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俠(知俠)

劉知俠

知俠一般指本詞條

劉知俠(1918年—1991年9月3日),河南省衛輝人,我國著名作家。他一生中給後人留下了400萬字的文學作品,其中風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鐵道游擊隊》至今不衰。該小說曾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搬上銀幕、電視螢屏和舞台,還有連環畫等,並成為現在國小6年紀3單元的一個教材 。據統計,《鐵道游擊隊》的原本加上各種節編本、縮寫本共出版了300餘萬冊,並譯成英、俄、法、德、朝、越等8國文字在國內外發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知俠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南省衛輝市龐寨鄉柳衛村
  • 出生日期:1918年
  • 逝世日期:1991年9月3日
  • 職業:著名作家
  • 畢業院校:延安抗日軍政大學
  • 代表作品:《鐵道游擊隊》,《芳林嫂》,《沂蒙飛虎》,《戰地日記》
人物生平,主要作品,人物事跡,

人物生平

劉知俠原名劉兆麟,自幼家貧,跟隨父親在村邊道清(滑縣道口鎮--博愛縣清化鎮)鐵路打工、撿煤核,跟隨母親在外祖母家放豬。劉知俠11歲那年才開始上半工半讀學校,後來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衛輝一中。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
劉知俠的塑像劉知俠的塑像
他隨父親和鐵路員工撤到了黃河以南流落到武漢。1938年夏天,他從報紙上得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招生的訊息,懷著抗日救國的熱情,奔赴陝北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這年冬天,在行軍路上,他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1939年5月,劉知俠抗大畢業後,又留校學習軍事專業。學習結束後,劉知俠隨分校到了山東抗日根據地,分配到抗大山東分校文工團工作。1943年抗大分校取消建制改編為山東軍區教導團,劉知俠隨文工團調到山東省文協。這年,濱海抗日根據地召開全省戰鬥英雄模範大會,劉知俠在會上結識了鐵道游擊隊的英雄們,被他們的戰鬥事跡所感動。決定把這些英雄事跡寫成文學作品.他兩次通過敵人封鎖線去魯南的棗莊和微山湖,到鐵道游擊隊深入生活,為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收集了豐富的素材。
全國解放後,劉知俠擔任了濟南市文聯主任。1950年山東省文聯成立,他任編創部長、秘書長、黨組委員。在此期間他創作了短篇小說《鋪草》,深受廣大讀者喜愛.1952-1953年他的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出版,後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搬上銀幕。據統計,《鐵道游擊隊》的原本加上各種節編本、縮寫本共出版了300餘萬冊,並譯成英、俄、法、德、朝、越等8國文字在國內外發行。
1953年,劉知俠調上海作家協會,從事專業創作。他將建國後發表的短篇小說編成《鋪草集》,同時創作了《鐵道游擊隊的小隊員們》。1959年,山東省文代會選劉知俠為省文聯副主席兼中國作家協會山東分會主席,並擔任《山東文學》雜誌主編。同年被選為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60年創作了短篇小說《紅嫂》和中篇小說《沂蒙山的故事》等,後又將這些作品匯集成了《沂蒙山故事集》。1979年劉知俠任山東省文聯黨組書記期間,寫了中篇小說《芳林嫂》。
1986年劉知俠定居青島後,在垂暮之年又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40萬字的長篇小說《沂蒙飛虎》與40萬字的《知俠中短篇小說選》以及20萬字的《戰地日記》(即淮海戰役見聞錄)。為了著作,他到西鎮一個老同志家裡借得一間空房寫作,每天步行四五里,中午二、三個包子,一壺開水。
劉知俠關心年輕作者,百忙中還經常抽空外出輔導。他還很好客。他給夫人定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凡是外地來青島的老同志、老戰友、老朋友一定要留他們吃飯。每年夏天他們家裡住滿了客人。有一間房子被譽為"國際旅行社",那是為了給自費來旅遊的客人住的。他用稿費資助過別人,用稿費繳過3萬元黨費,而他自己卻克勤克儉,艱苦樸素。用過的火柴盒他總捨不得丟掉,去買些零散的火柴棒裝進去繼續用。
1991年9月3日上午,劉知俠因腦溢血猝發去世。但他的作品仍在鼓舞、教育著一代又一代人。可以說生而有芳,死也留芳。

