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之道

知人之道

諸葛亮寫的一篇文言文,主要講述了解人的本性的辦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知人之道
  • 作者:諸葛亮
  • 來源:《知人性》
  • 體裁:文言文
原文,翻譯,解析,作者,

原文

夫知人之性,莫難查焉。美惡既殊,情貌不一;
有溫良而為詐者,有外恭而內自欺者,有外勇而內怯者,有盡力而不忠者。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辨而觀其變;
三曰,資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福而觀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以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以觀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以觀其信。 ——諸葛亮《知人性》

翻譯

世界上沒有比真正地了解一個人的本性還要困難的事情。每個人的善、惡程度不同,本性與外表也是不統一的。有的人外貌溫良卻行為奸詐,有的人情態恭謙卻心懷欺騙,有的人看上去很勇敢而實際上卻很怯懦,有的人似乎已竭盡全力但實際上卻另有圖謀。然而,了解一個人的本性還是有七條辦法的:用離間的辦法詢問他對某事的看法,以考察他的志向、立場;用激烈的言辭故意激怒他,以考察他的氣度、應變的能力;就某個計畫向他諮詢,徵求他的意見,以考察他的學識;告訴他大禍臨頭,以考察他的膽識、勇氣;利用喝酒的機會,使他大醉,以觀察他的本性、修養;用利益對他進行引誘,以考察他是否清廉;把某件事情交付給他去辦,以考察他是否有信用,值得信任。

解析

一曰“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即用間離的辦法詢問他對某事的看法,以考察他的志向、立場。志向專一,立場堅定,是事業成功的根本。那些“牆頭草”式的人物,隨風搖動,忽而東、忽而西,是不可與交,也難成一事的。然而,這些人往往善於察言觀色,附炎趨勢,表面上甜言蜜語,偽裝得惟妙惟肖。只有“間之一是非”,將其置於大是大面前,才能辨其真偽。
二是“窮之以辭辨而觀其變”,即用激烈的言詞激怒他,以考察他的氣度和應變能力。有的人受到激烈言詞刺激,就象烈性炸藥,一點就爆,爆完後也就煙消雲散了。有的人卻氣度恢弘,沉著應變,不上火,不冒煙,從從容容地論辨,以取得勝利。諸葛亮“舌戰群儒”時,面對“明槍暗箭”,表現了何等的迷人氣度和應變能力!在今天的市場競爭舞台上,不能隨機應變的人,是一時一刻都難站穩腳跟的。
三是“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即就某項計畫、決策和措施,向他諮詢,並徵求意見,以考察他的學識水平。一個企業搞技術改造或產品開發,一般要選擇二至三個方案進行可行性分析。如何取捨?往往在這個時候,最能檢驗一個人的經驗積累和學識水平。那些平時誇誇其談,“咨之以計謀”而猶猶豫豫,不能裁決,沒有豐富經驗和真才實學的人,是不足重任的。
四是“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即告訴他大禍臨頭,以考察他的膽識和勇氣。一個人的真正膽識和勇氣,都是在危難之時表現出來的。那些平時拍胸脯、舞拳頭,好似英雄的“好漢”,不過是“葉公好龍”而已。企業面臨轉產,面臨倒閉,如何力挽危局,轉敗為勝?只有臨危不懼,處驚不變,敢於面對現實,勇闖難關的人,才是真正有為的勇士。
五是“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即利用喝酒的機會,使他大醉,以觀察他的本性和修養。有位詩人曾經寫過一首詩,說有的人“醉了時醒著,醒著時醉著”。現實生活中,的確有些人平時說官話,甚至說胡話,而醉了時才掏真心話,正所謂“人生隔胸腔,對面萬千里,惟有醉後言,謬誤也至理”。
六是“臨之以利而觀其廉”,即用利益對他進行引誘,以觀察他是否清廉。“利”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必須的,都具有誘惑力,問題是如何去取。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靠誠實勞動去獲得利益,無尚光榮;靠貪污受賄,非常可恥。只有為官清廉,才能取信於民。一個在“利”面前,伸出骯髒之手的人,怎么可以擔當重任呢!
七是“期之以事而觀其信”,即把某件事情交付給他去辦,以考察他是否有信用。“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信用,是作人交友的基本準則。如果一個企業管理者不恪守信用,說了不算,定了不乾,誰還能夠依託呢?聽聽一個人怎么說的,看看這件事他是怎么做的,就可以知道他有無信用。無信用之人,任何事情都不可託付。

作者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後來東晉政權推崇諸葛亮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等,並改造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的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武侯祠杜甫作千古名篇《蜀相》讚揚諸葛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