、思考之後簡要地記述了尼采與莎樂美的這一段感情糾葛,並認為莎樂美“這位女子確實是品質非凡的人”。
莎樂美是繼華格納之後對尼采影響最大的人,這除了莎樂美的年輕美貌之外,更重要的是尼采找到了一位能夠傾聽、能夠交流的知己。莎樂美那驚人的理解力和敏捷的才智征服了哲學家的靈魂。尼采向莎樂美求婚,遭到了她的拒絕,尼採在妹妹伊莉莎白的縱容下失去了理智……以後的事作者在書中沒有太詳細的敘述,這更增添了我的好奇心,莎樂美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她的一生是怎樣度過的?這像一團謎,經常在我腦中縈繞。
為了更多地了解莎樂美,我經常在和朋友們聊天時提起她的名字,但得到的反應卻總是驚訝的反問:“莎樂美是誰?”這真讓我無可奈何。有時我只好搬出尼采、里爾克、弗洛伊德來,企圖喚起朋友們的回憶,但還是幾乎無人知曉。書店及圖書館中關於莎樂美的中文資料也很少,我在失望中慢慢地把她淡忘了。
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又知道了一點莎樂美的信息。那是一本書,一本介紹偉大人物的書,書名記不清了,我並沒有仔細看,只是順手翻了一翻。但是我記得很清楚的是,在介紹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時,書中說,在弗洛伊德七十五歲生日時,他收到了一封公開信,標題是《感謝您,弗洛伊德》,寫信的人是一位名叫露-安德烈亞斯一莎樂美的德國女性,她從五十歲開始和弗洛伊德一起從事精神分析研究….-
這一信息又激活了我的好奇心,這是那位我要找尋的莎樂美嗎?如果是的話,她的一生可真夠神奇了:作為一個女人,她和大師弗洛伊德是怎樣的一種關係呢?
後來,幫我解開這個謎的是一位俄國朋友。莎樂美畢竟出生在俄國,她的根在俄羅斯,我這樣想。但是這位俄國朋友列別舍夫告訴我,莎樂美並未葉落歸根,她從十九歲離家出走後就一直生活在德國。十月革命前,她到過幾次俄國,那是旅行和探親。十月革命後,她再也沒敢回來過,因為那時莎樂美的名字在蘇聯已經成為禁忌,誰要是沾了“莎樂美”的邊,誰就會倒霉。戰後,布爾什維克革命黨人剝奪了莎樂美家族的全部財產。莎樂美的二哥羅伯特在史達林時代被槍斃了。羅伯特的孫女瑪加蕾特十六歲報考音樂學院時,校方告之因為她有海外關係不能錄取。羅伯特的兒子,即莎樂美的侄兒在一九三七年曾被克格勃傳訊,說有一位德國的女親戚給他留下一筆遺產,那正是莎樂美去世不久;為了日後的安寧,侄兒矢口否認了和姑姑的親情,這實在是一種悲哀。
列別舍夫還告訴我,無論是在前蘇聯還是在今日的俄羅斯,知道莎樂美的人很少,因為莎樂美的著作從來沒有出版過俄文譯本,他作為一個俄羅斯人為此而感到遺憾。列別舍夫說他是從一本德文書中了解莎樂美的,書名叫《莎樂美:一位非凡女性的一生》。就這樣,我從俄國朋友那裡認識了莎樂美。但對俄國朋友總結式的陳述不能完全理解。列別舍夫用略帶沙啞的口音說:“總之,莎樂美是尼采的追求者,里爾克的情人,弗洛伊德的密友。”——這就是男人心目中的女人!我想,如果莎樂美還活著的話,她對這種評論會作何反應呢?這位傑出的女性為追求絕對獨立自由的人生而付出了畢生的精力,她為什麼還要做這些聲名顯赫的男性的附庸和點綴呢?——這又是一個謎,我決心再次走近她,去尋找謎底。
有人說,童年是對一個人生活最偉大的饋贈。莎樂美,這位沙皇俄國大將軍的女兒,儘管從十九歲起就離開家在外漂泊,但是她對聖彼得堡一直有著深深的眷戀。特別是到了晚年,莎樂美的記憶經常回到她的童年時代,回到聖彼得堡。莎樂美在一九三一年出版的《生命的回顧》中曾這樣描寫:“聖彼得堡融會了巴黎和斯德哥爾摩的迷人之處,這裡洋溢著皇家氣派。雖然這裡的冬天有馬拉雪橇和涅瓦河晶瑩剔透的冰層,雖然這裡的春天姍姍來遲而夏季又炎熱難忍,但聖彼得堡依然是一個國際性的大都市。”
半個多世紀後,我有幸來到這座大都市。從彼得大帝到今天的俄羅斯,聖彼得堡歷經滄桑巨變。幾百年間朝代的更迭,戰亂的創傷和政局的動盪並沒有使聖彼得堡失去昔日的輝煌。但在這座大城市跳動的脈搏里,我感覺到好像缺少點什麼,那是現代國際化大都市涌動的節奏。走在這座城市裡,讓人想到更多的是從前,而不是未來,這是隱藏在歷史深處的憂慮。
