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冕良

瞿冕良

瞿冕良,名崇堦,別名冠群,江蘇常熟人,副研究員,1924年生,中共黨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瞿冕良
  • 別名:冠群
  • 籍貫:江蘇常熟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人物簡介,主要譯著,任職情況,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瞿冕良,名崇堦,別名冠群,江蘇常熟人,副研究員,1924年生,中共黨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
早歲業中醫。1950年入蘇州東吳大學工作,1953年入蘇南師院(今蘇州大學)圖書館,從事中外文圖書分類、采編、資料及古籍整理等工作。

主要譯著

《農民保健問題》(1957年人民衛生版)、《癌的發生原因和防治》(1960年上海科技新一版)、《什麼是生命什麼是死亡》(1958年上海人民版)、《兒童神經質的預防和治療》(1957年上海衛生版)等;撰編有:《陳璧詩文殘稿箋證》(1984年上海古籍版)、《版刻質疑》(1987年齊魯書社版)、《常熟先哲藏書考略》(1990年四川大學版)、《中國歷代名人圖鑑》(1989年上海書畫版)、《中國歷代人物圖像索引》(1994年江蘇教育版)等;參加編著的有《文獻學辭典》、《歷代文學名篇辭典》、《江蘇舊方誌提要》等;前後發表了《清代怡府藏書小議》、《略論古籍善本的公文紙印抄本》、《豐富多彩的藏書專印》等論文二十餘篇。

任職情況

現系中國圖書館學會、江蘇省詩詞協會、蘇州市書法家協會、滄浪詩社、蘇州市傳統文化研究會等會、社員。

人物生平

瞿冠群,原名崇堦,字冕良,冠群是他的別名。1924年7月生於常熟,後入贅太倉。幼承家學,通於國故,漸長對新舊學術多有涉獵,然其職業選擇竟是中醫。他起初立志於懸壺濟世,並有了擔任北平國醫砥柱月刊社璜涇分社主任的一段不凡的經歷。1950起步入高校圖書館,為了編《俄文略語》和館藏俄文書目錄,開始學習俄語,居然“自學成才”,不僅能勝任編錄俄文書目的工作,並且能翻譯俄文著作。這種翻譯能力首先與他的醫學修養融鑄而顯示出能量。上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他先後在人民衛生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上海衛生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農民保健問題》、《癌的發生原因和防治》、《什麼是生命,什麼是死亡》、《和家長們談談健康問題》、《兒童神經質的預防和治療》、《酒癖與戒酒》等醫學譯著和科普專著,並在蘇州醫學院《醫學語絲》上長篇連載《神經官能症的預防與治療》。這些作品已經超出了他當年的中醫專業範圍,進入到現代醫學領域了。
上世紀前20年間出生的一批江南知識分子,很多都成為精英學者,他們的知識結構和學識修養之形成,是值得很好研究的。非常難得的是,傳統的家學和勤劬的努力,使他們的學術轉型總是非常成功。1960年當瞿冠群先生的《癌的發生原因和防治》出版後,其主要精力便轉向到古典文獻上了。所謂轉向,其實是向文獻世家的回歸。這一回歸,使醫學界失去了一位科普專家,而古籍文獻學界則多了一位東南巨擘。
江蘇師範學院圖書館古籍特藏部長期設在紅樓,那時對瞿冠群先生這樣以館為家的學者“制度”上是很寬鬆的,即使他一般不住家中而願獨宿紅樓,也一如其願。如此一來,瞿先生有了全天候與古籍廝磨的條件。
這是一個痴迷了幾十年的過程,其情今人絕難想像。你在紅樓的任何一個地方見到他,他手上總有一冊線裝書在手,眼睛貼得很近,一派專注的神情旁若無人,似乎一定要從字裡行間乃至書縫中挖出點什麼來。什麼叫“啃書”,大概就是如此情景。常常半夜想到一個問題,要核對某個版本,便隨即下床進庫取書回室,青燈之下,夜讀黃卷,通宵達旦而不知疲倦。這般功夫持之以恆,圖書館的十多萬冊古籍他幾乎全都親摩一遍,校內外人士來查閱資料,只要報出書名,不要查卡片目錄,便可以直接從某庫某架上取出,還會略帶口吃地向你介紹一下相關版本知識,或收藏其書的典故,讓你享受一通“耳食之福”。
與許多腹笥深厚卻述而不作的老派學者不同,瞿冠群先生著述極為勤勉,先後發表了《清代怡府藏書小議》、《略論古籍善本的公文紙印抄本》、《關於<室名別號索引>增訂本的幾個問題》等論文數十篇;參加編著《文獻學辭典》、《歷代文學名篇辭典》、《江蘇舊方誌提要》等;與華人德先生合作編纂了《中國歷代名人圖鑑》、《中國歷代人物圖像索引》,一時甚得隆譽,海內外學者引用率極高;與江村先生合作出版的《陳璧詩文殘稿箋證》,成為國內學者研究陳璧這位早已佚名的清初作家的唯一文本依據。他個人則獨力完成了《版刻質疑》、《常熟先哲藏書考略》等著作。
所有這些無疑奠定了他在文獻學界的地位,對他而言則似乎只是在為心中的一項重大學術工程做能量的儲備。上世紀70年代末,瞿先生決定將其平生所思撰為《中國古籍版刻辭典》,為自己做一個學術總結,也給中國古典文獻學界留一份獨特的遺產。《辭典》包括版刻名詞、刻字工匠、刻書家、抄書家和版本方面的著述等, 所列詞目逾兩萬。這浩繁的內容將由他以一人之力開山採石,工作量實在巨大。資料太多了,用專用卡片抄錄,對他來說已屬難以承受的奢侈,後來只能將廢紙集中起來,裁取可用的部分,用蠅頭小楷抄錄。就是這樣的“紙片”,竟裝了足足兩大麻袋!
刻書家、抄書家的事跡在歷史文獻中或有事跡可考,但刻工多數生活於社會底層,他們創造了文化產品,卻最不為人注意,瞿冠群先生特別將他們納入了研究視野。也許年輕時家族盛世早已成為門第的記憶,自己親歷的卻是清寒困頓,這使他最能理解底層文化人的境況和作用,因此他要為古代千萬刻工立傳!這是極為複雜的學術工作,許多刻工的名字不僅不見於題跋,亦不見於正頁,而要在書縫中尋覓。更為不易的是,刻工姓名常用同音字代替,署名亦多省略,且合刻署名、署名倒刻、刻工自造字署名在在皆是,考辨之難真如攀蜀道。
最艱苦處見精神,也最顯示價值。十年寒暑,數易其稿,150多萬字的《中國古籍版刻辭典》終於1999年由齊魯書社出版。國學宗師錢仲聯先生評雲:“詞目二萬,煌煌巨帙。成自一手,精力邁倫。眼明如月,心細於發。是為版刻之學海, 辭典之奇峰。”著名圖書館學家楊殿珣先生為《辭典》所作序言中, 極贊其“毅力非凡”,“ 目光如炬, 心細如絲”。該成果於2001年新聞出版總署第四屆國家辭書評獎中榮獲了一等獎,海外漢學界也對此給予了關注。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版本目錄學家沈津先生激賞此著,同時又寄贈了一些他未能經目的珍貴資料。對於一些古籍海內已佚而在國外尚存,年近八十的瞿先生“喜出望外”,隨後決心根據新發現的海內外文獻對原著再加增補。又是數年功夫,原著由150多萬字增廣到200萬字,2009年由蘇州大學出版社再版,2011年列為全國第三屆“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再次受到新聞出版總署表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