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真菌病發病率極低,常見的致病菌有毛黴菌、麴黴菌和隱球菌,還有放線菌、青黴菌等。當真菌寄生在人體正常組織內時,如鼻竇、結膜囊。一般不致病,當機體免疫力下降、外傷、大劑量皮質激素或廣譜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寄生的真菌可致病。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orbital mycosis
- 就診科室:眼科
- 常見發病部位:眼
- 常見病因:毛黴菌
- 常見症狀:眼眶及面頰部脹痛、流涕或鼻出血,眼瞼腫脹充血,眶內可觸及硬性腫物,有壓痛。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毛黴菌是一種非病原性的機會致病菌。當其為致病菌時,大多數患者有糖尿病且控制差,伴酮症酸中毒;也可發生在大劑量抗生素、皮質激素、電離輻射和抗代謝藥物治療使機體免疫功能受損的患者;多發性骨髓瘤、肝炎和肝硬化、廣泛燒傷等虛弱患者。但也有極少數健康者。多數病例感染起源於鼻竇,特別是篩竇和蝶竇,然後直接侵入眼眶。
臨床表現
病變位於眶前部者,早期可以表現為眼眶蜂窩織炎或栓塞性靜脈炎。眼眶及面頰部脹痛、流涕或鼻出血,眼瞼腫脹充血,眶內可觸及硬性腫物,有壓痛。病變位置較深或眶前部病變向深部發展者,眼球突出逐漸加重,眼球呈上或外轉位。眼球運動受限。病變侵及眶尖部時,可出現眶尖綜合徵,即視力下降或喪失、眼內外肌麻痹、眼球運動障礙、上瞼下垂等,嚴重者眼底檢查可見視盤水腫,後極部視網膜水腫、視網膜靜脈擴張、視神經萎縮。
檢查
1.X線檢查
顯示鼻竇密度增高,眶骨破壞。眶內軟組織密度影不易發現。
2.超聲探查
A型超聲顯示眼球壁高尖波後,病變內無波形後界波缺乏。B型超聲見眶內形狀不規則占位性病變,內回聲多少不等,分布不均,聲衰減顯著,後界顯示不清。壓之不變形。眼球受累時見玻璃體渾濁,玻璃體內見強弱不等的回聲斑點。眼球壁受壓變形。
3.CT掃描
顯示眶內形狀不規則高密度塊影,邊界不清,內密度不甚均勻。眼外肌和視神經被腫塊遮蔽,不易識別。眼球筋膜囊受累時,病變與眼球呈鑄造形,眼球突出;晚期眶骨壁破壞。鼻竇內高密度影與眶內病變連續。還可見眶上裂擴大,病變沿眶上裂向海綿竇蔓延病變侵及顱內。
4.病變組織活檢
可發現真菌菌絲。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和相關檢查以及結合影像學檢查結果,一般可以做出初步診斷。
治療
1.干擾細胞膜脂質合成的藥
氟康唑、伊曲康唑、賽泊康唑。
2.損害膜脂質結構及功能藥物
使用兩性黴素B,可使細胞膜通透性改變,導致菌體破壞。
3.影響真菌核酸合成和功能藥物
5-氟胞嘧啶,其通過抑制真菌的核酸代謝而抑制真菌增生。兩性黴素B與5-氟胞嘧啶聯合套用時有協同作用。
抗真菌藥物對肝、腎功能損傷較大,在用藥期間注意外周血常規檢查及肝、腎功能監測,出現異常應停藥。對於病變範圍大、藥物控制不好者可聯合手術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