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集成》,眼科著作,2卷。清代陳善堂撰,刊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全書包括眼科總論及外障論各病治方,共50餘論;內障論並內障病治方,收十餘論。有關眼病治法,書中載述獨治之法、兼治之法、同治之法等。陳氏論外障、內障,頗多引述。其中包括名家確論、先賢治方。
基本介紹
- 書名(異名):《眼科集成》
- 作者:陳善堂
- 成書年代:清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成書背景,流傳版本,作者簡介,內容簡介,
成書背景
本書系作者精選前賢妙論,蒐集眼科名方加以增補發揮而成。
流傳版本
現存渝城治右堂初刻本及1920年重刻本。
作者簡介
陳善堂,重慶人,晚清醫家。
內容簡介
一、雖曰集成,每見增補,亦有發揮
《眼科集成》精選諸多前賢妙論,蒐集明清眼科名方,故曰集成。全書輯錄傅仁宇、黃庭鏡、王子仙、張蓋先、王錫鑫、李中涵、周生之、龐安常、龔雲林、周文永、舒馳遠等10餘位醫家的眼科理論和病症治療經驗,其中既有一些人們熟知的眼科及各科名家,如傅仁宇、黃庭鏡、馬化龍、龐安常、龔雲林、舒馳遠等,也有一些不太知名,其醫著或已失傳的醫家,如王子仙、張蓋先、李中涵、周生之、周文永等,這些醫家的學術經驗賴本書得以傳承。作者尤其重視王子仙、張蓋先、傅仁宇、黃庭鏡、龔廷賢、馬化龍、王錫鑫等醫家之說,所引最多的王子仙、張蓋先之論,多是已佚之文,尤為珍貴。據統計,書中明確標示的醫家論述,采自王子仙者35條、張蓋先者30條、傅仁宇者30條、黃庭鏡者20條、龔雲林者7條、馬化龍者3條、王錫鑫者3條。引用時使用的標題名稱時有改動,或稱醫家全名,或僅舉其姓。如書中摘引了醫家周雲林“眼生雲翳”說及其對天行火眼與暴發火眼的辨別經驗。引用了周生之對“火眼論”、“眼皮痛症”、“不赤而痛症”、“赤而不痛症”、“女人逆經症”等眼科疾病的辨證和附方。難得的是,二周之說於他書未見,賴此書摘引得以保存。因此,《眼科集成》對於了解這些醫家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對於中國古代眼科理論的整理與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文獻參考價值。
書中一些未標明出處的見解也很有見地,其來源多已不明,是否為作者經驗亦未可知,但看來作者至少是讚賞這些學術主張的,故而將其納入本書之中。如所節錄眼目十五論中,第一論提出治火眼強調發散;第二論主張治火眼逐邪先尋去路,對已生雲翳忌開手遽用苦寒峻下,提倡在除風散熱基礎上合用散翳、散血、破氣之藥,合上中下而治之;第七論提出“治眼目之疾,慎用補腎之藥”;第八論主張“如見黑色,則當審其虛實寒熱,而加味以治之。不可一概用補,而塞其通明之孔竅也”。另如外障總論認為:“蓋紅絲為雲翳之根,雲翳為紅絲之苗。欲退雲翳,先散紅絲;欲散紅絲,先治風火;不散風火,紅絲決不能退。散盡紅絲,雲翳又不易退,必要紅絲雲翳一齊退去,方為妙手。”見解極具見地,非有多年眼科臨床經驗,兼具一定理論修養者不會有如此精闢的認識和深刻的體會。
在闡述眼論、眼症及方藥時,陳善堂善於在博採歷代諸家學說和徵引相關典籍基礎上,結合個人經驗予以補充發揮並提示要點。正如陳氏在《採集小序》中說:“症有未詳也,詳於論;論有未詳也,詳於方。”以“采古人云翳論”為例,作者在引用傅仁宇、龔雲林、馬化龍等醫家的相關論述之後,進一步闡述己意:“此言云翳血絲,如根苗相連,皆屬風火毒氣所致,治宜清熱破血,撥雲退翳,養血活血,清氣化痰等法為上。如純用熱劑,雖愈,亦屬僥倖,學者宜深思之。如屬陽虛之體,亦可用熱藥,以反佐而行藥力。既雲反佐而行藥力,則知非純用熱劑,更宜深思之。”據此可知作者對眼科理論、辨證方法和用藥配伍等方面都有獨特見解,且能切中流弊。又如“採用藥論”,在引用王錫鑫語後,陳氏以淺近之語總括之:“此言補瀉之要訣,補宜清和,不宜甘溫;瀉宜涼散,不宜苦寒。”寥寥數語,已指明該論精髓。諸如此類,書中多處可見。