這種憂慮的情緒很容易把我拉回到十九世紀中葉,那是莎樂美出生的年代。記得有一本書中介紹過莎樂美和家人住過的房子,過去叫參謀部大樓,在冬宮對面。我辦完該辦的公事後,在好奇心的指使下來到這裡,尋找莎樂美少年時代的身影。出租司機帶我從一條小街駛進宮殿廣場,他告訴我一九一七年蘇維埃的士兵們就是從這裡攻進冬宮的。今天,我從這裡經過,去看一位陌生人的出生地,真有點不可思議。我站在廣場上,欣賞著冬宮——這座傑出的巴洛克式的建築,過去,這裡是莎樂美的父親、沙皇的將軍經常出入的地方。現在,舊時的皇宮已改成了博物館,叫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裡面收藏著從古至今世界各國藝術大師的作品。沿著矗立在廣場上的亞歷山大凱旋柱向涅瓦大街望去,有一座大樓坐落在廣場的南面,我斷定這就是從前的參謀部大樓。為了再次驗證,我快步走過去,按書中介紹的,往左邊望去,由廣場延伸過來的大街一直通向涅瓦河上的宮殿大橋,再往左一點是有名的海軍司令部大樓——莎樂美就是在這個皇室貴族區長大的。
我為找到了莎樂美的故居而高興,腦中不斷閃現著她的倩影,我被她深深地吸引住了。突然,我在剎那間做出了一個不可更改的決定——我要把這位神奇的女性寫出來,介紹給我的朋友們。
我在書名中用“一位征服天才的女性”來定義莎樂美,是因為德國作家薩爾勃曾說,莎樂美是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繆斯,男人們在與這位女性的交往中受孕,與她邂逅幾個月後,就能為這個世界產下一個精神的新生兒”①。
這不是誇大其詞,在看完《莎樂美——一位征服天才的女性》一書後,您也許會同意這種說法。
還有一種說法,把莎樂美這個名字作為德國大哲學家尼采、詩人里爾克、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的點綴,說莎樂美是尼采的追求者、里爾克的情人和弗洛伊德的密友。——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是不公平的,以上三位大師顯赫的歷史地位,不應該給和他們接觸過的這位傑出的女性的成就造成一定的局限性,甚至是歪曲。
莎樂美一生中最為可貴之處是人格的獨立性。莎樂美不是女權主義者,她一方面承認在本質上女性與男性有著根本的差別,另一方面,她又從不顧及地在拚命努力去縮小這種差別。她用畢生的精力在捍衛著自己的獨立和自由,無論在精神上和肉體上都不做男性的附庸。她在德國思想文化史上的貢獻雖然沒有那么傑出,但她作品的獨到之處曾受到很高的評價。從這個角度看,莎樂美與以上三位大師及她接觸過的一些傑出的男性,如華格納、列夫·托爾斯泰、霍普特曼、斯特林堡等人的關係準確地說應該是:“思想的挑戰與應戰的關係,理解與被理解的關係,思想的給予與思想的回應的關係。”①也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係。 莎樂美的全稱為露·安德烈亞斯一莎樂美,—八六一年出生在俄國聖彼得堡莎樂美大將軍家中,沙皇為她的出生給大將軍寫了賀信,報紙也用俄文和德文報導了這一喜訊。莎樂美完全可以在榮華富貴中無憂無慮地度過一生,但是獨特的個性使她擺脫了社會的一切傳統束縛,去尋找自己的生活模式。她非同尋常的人格獨立性戰勝了時代套在女性頭上的一個個枷鎖,她對自由的追求和精神上的進取使她的生命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莎樂美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過得並不輕鬆,超人的獨立性也許是造成她孤獨的原因,信仰的危機給她帶來了許多痛苦和困惑,孤獨的性格使她和周圍的人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她厭惡上流社會的虛偽、浮華,她喜歡獨自沉思,常常在一個非現實的世界裡馳騁、幻想。
莎樂美從小就有很強的反叛心理,包括對自己的性別。父親莎樂美將軍和三位哥哥給莎樂美以很大的影響,男性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她頭腦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她有著男人一般深邃的思維能力,這也是她能夠和一些傑出的男性進行交流的原因。她從年輕時起就學會從哲學的角度思考人生,追求自由的勇氣和對知識的渴望形成了她個性鮮明而獨特的一生。
