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眼斑吐綬雞體長1米左右,體重2.4-5.4千克,雄性比雌性略大,長得很特別,藍色的禿腦袋上冒出幾個橙黃色的疙瘩。但是它羽色艷麗,在美洲鳥類的選美比賽中名列前茅。眼斑吐綬雞的身體呈銅色及綠色。雖然雌雞較深及綠色,胸部羽毛與雄雞相似。尾巴羽毛是藍灰色的,在金色的近端位置有一個像眼睛及呈藍銅色的大點。這個大點令一些學者認為它們與孔雀有關。上身及次級飛羽底呈虹銅色。初級及次級飛羽有像北美洲的火雞的斑紋,但次級飛羽及邊緣的白色較多。
雄雞及雌雞的頭部呈藍色,有橙色或紅色的小節,在雄雞尤為明顯。雄雞的頭上有一個藍色的冠,冠上有像頸上的小節。在繁殖期間,它們的冠會豎起及變得更鮮色。眼眶沒有羽毛,呈鮮紅色,繁殖期的雄雞特別明顯。腳呈深紅色,比北美洲火雞較短及小。超過1歲的雄雞腳上有長4厘米的距,比北美洲火雞的長及小。
眼斑吐綬雞較野外火雞的北美洲亞種體型小。雌雞在生蛋時重4千克,平時重千克;繁殖期的雄雞重約5-6千克。
棲息環境
棲息於溫帶和亞熱帶森林中,野生火雞喜棲息於水邊林地。
生活習性
眼斑吐綬雞一般單獨活動,大部分時間會在地上,雖然翅膀很大,但飛行能力已經嚴重退化,只能做短距離飛行。面臨威脅時情願逃跑也不會飛走,但它們並不是不會懂飛行,而是可以急速飛行一段短距離。它們會在高樹上棲息,避免在地上被其他掠食者獵殺。
叫聲很獨特,並不像野外火雞的,包含了6-7個小的敲擊聲,尾聲會加快及加大聲浪,最終的音節很高音及旋律優美。 它們一般會在日出前20-25分鐘開始啼叫。
以草籽、樹葉、漿果和各種昆蟲為食,也吃蛙、蜥蜴之類的小動物。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於中美洲的宏都拉斯、瓜地馬拉等地。在墨西哥的分布地只有約30萬平方公里,主要是東部,包括金塔納羅奧州、坎佩切州、尤卡坦半島及尤卡坦州;瓜地馬拉北部以及西北部,貝里斯西部和中部。
繁殖方式
眼斑吐綬雞眼斑吐綬雞於每年春季2-4月間交配繁殖,婚姻方式為一夫多妻制,母雞的懷孕期約2個月左右,每次產卵11-20枚,孵化期約4周,幼雛於6月出世,1歲左右性成熟,壽命約10-12年。
魚類、兩棲類和鳥類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可以進行無性生殖,火雞和眼斑吐綬雞在這方面的能力比較著名。就算沒有公雞母雞生產的未受精卵也可以孵化,使這兩種鳥具有較高的繁殖率,但這樣產生的後代通常體弱多病並且幾乎都是公雞。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狹窄、有限,被認為有一個適度數量減少的趨勢,下降的原因是因為棲息地喪失、降水量減少、旅遊影響、道路發展,致使生存環境發生改變。已被列為生存近危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NT)。
主要價值
眼斑吐綬雞以體型大、生長迅速、抗病性強、繁殖率和瘦肉率高的優點而倍受青睞,這種雞不僅肉質細嫩味道清淡,而且在營養價值上有"一高二低"的優點(高蛋白質、低脂肪、低膽固醇),在世界市場被認為是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理想保健食品。在瘋牛病和口蹄疫肆虐於歐洲的時候,大量火雞肉和鴕鳥肉的出口保證了許多西方國家肉類貿易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如今這兩種雞肉在歐洲和北美已成為僅次於牛肉的主要肉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