二、按髒列方,用藥厚重與靈巧並行
本書是一部眼論、病症、方劑並重的眼科專著,書中方藥內容和信息尤為豐富,作者增補加工的成分較多,其學術成就以眼論、病症內容更為突出。一個明顯的特色是書中方劑除按通常的據病症附方外,還按臟腑及臟腑之間的關係立方。陳氏認為“眼科諸書,所論外障名目,難以悉舉。今特舉五臟方論,一一註明,以便學者一過目即知病在某經也,病因某經也,病兼某經也”,也就是說作者是基於眼科病症數量眾多,難以枚舉,如按五臟歸類則易於統率的思想方法出發的。如書中於“五臟獨治兼治因治總論”中先按心、肺、肝、腎、脾五臟列各經獨治方,繼列心、肺、肝、腎、脾病虛實熱兼治方,再按心病因在小腸、肺病因在心經、肝病因在肺經、腎病因在肝心經、脾病因在肝經列治方,總計達33方。這些眼方基本上都是五輪的基礎方,實現據五臟選方的“獨治之法、兼治之法、因治之法”的多個不同理論層次,達到作者所強調的“貴據五輪以認症”及“酌量症之虛實、人之虛實而加減治之,不可執成方以治之也”的要求,使以五臟為核心選方用方的方法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為醫家選方用方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這是五輪學說在眼科方劑分類歸納中的重要運用。這種方法雖在其他眼科專著中也有採用,如《醫理折衷目科》等,但為數不多,在按病症列方為主流的背景下,能夠突破創新,按五臟列方,更見其價值。如此,據五臟列方與按病症附方這兩種眼科方劑的歸類和運用方法在本書並行不悖,互為輔翼,豐富了眼科方劑的分類方法和選擇套用。
本書對於方劑適應症、藥物組成、用量、方解、用法、藥物加減變化等要素諸項齊備,內容全面周詳。列有方解是其特點。於方劑中列出明確方解的方書並不多見。本書諸方在同類藥物之後多標有功效。從分析瀉肝湯所載藥物功效即可見一斑,方中膽草、黃芩、梔仁、大黃四味直入肝以瀉火邪,柴胡、前胡、荊芥、防風四味直入肝以散風寒,當歸、青皮二味活血理氣,木賊、刺蒺藜、石決明三味撥雲散翳,五皮風、李根、竹葉、車前作引。對同類藥物功效的論述相當於方劑的方解,這種方法,對於更好地認識方劑中藥物的配伍特點、方劑的作用和功效都有很大的幫助。
《眼科集成》中方劑藥物均標明藥物用量,其中一些方劑藥物的用量較重。如治眼內赤膜,胬肉上下橫生的大黃平胃散中,枳實六錢,防風八錢,木通五錢,胃弱者,加生薑一兩。比起晚清名醫每每僅用一錢,甚至幾分藥物的情況來說不可謂不大膽。方中大黃三錢,石膏二錢,用量較為平和。而在加味白虎湯中石膏用量為二兩,是前方的十倍,可見作者是據病情和方劑配伍用藥,有的放矢,藥量宜重則重,當輕則輕,厚重與靈巧並行。又如麻辛附子湯中,麻黃八錢,杏仁六錢,川芎五錢,白芷五錢,防風六錢,枳殼五錢,附片四錢,菊花六錢,甘草五錢,生薑一兩,其中除升麻三錢、炮姜三錢藥量較為平穩外,其餘藥量基本上是當時醫家用量的數倍乃至十餘倍。清熱劑中的先解毒熱湯,黃連四錢,黃芩五錢,膽草四錢,梔子四錢,石膏二兩,花粉五錢,大黃六錢,芒硝八錢,枳實四錢,滑石一兩,木通五錢,石燕八錢,僅厚朴二錢較輕,方中大黃六錢、芒硝八錢、石膏二兩,苦寒清熱藥物用量不可謂不重。瀉肺湯中黃芩八錢、杏仁六錢、枳殼一兩;扁鵲三豆飲中赤小豆一兩,綠豆一兩,黑豆一兩,生甘草六錢。此類方藥不勝枚舉。方藥加減中,甘遂二三錢、醜牛四錢……如血枯不走者,方中加當歸一兩、生地八錢、麻仁八錢。諸藥用量均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