主要作品

劉知俠著作書目 
鋪草(短篇小說集)1950,新文藝
鐵道游擊隊(長篇小說)1955,上海文藝
鋪草集(短篇小說集)1955,新文藝
馬尾松種子(小說)1956,少兒
鐵道游擊隊(電影劇本)1957,電影
鐵道游擊隊的小隊員們(中篇小說)1959,少兒
沂蒙山的故事集(中、短篇小說)1961,山東人民
沂蒙故事集(中、短篇小說集)1963,作家
一次戰地採訪(短篇小說集)1981,人文
童年的回憶(中篇小說)1981,春雷
芳林嫂(中篇小說)1986,百花

人物事跡

從軍事幹部到文藝幹部
劉知俠1918年生於河南省衛輝市一個貧困的鐵路工人家庭,1938年3月,作為一名進步的、喜好文學的愛國青年,抱著滿腔抗日熱情到陝北延安參加革命,在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學習,學習的主要內容就是軍事和政治。同年,抗大一分校東遷,因表現突出,劉知俠在行軍路上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翌年5月,抗大畢業後,留校從事軍事教學,先後任抗大分校區隊長、隊長和軍事教員。
為了回響黨中央毛主席到敵人後方去”的號召,1939年底,劉知俠所在的抗大一分校接到上級命令,作第二次東遷。1940年春節過後,經常在《抗大文藝》上發表作品,搞牆報、畫偉人像、還會寫美術字的劉知俠,被分配到抗大文工團工作。
帶領文工團兩次突圍
1941年冬,敵人集中5萬兵力,對沂蒙山抗日根據地進行了空前殘酷的“鐵壁合圍”、“拉網戰術”的大“掃蕩”。敵人對根據地方圓百里的山區重重包圍,控制了所有的村莊、山頭和道路,分區進行“清剿”。文工團也被包圍在沂蒙山的中心地帶,為了減少傷亡,成功突圍,文工團的團員們分成兩個分隊向外突圍。劉知俠帶領一支分隊向外沖了7天,終於勝利地衝出了敵人的包圍圈。
在敵人大“掃蕩”即將結束時,文工團又進行了第二次突圍,這次突圍雖然沒和敵人交火,但它的危險性要比第一次突圍大得多。當時,組織上決定,包括文工團在內的300多名非戰鬥人員,從沂蒙山轉移到東南濱海地區休整,而且要在一夜之間穿過80里為敵人重點控制的丘陵和平原地帶。突圍至午夜,估計已行軍四五十里路,到達一個丘嶺地帶,因為夜裡起霧,與擔負掩護任務的連隊失掉了聯絡。劉知俠召集大家果斷決定:不能再找連隊,我們得爭取時間加快腳步向南衝出去,擺脫危險處境。劉知俠把手上有槍的人挑選出來,把手榴彈也集中起來,臨時組成兩個戰鬥班,一個由他率領在前邊沖,一個由協理員負責作後衛。
在行進過程中,劉知俠帶著通訊員親自去找嚮導,在找嚮導的時候,一次誤入了敵人的伙房,一次誤入了偽鄉公所,但幸好沒被敵人發現。在天亮前找到了一個早起拾糞的中年人,由他帶路,使他們繞過一個個敵據點,沖向南去。因為劉知俠在這次突圍中的英勇表現,被山東省委評為模範共產黨員。
兩次到鐵道游擊隊採訪
1943年夏天,山東軍區在濱海抗日根據地召開了全省戰鬥英雄模範大會。在這次大會上,劉知俠認識並採訪了鐵道游擊隊的英雄人物。那些傳奇式的英雄和驚心動魄的戰鬥,都給劉知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模大會後,劉知俠整理了這些採訪並進行構思,動手寫了題為《鐵道隊》的章回體小說,在《山東文化》上連載2期。作品一經發表,便引起了極大反響,戰士們爭相傳閱。不久,劉知俠接到了鐵道游擊隊的來信,邀請他到鐵道游擊隊深入生活。
電影《鐵道游擊隊》電影《鐵道游擊隊》
1944年,劉知俠第一次去鐵道游擊隊,當時棗莊、臨城還有敵人。劉知俠繞道南邊過津浦鐵路,到達微山湖,和這些英雄人物們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劉知俠和鐵道游擊隊的隊員們一接觸,就熱愛上這些英雄人物。他們熱情、爽直、機智、勇敢,經常和敵人短兵相接,都是些英勇頑強的好漢。劉知俠常常隨他們一起戰鬥在微山湖畔和鐵路兩側,並住在微山島上。