—八八○年秋,十九歲的莎樂美到瑞士蘇黎世大學去求學,從此就離開了故鄉俄羅斯。在羅馬,她結識了當時德國最負盛名的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尼采很快就愛上了她,他向莎樂美求婚,但莎樂美表示她不願意讓自己獨立的人格束縛在婚姻的枷鎖下,她追求的是靈魂上的溝通和碰撞。她和尼采是精神上的伴侶,他們能夠彼此進入到對方的思想深處,探討、交流哲學和宗教方面的問題。他們的友誼雖然僅僅維持了一年多的時間,但在他們各自的人生中都打上了不可磨滅的烙印。正是基於這一段時間對尼采的了解,莎樂美在十年後寫出了非常有價值的論著《弗里德里希·尼采及其著作》。而尼采,在分手的第二年就創作出了他驚世駭俗的巔峰之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個精神嬰兒的誕生不能說和莎樂美沒有關係。
—八八五年,莎樂美的處女作小說《為上帝而戰》在德國出版,得到文學界的好評,莎樂美開始躋身於作家的行列,被理論界譽為在藝術上持不同見解,具有批判精神的年輕作家,莎樂美也從此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
在和莎樂美的交往中,可以說里爾克受益匪淺。里爾克和莎樂美認識時還是一個沒有名氣的年輕詩人,文弱而自負。莎樂美對他個性的發展和詩歌的創作給予了巨大的影響,可以說里爾克後來能成為德國著名的大詩人,和莎樂美的導師作用是分不開的。他們之間的愛情是真摯的,用莎樂美對愛情的標準來衡量,他們的愛情符合“靈魂、精神和肉體”之統一的要求,這也許是莎樂美一生中唯一一次真正的愛情。里爾克去世後她發表了《萊納.瑪麗亞‘里爾克》一書,是後人研究里爾克其人其作最詳實的資料。
五十歲那年,莎樂美認識了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在和尼采、里爾克的交往過程中,在對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的探討中,她有許多解不開的問題,特別是在文學創作中存在著許多諸如人的本質,生命的價值,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的性格、心理及行為的發生等問題。精神分析學像一把開啟這些問題的鑰匙,被莎樂美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她進行了長達二十五年的精神分析學研究,攀上了生命的頂峰。七十六歲時她因病溘然辭世,在生命的。最高峰,這應該說是一件憾事。
莎樂美和弗洛伊德長達二十多年的通信集具有極高的價值,對研究弗洛伊德及精神分析學的發展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她在老年撰寫的《生命的回顧》一書,是對她生活的那個時代最好的記錄。縱觀她的一生,是也好,非也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按自己的人生信仰,按自己對自我價值的理解設計了自己的一生,她的生命是有分量的,是完整的。
莎樂美一生超越於傳統女性狀況的行為,引來了不少非議。她反傳統的自我個性主要表現在愛情和婚姻方面,其核心是性愛:她和丈夫安德烈亞斯沒有性關係的婚姻居然維持了四十多年,而在此期間她和諸多男性的性愛關係必定會遭到人們褒貶不一的議論。這種超前的、無視社會定見的個性和勇氣,構成了她獨特的一生。其獨特的原因無非是因為她是一個女人,如果這是一個男人的行為,那可能就不足為怪了。因為在這個以男性為主宰的世界裡,男人為了表現男性的威力,可以把女人置於被奴役的狀態。而女人不行,好像女人生來就必須恪守婦道,偶爾有一位或幾位>中破傳統枷鎖的女性,就會被視為“越軌”。隨著人類文明前進的車輪,這些“軌”是否有重新設定的必要?
人,應該是平等的——不分性別、種族和膚色;
人格,應該是獨立的——不分男人和女人、男權和女權;
人性,應該是善良的——不分時間、空間和信仰。
莎樂美是真實的,沒有任何粉飾和裝扮,她的女性形象能喚起我們的深思。在積澱如此厚重的歷史中,到底如何去做是對,如何去做是錯?相信每一位看過此書的讀者都會有自己的一點感悟,這也就是筆者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