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
真陽街道下轄11個居委會:東花園居委會、張莊居委會、南龍崗居委會、鐘鼓樓居委會、南街居委會、甘泉居委會、西菜園居委會、黌學居委會、金龍橋居委會、陳莊居委會、萬寶聚居委會,14個村委會:皮莊村、吳灣村、鄒樓村、梁廟村、龐橋村、梁樓村、張樓村、諸葛村、樂堂村、葉元村、段莊村、唐段莊村、張莊村、李通村。
地理
真陽街道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西連
京港澳高速公路、
107國道、京廣鐵路和京港高鐵,東依
京九鐵路和106國道,省道開龔路和明臨路穿境而過,三縱三橫城市道路及一環路、二環路構成真陽鎮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
經濟
特色經濟
真陽鎮建起大型花卉繁育基地一個,內有100多個花卉品種,常年免費對花農提供技術培訓,全鎮花卉專業戶已達60多戶,年銷售花卉產值近千萬元。
大力發展養殖業。養殖業已是該鎮居民收入的主導產業,有10萬隻養雞場4個。波爾山羊繁育基地1個,淮山黃牛養殖場一個,名優犬養殖基地1個,各類特色養殖專業戶68個,年出欄各類禽、畜6千萬隻(頭)產值達3億多元。
真陽鎮不僅是全縣的商貿中心,由於開龔路、明臨路兩省道交叉穿境而過,同時還是豫南的農副產品集散地之一,各類專業、綜合市場22個,大型綜合商場4座,自選商場3座,年農副產品交易額達20多億元,商業流通交易40多億元。
真陽鎮在2007年被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評為河南省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村鎮。2008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全市平安建設先進鄉鎮,指導人民調解工作先進集體。
鄉鎮企業
全鎮有中學1所,國小3所。教育硬體設施明顯改善,先後投資600萬餘元分別為4所學校興建了教學樓,為中學興建了實驗樓,中學還得到美籍華人
牛松林投資建立一個圖書室,有圖書15000餘冊,4所中國小普及了電腦教學,第二國小和中學還購買了多媒體教學設備,開設多媒體教學,教育事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好局面。
鎮衛生院先後從韓國、德國、日本進口了先進的醫療設備,設施齊全,常年有專家坐診,被
河南省衛生廳定為“一等甲級醫院 ”。
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先後投入大量資金用於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全鎮已建成各種性質的道路42條,總長度32.68公里,道路面積72萬平方米;建成橋樑23座;修建排水管道21公里;鋪設供水管網25公里,自來水普及率90%;安裝路燈425盞;建成公廁23座,各類專業、綜合市場22個,面積12.5萬平方米。綠地建設:鎮區綠地面積35公頃,公共綠地7處,遊園2處,人均綠地面積35平方米,鎮區綠地覆蓋率21%;有110KV、35KV變電站各一座,能保證居民生活及工業生產的正常用電;鎮區電話安裝率90%以上,開通網際網路、公用數據網,程控、行動電話可直撥國內外。真陽鎮基礎設施完善,市場繁榮文明,道路縱橫成網,建築各具特色,城區框架已基本形成,城區建設初具規模,整體服務功能正不斷提高,居民生活環境及投資環境正日益改善。
歷史
沿革
真陽鎮歷史悠久,環境優雅。該鎮始建於漢朝,歷代為商貿中心,文化沉澱豐厚,改革開放以後,真陽鎮建設突出人文主題。現存有西漢石闕、漢黃叔度墓等名勝古蹟。現境內建有街心花園、綠地廣場、城市雕塑等。國槐、梧桐、垂柳、玉蘭、臘梅等道旁風景樹木,把該鎮裝扮成一座花園城市,一年四季,鮮花爛漫,綠樹常青。
典故
真陽鎮名勝古蹟繁多。境內名勝古蹟有:漢代石闕、甘泉井、黃叔度墓、
皂角樹等。相傳,一百多年前,正陽石闕之身曾有一裂縫,下部裂縫大得可以鑽進小孩,清朝末年,忽然來了一個老石匠,在正陽南關鬧市叫喊:“箍大傢伙”,連喊三天,竟不得售其技,惹得市人嘲笑他說:“東關有個大傢伙---望鄉台(石闕),裂了很大的縫,你去箍嘛!”說罷,忽然起了狂風,颳得飛沙走石,天昏地暗。次日早晨,人們意外地發現“望鄉台”的裂縫竟然復原,人們想起了近日叫喊“箍大傢伙”的那個老石匠,尋之,已不知何往,人殆疑其神焉。這個故事,只是傳說,它給石闕(望鄉台)增添了迷信和神話色彩,但是據查,石闕的確發生過裂而複合的事。
黃叔度墓,系東漢古墓,墓前兩塊石碑:一為唐碑,一為乾隆刻石,唐碑系顏真卿為黃叔度題書,是一難得的真品。
漢代石闕
正陽縣漢代石闕位於正陽縣城的東關外,公路北側,當地民眾稱謂“望像台”。民國二十五年重修正陽縣誌記載:“望像台在城東關外東嶽廟前,有石壁厚二尺,東西長六尺。東首石塊八層高七尺許,西首石塊十一層高一丈許,頂上有石板雕刻如瓦屋式,檐角四出,兩首側面斬齊,如門戶之一邊,似是古代石闕之左部…”正陽縣文化部門鑒於此“台”建築形式古老,同時在民眾中又有許多古代的傳說故事,就把它列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予以保護。1961年5月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在全省文物調查登記中,對此“望像台”進行了調查研究。才知道它是一座漢代石闕。
石闕距公路約15米左右,闕之北是東嶽廟的廢墟。據縣誌記載元代至元四年,邑人陳福成等人,曾在闕北廢墟上修建東嶽廟;乾隆三十五年,邑人李成仁等又重修東嶽廟。現僅存廢墟,其上瓦礫遍地,調查中也發現許多屬於漢代的遺物。可證在建東嶽廟之前,原即有建築物。石闕僅存東闕,西闕已經損毀,調查中為尋找西闕的遺蹟,曾在附近進行了詳細的鑽探,鑽探結果沒有發現什麼跡象。不過我們聽到民眾有這樣一個傳說:“很早以前望像台裂了大縫,中間可以過人,有一年瘟疫流行,死人很多,有人拿妖捉怪,忽一夜裂縫複合,長到了一塊”。很可能西闕是因迷信鬼神,拿妖捉怪的情況下被拆除的。 石闕是用青石條堆築而成,有子闕,闕身總高4.75米,母闕與子闕通寬2.10米,闕厚0.75米,全身略向北傾斜。闕基三層築成階梯形,底長3.7米,寬2.25米,中層長3.25米,寬1.75米。上層長2.6米,寬1.2米;基高0.67米。母闕闕身築石十一層,身高3.75米,子闕闕身築石八層,身高2.6米,闕頂單檐四注,母闕檐長2.25米,寬1.75米,高0.37米,子闕檐長1.12米,寬1.75米,高0.37米,其上皆雕瓦隴屋脊。由於石質比較粗劣,加之年久風雨侵蝕,闕身表面風化比較嚴重,大部分紋飾已模糊不清,只有部分還可以看出一點形跡,如在闕身的南面和東面的人物、牛、龍、鋪首、斜線和環形花紋。這些圖案花紋和在河南常見的東漢時期小磚側面的幾何圖案以及南陽畫像石上的圖象基本相同,惜未發現銘刻。這處闕的建築形式、築法、大小皆與今保存在登封的嵩山三闕極為接近,因此,很可能也是東漢時期所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