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塘峽摩崖石刻位於瞿塘南岸白岩山西側榜江處,有一片面積達千餘米的大青石,上下數十米,布滿了自宋至近代的碑刻共十二幅。這些石刻均為陰刻,字型有楷、隸、草、篆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瞿塘峽摩崖石刻
- 地點:瞿塘南岸
- 類別:陰刻
- 時間:公元1171年
內容,搬遷,
內容
瞿塘峽摩崖石刻內容涉及面很廣,既有對統治者的歌功頌德,也有對夔門勝景的讚美,更有抗日救國的豪邁宣言,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其中最為有名的,要數位於瞿塘峽鳳凰泉邊的《皇宋中興聖德頌》,該石刻高4.1米、寬7.2米,面積29.52平方米。刻於宋代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南宋著名書法家趙公碩書,趙不憂撰文,夔州郡守王伯庠上石。全文共948個字,字徑20厘米。內容是讚頌南宋高宗禪位於孝宗的美德。光緒《奉節縣誌》載:“字如碗大,舟行峽中,遠望可讀。壁陡通江,水急岸高,人不能及,舟不能泊”。後人為保護此石刻,曾在每一字上覆一大碗,敷上稀米石灰漿,遠望,崖壁如白色牆壁,故這一片又稱粉筆牆。若干年後,碗和灰漿脫落,字跡至今保存完好。此石刻已被收入《四川歷代碑刻選》。除此之外,還有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著名詩人沈慶的《瞿塘上峽詩》;有清張伯翔的“瞿塘”、劉心源的“夔門”。近代題刻有抗日愛國將領馮玉祥的“踏出夔巫,打走倭寇”;國民黨八十八師師長孫元良的“夔門天下雄,艦機輕輕過”。其中,國民黨八十八師參謀長李端浩的“巍哉夔門”,字徑4米╳2.34米,筆劃里可以躺進一個人。江中船上,目力好者,可一覽無餘。
有著900多年歷史的長江三峽著名的古蹟瞿塘峽摩崖石刻精品———《皇中興聖德頌》將被整體切割,異地搬遷。
壁上刻有南宋著名書法家趙公碩的《皇中興聖德頌》石刻、明代詩人沈慶所作的《瞿唐上峽》石刻等。這些石刻篆、隸、行、楷體兼備,風格各異,具有很高的史料和書法藝術價值。
搬遷
三峽工程建成後,它們將沉入江面以下。根據奉節縣具體情況,文物專家決定對摩崖石刻以原地保護為主,而將《皇中興聖德頌》異地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