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真相:信息超載時代如何知道該相信什麼
- 作者:比爾•科瓦奇(Bill Kovach) / 湯姆•羅森斯蒂爾(Tom Rosenstiel)
- 原版名稱:Blur:How to Know What's True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 譯者:陸佳怡 / 孫志剛 / 劉海龍
- ISBN:978-7-300-18665-8
- 頁數:237頁
- 定價:38.00元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03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後記,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資深記者寫給普通公民的新聞消費指南。
在網路時代,面對脫口秀評論者和自媒體的眾聲喧譁,網站無休止的連結和添加,“真實的新聞”是否已經死亡?舊的權威已被推翻,新的權威正在被創造,我們獲得信息的方式已經發生改變。但是尋找真實、可靠的信息,仍然是新聞媒介最重要的目標。同時,這也是新聞消費者的目標。在信息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辨識哪些信息是謠傳,哪些信息、觀點是可信的呢?
本書旨在回答上述諸多疑問,探討信息文化正在發生著何種改變,並為所有的公民提供了一種路徑導航——用六步質疑法分辨謠傳,獲得事實的真相。全書介紹了經優秀記者實踐過的按部就班的分析過程,可以讓艱難跋涉於現有信息泥潭中的消費者來評價他們的作品,向我們傳授了如何從既定觀點中分辨出真相的必要的“確證式技術”。
在這本有價值、富有深刻見解的書中,作者將新聞學與公民學融合在了一起,有助於我們適應這個要求讀者成為自己的編輯和新聞聚合器的時代。
作者簡介
在50年的職業生涯中,比爾·科瓦奇曾擔任《紐約時報》華盛頓分社社長,《亞特蘭大憲章報》主編,以及哈佛大學尼曼基金協會項目負責人。他是熱心新聞工作者委員會的創始主席和卓越新聞項目的高級顧問。
做過30多年記者的湯姆·羅森斯蒂爾曾擔任《新聞周刊》首席國會特派員,《洛杉磯時報》和微軟全國廣播公司《與布萊恩·威廉士一起看新聞》的媒體評論員。著有《我們中斷了這個新聞節目》。羅森斯蒂爾是熱心新聞工作者委員會的副主席和卓越新聞項目的負責人。
科瓦奇和羅森斯蒂爾還合著過另外兩本書:獲得2002年哈佛大學金匠獎的《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和《扭曲的速度》
媒體推薦
現在是新聞最多的時代,也是新聞最差的時代。我們似乎更容易看見“真相”,但追究真相更難。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全民新聞時代了,人人都可以發布新聞,但事實的真相反而難以辨別了。看起來,民眾似乎掌握著前所未有的新聞控制權,但這也意味著民眾自身必須擁有把握這種控制的能力。為了辨別真相,也是為了避免被操縱,“新聞素養”就應該成為公民素養的一部分,全民都要掌握必要的新聞知識。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責任教授 陳力丹
中國進入平面、電視、互聯、移動互聯四大介質並存交融的全媒體年代。不管是平面的黃昏還是電視的衰落還是網路的分化,都不能阻擋一個時代的來臨:客群掌握信息接收和發布權力。……中國經濟社會透明度整體偏低,以至於謠言叢生,信號淪為噪聲,即使媒體專業人士,也難免被誘惑和綁架。《真相》一書的價值在於立足全媒體時代,努力尋求一種更科學有效的方法,建構一種透過喧囂、管制、利益的叢林,獲得事實的能力。當然,這需要您本身擁有良知和常識。
兩個具有開創精神的記者有力地證明,當千變萬化的信息迎面撲來,我們可以——而且必須——掌握促使偉大記者前進的懷疑精神。恰逢新聞業經歷大變革之際,這本引人入勝、簡明扼要的書告訴公民如何發現虛構的事實,分辨利益集團新聞中的中立信源,以及從句法上檢驗新聞。
——《紐約時報》華盛頓分社社長 迪恩·巴奎特
後記
2012年初,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高級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唐納德·W·雷諾茲新聞研究院科研副主任孫志剛在看到科瓦奇、羅森斯蒂爾所著《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中文版後,建議該書譯者、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劉海龍翻譯引進《真相》,並寄來樣書。但聯繫數家出版社,選題均被否定。2012年春,事情出現轉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新上任的新聞傳播類選題策劃編輯翟江虹女士重新啟動了這個選題,並推動它順利立項。
2012年8月,本書開始翻譯。正在美國南加州大學安納堡傳播學院訪學的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陸佳怡利用課餘時間完成了本書1~6章、第9章部分內容、尾聲、後記及索引的翻譯。孫志剛完成了第7、8章及第9章部分內容的翻譯。劉海龍校譯了全書。和兩位作者相識的孫志剛熱心地承擔了譯校者同原作者之間的溝通工作,解決了不少翻譯中的疑問。譯事之難,箇中人方能體會。我們把“信”字放在首位,為了避免誤讀,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文的表達方式。當然,譯校者水平有限,儘管力求做到兢兢業業,但錯誤一定難以避免,希望讀者方家不吝指教。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郭慶光教授一直關心本書的翻譯進展,將其作為課堂教學的參考文獻,在不同場合大力推薦此書,並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陳力丹教授也對本書的翻譯工作給予大力支持,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為本書寫了精彩的序言。
另外也感謝許多在微博上不斷詢問本書出版信息,並為本書的封面設計提出寶貴意見的朋友們。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副編審翟江虹、實習編輯王安麗為本書的後期編輯付出了辛勤的勞動,特表感謝!
對譯校者來說,本次譯事是一次愉快的合作。希望本書能夠對新媒體時代中國的新聞消費者和新聞工作者有所啟發。
譯者
2014年1月
2012年8月,本書開始翻譯。正在美國南加州大學安納堡傳播學院訪學的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陸佳怡利用課餘時間完成了本書1~6章、第9章部分內容、尾聲、後記及索引的翻譯。孫志剛完成了第7、8章及第9章部分內容的翻譯。劉海龍校譯了全書。和兩位作者相識的孫志剛熱心地承擔了譯校者同原作者之間的溝通工作,解決了不少翻譯中的疑問。譯事之難,箇中人方能體會。我們把“信”字放在首位,為了避免誤讀,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文的表達方式。當然,譯校者水平有限,儘管力求做到兢兢業業,但錯誤一定難以避免,希望讀者方家不吝指教。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郭慶光教授一直關心本書的翻譯進展,將其作為課堂教學的參考文獻,在不同場合大力推薦此書,並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陳力丹教授也對本書的翻譯工作給予大力支持,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為本書寫了精彩的序言。
另外也感謝許多在微博上不斷詢問本書出版信息,並為本書的封面設計提出寶貴意見的朋友們。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副編審翟江虹、實習編輯王安麗為本書的後期編輯付出了辛勤的勞動,特表感謝!
對譯校者來說,本次譯事是一次愉快的合作。希望本書能夠對新媒體時代中國的新聞消費者和新聞工作者有所啟發。
譯者
2014年1月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如何知道該相信什麼
第二章 我們曾經歷過
第三章 懷疑性認知方法:確證技術
第四章 完整性:有什麼,少什麼?
第五章 信源:這是從哪兒來的?
第六章 證據與確證式新聞
第七章 斷言,肯定:證據何在?
第八章 如何找到真正重要的新聞
第九章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下一代新聞業
尾聲 新的認知方法
後記
附錄
致謝
注釋
索引
譯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