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蟲形態(圖69) 體寬扁,在體前端1/3部份底部兩側呈肩狀擴大,其前方體部呈頭錐狀。體長3.54--8.96毫米,體寬2.03—3.09毫米;體長和體寬的比例為1.5—3.1:1(平均2.6:1)。 口吸盤位於次頂端0.346—0.557×0.391--0.557毫米;咽0.150—0.226×0.120—0.181毫米,緊接在口吸盤後方;食道長0.256--0.527毫米;二腸管盲端達到體長後端1/5至1/6處;腹吸盤0.467—0.753×0.497—0.753毫米,位於體長前端29—38%(平均32%)處。睪丸圓形、不規則塊狀或具分瓣,兩個對稱地並列在腹吸盤後方,有時稍斜地排列,睪丸大0.452--0.903×0.452—0.948及0.482— 1.054×0.452—0.903毫米。卵巢橫橢圓形或有三分瓣,大的0.151--0.286×0.226—0.482毫米,位於睪丸後方體中線的一側。受精囊卵圓形,0.151--0.166×0.166—0.226毫米,在卵巢後方。具勞氏管和梅氏腺。陰莖囊0.611—0.643×0.256—0.287毫米,位於腹吸盤前方,其底部可達到或未達到腹吸盤前緣;生殖孔在腸分叉處附近。卵黃腺叢粒二米,長度等於體長的1/5—1/3,分列於體中部腸管的外側。 子宮圈充滿生殖腺後方身體大部份,上行子宮圈穿過二睪丸腹吸盤背側,在陰莖囊旁邊開口於生殖孔。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中華雙腔吸蟲
- 界:動物界
- 門:扁形動物門
- 目:復殖目
分布
基本信息
分類系統: | Animalia:動物界 - Platyhelminthes:扁形動物門 - Trematoda:吸蟲綱 - Digenea:復殖目 - Dicrocoeliidae:雙腔科 - Dicrocoeliinae:雙腔亞科 -Dicrocoelium:雙腔屬 |
學名: | Dicrocoelium chinensisTang et Tang,1978 |
中文名: | 中華雙腔吸蟲 |
中文拼音: | ZhōngHuáShuāngQiāngXīChóng |
分類等級: | 種 |
概述: | |
原始屬名 | |
模式標本產地 | |
模式標本保存地 | |
國家保護級別 | 不祥 |
CITES公約級別 | 未定 |
IUCN紅色名錄等級 | 未予評估(NE) |
紅皮書等級 | 未定 |
中國特有 | 是 |
文獻
- 陳心陶 . 1985. 中國動物志 扁形動物門 吸蟲綱 復殖目(一). 北京:科學出版社 . : 1-697.
生物學描述
第二中間宿主: Camponotus compressus(山西安澤,自然感染),Formica truncicola(黑龍江扎旗,人工感染及自然感染)Formica gagates(吉林,烏蘭浩特,自然感染)。
終末宿主 綿羊、山羊、黃牛及人。
寄生部位 肝臟、膽管。
生活史(圖70、71) 本蟲種生活史與矛形雙腔吸蟲相似,經過蟲卵、毛蚴、二代胞蚴、長尾型尾蚴(粘球)、囊蚴(後蚴)、童蟲和成蟲各期。各期特點如下:
蟲卵:0.045—0.051×0.030—0.033毫米,不對稱卵圓形,一端具卵蓋。成熟蟲卵呈咖啡色,透過卵殼可以見到包裹在胚膜里的毛蚴。在卵殼中的毛蚴呈前端尖銳的爪子形,神經團三角形,頂部有一錐刺;體後半部有二個含細勻顆粒的排泄囊泡。此形態特徵可以和胰闊盤吸蟲蟲卵中的毛蚴呈橢圓形神經團橫橢圓形及二排泄囊泡顆粒粗大的特徵相區別。
毛蚴:蟲卵被適宜的貝類宿主吞食後到靠近肝臟的腸管中後才能孵化出毛蚴。毛蚴大0.032—0.035× 0.024—0.026毫米,體柔弱淡灰白色,呈粗短紡錘形或梨狀。體表披有二塊長三角形纖毛板,其底邊從體上半部對稱地互動地向體後半部包繞而下。 頂端的錐刺長約10—12微米,在它的下端有一個三角形的神經團。體後半部除有二個圓形具細顆粒的排泄囊泡外尚有數個淺淡灰色的胚細胞。在蝸牛腸管中孵出的毛蚴在靠近肝臟部位鑽過腸壁著生在肝細胞間隙。
母胞蚴:在室溫18—25℃中感染後51—53天早期母胞蚴大0.94—1.2×0.94—1.0毫米,厚約0.3—0.5毫米。薄膜狀外壁包繞外圍,其內有由體細胞構成的小隔室,空隙中充滿許多胚細胞和小胚球。
子胞蚴:蝸牛吞食蟲卵後67—73天出現的早期子胞蚴雛體大0.15—0.48×0.1—0.26,此時它們都在母胞蚴體內的小隔室中發育。 最早期的子胞蚴只比胚球略大些的橢圓形個體,在體前端有由許多體細胞聚集、頂端有口狀凹陷的吻部。體表包被一層薄壁,體內充滿胚細胞,或有一二個小胚球。此時略大的子胞蚴其前端吻部已呈生產道雛形,生產道內壁常從開口處向外翻出。
童蟲:早期未性成熟的童蟲大3.7—4.25×1.45—1.55毫米,形狀很像腔闊盤吸蟲的童蟲,但本蟲種在腹吸盤水平體兩側向外突出,其前方體部成一頭錐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