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蟲卵:從成蟲子宮排出的蟲卵,在宿主體內隨著膽汁的分泌,而進入腸管中,又隨著糞便排出而到外界。成熟的蟲卵深咖啡色,卵殼稍厚,不正卵圓形,具卵蓋;透過卵殼可以見到毛蚴及毛蚴體後半部中的兩個排泄囊胞。
毛蚴:蟲卵被蝸牛食下後,在其腸腔中打開卵蓋孵出毛蚴,毛蚴約0.020×0.012—0.013毫米大,體前端2/3部份披有二列絨毛板,後端1/3部份不披絨毛。在體前頂端有一頭狀突起,大約0.010×0.005毫米;它中央有一條兩端尖銳、前半部較寬大的錐刺,長0.015毫米,最寬部寬0.001毫米。頭狀突起及錐刺均可向體內伸縮,刺的後端可達體中部;在它們的後方有神經團及不明顯的焰細胞。在體後半部有二個具顆粒的排泄囊胞和數個胚細胞。
母胞蚴:毛蚴脫去纖毛板並利用其頭狀突起和錐刺鑽過蝸牛的腸壁而進入腸外壁及肝組織間的結締組織中,在那裡形成早期囊狀的母胞蚴。母胞蚴逐漸發育長大,體內充滿許多胚細胞和胚球。胚球逐漸長大形成內有空腔的早期子胞蚴,母胞蚴的外壁被脹破,胞蚴體組織和肝組織間的結締組織的
界限就消失了。
子胞蚴:早期子胞蚴逐漸長大,其體內空腔中逐漸增多胚細胞和胚球,這胚球將形成尾蚴的胚體。 成熟子胞蚴大3.5×0.2--4毫米,前端具生產道和生產孔,體中含有尾蚴10—40條。
尾蚴:尾蚴成熟後逐個地從子胞蚴的生產孔排出到蝸牛體中。尾蚴劍尾型,體部長橢圓形,在前端的口吸盤的背上方有一錐刺,腹吸盤位於體中部,大於口吸盤。體中具有3對前中央穿刺腺和12對後側穿刺腺。 排泄囊長管狀,從其頂部分出二排泄管到體兩側,焰細胞公式是2[(2+2+2)+(2+2+2)]=24。尾部長,其橫徑從前端向後端逐漸地顯著地縮小。尾蚴由於伸縮其大小差別很大,伸長時大0.76×0.05毫米,縮小時大0.36×0.1毫米。
矛形雙腔吸蟲在貝類宿主體內的幼蟲期,其發育達到未成熟子胞蚴階段需要3.5--4.5個月,達到成熟子胞蚴期約需半年。當氣候在久晴之後一場大雨時,成熟尾蚴能大量地離開子胞蚴而到蝸牛的氣室中形成粘球。 每個粘球大可達1.5毫米,中含尾蚴100—400條,粘球從蝸牛呼吸孔排出到外界。在潮濕的環境中粘球外膜很快融化,其中尾蚴容易死亡;在空氣中和稍乾燥的環境中,粘球外膜雖皺縮其中尾蚴尚能活一段時間。
囊蚴:粘球中的尾蚴被Formica屬的螞蟻吞食後,尾蚴脫去尾巴並利用其錐刺及穿刺腺所分泌的酶穿鑽過螞蟻的胃壁達到腹部血腔中,在那裡分泌囊壁形成囊蚴。在28℃一32℃條件下經過35—38天,在19°一20.5℃中40—62天,囊蚴成熟。成熟囊蚴卵圓形,直徑長0.325—0.465毫米;囊壁厚10—40微米,透明清澈。一隻螞蟻體內含的囊蚴數23—128粒,牧場上螞蟻的感染率可達4%一36%。
後蚴:體大0.54—0.64×0.12—0.16毫米,由於蟲體收縮而呈各種形狀,體表角質膜厚6—8微米。口吸盤位於次頂端,直徑0.062—0.073毫米;腹吸盤位於體中橫線上下,直徑0.073—0.088毫米;無前咽,咽直徑0.028—0.040毫米;食道和部份腸管可以見到。在口吸盤前緣約有20—30個腺細咆的開口。在體部中央有囊管狀排泄囊,其頂端連著二排泄管。
成蟲:牛、羊等反芻動物及人吞食了成熟囊蚴而受感染。囊蚴對胰液有敏感性,它們遇到胰液時後蚴立即能從囊內破囊而出;在十二指腸進入膽管,在其中發育約三個月經童蟲而至性成熟。
治療及預防 根據青海畜牧獸醫研究所的資料(1970),國產海濤林(Hetolin)對綿羊矛形雙腔吸蟲具有良好的驅蟲效果,每公斤活重用0.03克經口一次灌服,驅蟲率達64.93%、驅淨率33.33%,每公斤活重用0.05—0.08克經一次灌服,投藥前絕食15小時,投藥後絕食2小時,驅蟲率和驅淨率均達100%,不出現任何中毒現象,並且安全。
根據新疆畜牧獸醫研究所的資料,海託兒或血防846乳乾粉(上海星火製藥廠生產),
對綿羊以每公斤活重350毫克劑量,經口投服,對矛形雙腔吸蟲可取得99.5%的蟲卵減少率或100%的粗計驅蟲率。
矛形雙腔吸蟲病的傳播媒介是蝸牛和Formica屬的螞蟻,在畜舍附近及放牧地點大量消滅它們以及對牲畜進行定期驅蟲,可以減輕和控制本吸蟲病的流行。
生活習性
寄生。終末宿主牛, 綿羊, 山羊, 羚羊, 馬, 驢, 駱馬, 駱駝, 赤鹿等; 寄生於肝臟膽管
分布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