有空閒的時候,劉知俠就向游擊隊的幹部、隊員了解多年來他們在鐵道線上英勇殲敵的事跡。從棗莊開炭廠的草創時期,談到從臨棗線打到津浦幹線的軍事鬥爭,以及後來以微山島為依託,對津浦幹線的敵人進行神出鬼沒的襲擊。游擊員們的打票車、奪槍械、撞火車、搞物資,消滅了一個個經過敵人精心訓練、專門對付他們的特務隊,每場戰鬥都打得出神入化,打得敵偽更是聞風喪膽。同時,劉知俠還走訪了微山湖畔鐵路兩側曾經幫助過游擊隊的工人、漁民和農民。對游擊隊在鐵道線上的戰鬥、工作和生活,作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有了極深的生活感受。劉知俠也榮幸地成為鐵道游擊隊的榮譽隊員。日軍投降時,當時任鐵道游擊隊隊長的劉金山把從日本鬼子手裡繳獲的輕型駁殼槍當作禮物送給了劉知俠。
連環畫《鐵道游擊隊》連環畫《鐵道游擊隊》
就在劉知俠完成提綱,準備動筆寫作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之際,解放戰爭打響了。國民黨反動派集中了幾十萬的兵力,對山東解放區進行重點進攻,全山東解放區軍民都行動起來全力迎擊並打退國民黨部隊的進攻。在這戰火燃燒的危難時刻,劉知俠打消了寫作《鐵道游擊隊》的念頭,作為一名山東兵團前線報》特派記者隨軍參加了舉世聞名的淮海戰役,他後來的小說《鋪草》、《紅嫂》等作品描寫的都是在支援前線工作中的感受。劉知俠的封筆之作、20萬字的紀實文學《戰地日記——淮海戰役見聞錄》,也是根據在淮海戰役時的日記整理而成。
鐵道游擊隊—再現螢屏
多年來,鐵道游擊隊的故事一直在劉知俠的耳邊縈繞,在腦海中展現,他一直苦於沒有時間來完成這部長篇小說,總感覺有件重大而嚴肅的工作沒有完成。在這種心情的驅使下,他就用嘴來講,走到哪講到哪,像一個普通的故事傳播者一樣,在戰鬥和工作之餘,他就把鐵道游擊隊的戰鬥故事講給身邊的戰友和同志們聽。
電視連續劇《鐵道游擊隊》電視連續劇《鐵道游擊隊》
全國解放後,劉知俠留在山東濟南擔任領導工作。他更加希望能找個時間來實現多年的願望,可是由於剛剛進入城市、工作繁忙,這個願望一直沒有實現。到1952年,劉知俠接受了一個寫作任務,才有機會實現多年來的夙願。
由於事隔多年,為了重溫當年鐵道游擊隊以及整個抗日時期的鬥爭情形,喚醒當年在鐵道游擊隊參加戰鬥的激情和衝動,動筆之前,劉知俠找到了小說中人物李正和王強的原型,又一次到魯南去尋找鐵道游擊隊的舊址——早已坍塌的小炭屋子,又在微山湖邊上訪問了這一帶村莊的農民。人們聽說鐵道游擊隊的人又來了,像迎接久別的親人一樣都圍了上來,生動形象地描述著當年鐵道游擊隊在這裡殺敵的故事,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抗日戰爭畫卷就這樣在當地老百姓的口中傳頌著。從魯南回來後,劉知俠就開始寫《鐵道游擊隊》這部小說。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完成了40餘萬字的作品,於1954年元月出版。
小說出版以後,分別於1956年和1985年被分別改編搬上電影銀幕和電視螢屏。並出版了連環畫。而時隔45年之後,由山東影視中心等單位聯合拍攝的34集電視連續劇《鐵道游擊隊》於2004年年底在鐵道游擊隊的故鄉棗莊開機。劉真驊說,雖然鐵道游擊隊的故事已先後三次被搬上銀幕、螢屏,但卻因各種原因拍攝總是未盡人意。這部電視劇將製作完成,在紀念抗日戰爭60周年前後與觀眾見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