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現量

真現量,因明學用語。三量之一。又稱現量。指由感官對象(所量)接觸所產生的知識。關於現量,印度各哲學派別的說法很不相同。正理、勝論以及數論、彌曼差派將現量分為無分別的和有分別的兩種。文法學派和耆那教不承認無分別現量,以為一切現量都是有分別的。佛教則認為具有概念思惟成分的有分別現量是似現量,只有不加入思惟活動、不能用語言表述出來的純粹感覺,才是真現量。《因明入正理論》雲(大正32 ·12b)︰‘此中現量,謂無分別。若有正智於色等義、離名、種等所有分別,現現別轉,故名現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真現量
  • 又稱:現量
  • 含義三量之一
  • 屬性因明學用語
【真現量】
真現量的另一條件是︰必須是無迷亂的,也就是感覺器官不發生錯亂。譬如患翳目者在視覺上發生錯亂,或將旋轉著的火光當作輪子等,就不能形成真現量。佛教邏輯家認為‘無迷亂’與‘無分別’是形成真現量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如果感官發生了迷亂,即使離開了名言、種類等所有分別,也不是真現量。反過來如果加入了名言、種類等思惟的分別活動,即使感官並不迷亂,仍然不能視為真現量。
因明用語。量,乃規矩繩墨準確刊定之義。因明論式中,凡構成知識之過程或知識之本身,皆稱為量。現量,即指由五官能力直接覺知外界之現象者;此一覺知乃構成知識之最基礎來源,例如吾人以眼而觀見花卉之鮮美,由鼻而聞得花卉之芳香,由是,吾人之心識中已對花卉構成一既定之概念。然於現量中,並非全為顛仆不破之事實,若因內在原因(感官之失常)或外在原因(外境之錯亂,如動搖、光線、距離等)則易導致五官覺知之偏誤、似是而非之錯覺,稱為‘似現量’;反之,所覺知者不動不搖,符照前境,毫無差爽者,則稱真現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